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绵阳御营职业中学作为四川省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实践者,始终以“产教融合、技能立校”为核心理念,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办学体系。学校依托绵阳科技城产业优势,深耕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形成“专业集群+实训基地”的双轮驱动模式。通过引入企业真实生产项目、搭建“校中厂”平台,实现教学过程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75%,企业技术骨干兼职授课覆盖率达100%,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培养体系。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在省级职业技能大赛中累计获奖超200项,彰显了其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显著成效。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绵阳御营职业中学始建于1983年,历经四次重大转型,从普通中专发展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2018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示范校”,2021年获批“四川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学校锚定“服务区域产业升级”目标,聚焦电子信息、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三大领域,形成“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术攻关”三位一体发展格局。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办学成果 |
---|---|---|
1983-1995 | 创建机械技工学校 | 获省级重点职校称号 |
1996-2005 | 增设电子专业集群 | 建成省级实训基地 |
2006-2015 | 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 校企合作企业达58家 |
2016-至今 | 申报国家“双高计划” | 入围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产业需求导向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重点建设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技术、数字商贸三大专业群。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入选教育部“1+X”证书试点,电子商务专业与京东西南研究院共建产业学院。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跨专业选修”架构,开发《工业机器人编程》《智能仓储管理》等12门岗课融通教材。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职业资格证书 | 合作企业 |
---|---|---|---|
智能装备制造 | 数控加工技术、工业自动化控制 | 数控车工(高级) | 长虹电器、九洲集团 |
电子信息技术 | SMT贴片技术、物联网应用 | 电子设备装接工 | 京东方、艾睿光电 |
数字商贸 | 跨境电商运营、直播营销 | 电子商务师 | 抖音电商、顺丰供应链 |
三、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双百工程”师资提升计划,通过“高校研修+企业实践+国际认证”三维培养路径,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86人,其中教授级高级讲师12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企业兼职工程师占比35%。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开展横向课题研究27项,年均技术成果转化收益超800万元。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代表性成果 |
---|---|---|---|
教授级高级讲师 | 12 | 6.4% | 主持省级精品课程7门 |
双师型教师 | 140 | 75.3% | 获国家专利授权46项 |
企业兼职专家 | 65 | 34.9% | 联合开发实训项目32个 |
四、产教融合实践
创新“四阶递进”产教融合模式:一年级认知实习→二年级跟岗实训→三年级顶岗实习→毕业后定向就业。与长虹集团共建“智造学院”,设备投入价值2000万元;联合京东物流打造“智慧仓配实训中心”,年处理实训包裹超50万件。2022年校企联合攻关“精密模具数字化设计”项目,节约企业成本380万元。
五、学生发展质量
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2.7%,专业对口率81.5%,专升本升学率18.3%。在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一等奖。创业孵化基地累计培育学生企业47家,其中“智联科技”公司年营收突破千万元,形成“技能就业+创新创业”双通道发展路径。
六、社会服务能力
年均开展社会培训1.2万人次,覆盖新型职业农民、退役军人等群体。承接绵阳市“智能制造技能提升计划”,完成企业员工培训3200人次。与北川羌族自治县共建“乡村振兴电商服务站”,助力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年增长160%。疫情期间开发“云培训”课程包,服务企业58家。
七、数字化校园建设
投入3800万元建设智慧校园系统,实现“一脸通”场景全覆盖。开发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涵盖数控加工、电子电路等8大模块,年访问量超50万次。建成5G+工业互联网实训中心,部署AGV物流机器人、智能检测线等先进设备,支撑“远程协作+虚实结合”新型教学模式。
八、国际化办学探索
与德国埃尔福特职业学院共建“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引进IHK认证体系。开发双语课程12门,选派32名教师赴海外研修。承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培养项目,累计招收柬埔寨、老挝学生127名。参与制定《世界技能大赛电子技术项目标准》,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绵阳御营职业中学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技术创新、构建多元发展路径,已形成可复制的职业教育改革范式。其“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精准定位、“双师双能”师资培养机制、“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为西部职教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需在国际化标准输出、数字化转型深度、创新创业生态构建等方面持续突破,进一步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