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遂宁市机电工程学校作为川东北地区重要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自2012年建校以来始终聚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人才培养。学校依托遂宁市国家高新区区位优势,构建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育人模式,现开设数控技术应用、电气设备运行与控制等8个省级重点专业,其中智能装备制造专业群被纳入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高水平专业建设项目。校园占地120亩,建有机械加工、工业机器人等6大实训中心,与比亚迪、京东方等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基地12个,近三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1985年创立的县级机械技工班,2012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升格为普通中专,2018年被认定为"四川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定位紧扣成渝双城经济圈制造业人才需求,重点服务装备制造、汽车零配件、电子信息三大产业带,形成"学历教育+技能培训+技术服务"三位一体发展格局。
发展阶段 | 时间跨度 | 关键事件 |
---|---|---|
初创期 | 1985-2005 | 县级机械技工班→市级重点职校 |
扩张期 | 2006-2015 | 新校区建设/省级重点专业立项 |
提升期 | 2016-至今 | 示范校创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基础平台+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开发《智能制造单元集成》《工业互联网应用》等12门特色校本教材。重点专业实行"1+X"证书制度,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获德国莱茵TÜV认证,电气设备运行与控制专业与施耐德电气共建实训标准。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职业资格证书 |
---|---|---|
智能制造 | 液压气动系统安装、PLC编程与调试 | 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中级) |
电子信息 | SMT生产管理、智能终端检测 | 电子装联工艺工程师 |
汽车工程 | 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动力电池技术 | 高压电工作业证 |
三、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校企双聘"机制组建教师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26人,其中具有企业实践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占比68%。实施"青蓝工程"培养计划,近五年选派42名教师赴德国、新加坡参加职业教育研修,建成省级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1个。
师资结构 | 比例 | 典型代表 |
---|---|---|
高级职称教师 | 32% | 数控铣削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 |
硕士研究生 | 45% | 自动化控制专业学科带头人 |
企业兼职教师 | 28% | 长虹电器高级工程师 |
四、教学设施配置
累计投入1.2亿元建设实训基地,建有智能制造生产线模拟车间、工业4.0创新实验室等特色场所。与西门子合作建成数字化工厂实训中心,配备工业机器人32台套,五轴联动加工中心6组,实训工位满足1200名学生同时实操。
五、校企合作模式
创新"厂中校+校中厂"协同育人机制,与射洪锂电产业园共建"锂电工匠学院",实行"2+1"分段培养。引入京东方"现代学徒制"项目,联合开发《液晶显示质量管控》等企业专用课程,近三年订单培养学生占比达37%。
六、学生发展路径
构建"升学有径、就业有位、创业有基"成长体系,近五年高职单招录取率78%,其中机械制造类专业对口升学率达89%。建立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培育"精密模具设计"等学生创业项目9个,获省级职教双创大赛奖项4项。
七、社会服务能力
年均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3000人次,为江淮汽车等企业定制设备维护专项培训。承接遂宁市"工匠杯"职业技能大赛,开发《智能仓储物流》等X证书考核标准,技术服务中心年横向课题经费突破500万元。
八、发展挑战与对策
面对产业升级加速和职教改革深化,存在三方面瓶颈:一是高端实训设备更新周期与技术迭代速度不匹配;二是"双师型"教师企业实践长效机制待完善;三是产教融合型企业参与深度不足。建议强化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建立设备共享更新基金,试点教师企业岗位轮岗制,探索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
经过多维度分析可见,遂宁市机电工程学校已形成鲜明的产教融合特色,但在数字化转型和服务能级提升方面仍需持续发力。未来需重点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专业布局,深化与头部企业的战略合作,着力打造西部地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