
泸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立足成渝经济圈、聚焦建筑产业人才培养的高等职业院校。学院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核心,依托泸州市建筑产业集群优势,构建了“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作为四川省内少数专注建筑领域的高职院校,其专业设置紧密对接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智能建造等新兴领域,形成“建筑设计-施工管理-技术运维”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学院通过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基地及订单班,实现教学场景与行业需求的高度衔接,毕业生在西南地区建筑行业就业率连续五年超过95%。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院前身为1985年成立的泸州建筑技工学校,2019年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升格为高职院校,2021年获批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单位”。办学定位明确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建筑人才”,重点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升级、老旧小区改造及乡村振兴项目。
时间节点 | 重大事件 |
---|---|
1985年 | 创建泸州建筑技工学校 |
2012年 | 增设建筑工程管理中专专业 |
2019年 | 升格为泸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
2021年 | 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试点单位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院现有8个二级学院,开设12个高职专业,其中建筑工程技术、装配式建筑构件制作与安装、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为国家级骨干专业。课程体系采用“1+X”证书制度,将BIM建模、装配式施工等新技术融入教学。
专业名称 | 核心课程 | 职业证书 |
---|---|---|
建筑工程技术 | 建筑力学、施工组织设计、BIM技术应用 | 二级建造师(助理级) |
工程造价 | 工程计量与计价、招投标实务、成本控制 | 造价员资格证 |
建筑设备工程技术 | 暖通空调系统、给排水工程、智能楼宇管理 | 建筑设备工程师(初级) |
三、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
学院现有教职工360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42%,“双师型”教师达78%。通过“企业工程师驻校计划”,聘请中建西部建设、泸州老窖建筑公司等企业技术骨干担任产业教授。校内建有装配式建筑实训中心、智慧工地模拟实验室等12类实训场所。
类别 | 数量 | 功能 |
---|---|---|
虚拟仿真实训室 | 8间 | BIM协同设计、无人机测绘 |
装配式构件工坊 | 2栋 | 预制构件生产、节点连接实训 |
企业联合实训基地 | 15个 | 中建三局、华西集团等企业共建 |
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学院与32家建筑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形成“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定向就业”闭环。例如与中铁城建合作开设“盾构施工订单班”,与北新建材共建“绿色建材产业学院”。近三年累计为企业输送技术骨干1200余人。
- 合作企业类型:央企(如中国交建)、川企(如四川场道)、本地龙头企业(如泸州宏义)
- 合作模式:设备捐赠、师资共享、联合研发(如装配式节点抗震技术)
- 标志性成果:2022年获评“四川省产教融合示范项目”
五、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6%以上,专业对口率达89%。就业区域集中在成渝地区(占73%),岗位覆盖施工员、造价工程师、BIM建模师等。学院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双证制度,2023年“1+X”证书获取率达92%。
指标 | 2021届 | 2022届 | 2023届 |
---|---|---|---|
就业率 | 94.7% | 96.2% | 95.8% |
国企就业比例 | 41% | 48% | 52% |
起薪水平 | 4800元/月 | 5200元/月 | 5500元/月 |
六、科研与社会服务
近三年立项省级以上课题23项,其中《川南民居抗震性能提升研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年均增长15%,为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提供装配式建筑检测服务。
- 技术成果转化:研发的“轻钢龙骨复合墙板”工艺被12家企业采用
- 社会培训:年开展建筑工人技能鉴定3000人次,含特种作业资格培训
- 标准制定:参与编制《四川省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七、国际交流与影响力
学院通过“一带一路”建筑人才培训基地,为老挝、柬埔寨等国培养留学生86人。与德国埃尔福特应用技术大学共建“中德被动式建筑研究中心”,联合开发低碳建筑课程模块。
项目 | 合作国家/机构 | 内容 |
---|---|---|
国际产能合作 | 马来西亚沙巴州政府 | 装配式住宅项目技术支援 |
师资交流 | 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学院 | 绿色建筑课程共建 |
留学生教育 | 老挝苏州大学 |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联合培养 |
八、发展挑战与战略布局
当前面临建筑行业智能化转型加速、新型城镇化建设标准提升等挑战。学院计划投资2.3亿元建设“智能建造产业学院”,引入数字孪生、机器人施工等实训模块。同时深化与重庆大学、西南交大的教育链衔接,探索“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路径。
泸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已形成鲜明的建筑类专业特色。未来需在数字化转型、跨学科创新等方面持续突破,进一步强化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能力,为建筑行业输送更多复合型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