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罗利爽作为该校教育教学领域的核心人物,其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在多个维度展现出显著优势。通过梳理其职业轨迹与成果可见,罗利爽在教学创新、科研转化、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了系统性贡献,尤其在产教融合模式探索中,主导构建了"课堂-实训-产业"三位一体培养体系,显著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其主持的省级精品课程《智能控制技术》累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超1200人,相关教学成果获省级一等奖,彰显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对接的精准度。在科研层面,罗利爽团队近五年完成横向课题8项,技术成果转化率达65%,为区域智能制造企业解决生产难题23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逾千万元。
一、教育背景与专业积淀
罗利爽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具备扎实的机电一体化理论功底。其学历背景与职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高度契合,构建了"理论-实践-创新"知识架构。通过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研修经历,深度吸收行动导向教学法,形成"项目驱动+模块化教学"特色模式。
教育阶段 | 院校/机构 | 核心成果 | 能力提升方向 |
---|---|---|---|
本科阶段 | 西南交通大学 | 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2项 | 工程实践能力 |
硕士阶段 | 电子科技大学 | 发表SCI论文3篇(二作1篇) | 科研方法论 |
海外研修 | 德国柏林职教集团 | 获取IHK认证讲师资格 | 双元制教学体系 |
二、职业发展路径解析
从基层教师到专业带头人,罗利爽历经十年完成职业跃升。其发展轨迹呈现"教学能力-科研突破-管理创新"三阶段特征,2018年破格晋升副教授后,主攻方向转向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主持省级重点教改项目,构建"岗课赛证"融通机制,推动专业群与地方产业链深度匹配。
任职阶段 | 关键岗位 | 标志性成果 | 能力成长维度 |
---|---|---|---|
2012-2015 | 机电工程系专任教师 | 指导学生获省级技能竞赛三等奖 | 实践教学组织 |
2016-2018 | 实训中心主任 | 建成省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 资源整合能力 |
2019-至今 | 智能制造学院院长 | 开发X证书标准4项 | 产教融合创新 |
三、教学创新成果量化分析
罗利爽主导构建的"四阶递进"课程体系,将传统学科课程重构为项目化课程模块。通过引入企业真实生产案例,开发教学资源包42个,其中3D虚拟仿真资源占比达60%。其主讲课程学生满意度连续三年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提升至91.2%。
创新维度 | 实施举措 | 量化指标 | 效益评估 |
---|---|---|---|
课程重构 | 项目化教学覆盖率100% | 资源复用率提升40% | 学习效率提高35% |
评价改革 | 过程性考核占比60% | 成绩离散度降低25% | 能力区分度提升 |
竞赛培育 | 建立三级竞赛梯队 | 省赛获奖量年增30% | 技能水平可视化 |
四、科研与社会服务协同发展
罗利爽团队形成"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社会培训"科研链条,近三年横向课题经费达480万元。与京东方、格力电器等企业共建技术应用中心,完成工业机器人视觉检测系统开发等重点项目。其主持制定的《智能装备维护技术规范》成为区域行业标准,带动校企合作培训人次突破2000人。
五、产教融合实践模式创新
首创"季节对位"校企合作机制,将企业生产周期与教学安排动态匹配。春季学期开展"认知实习+岗位体验",秋季学期实施"项目实战+顶岗历练",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节奏同频共振。该模式使合作企业参与教学比例提升至75%,学生岗位适应期缩短至15天。
六、师资团队建设成效
通过"青蓝工程"打造结构化教学团队,引进行业技术骨干8名,培育校级教学名师3人。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学分制,要求每年不少于40天深入合作企业。团队累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2项,开发新型活页式教材被省内5所高职院校采用。
七、国际化办学探索
牵头开发中德双元制试点班,引入IHK职业资格证书标准。与泰国清迈大学共建"中文+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开发国际版课程资源包。疫情期间开展线上国际教研活动12场,接待发展中国家职业院校访问团6批次,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
八、未来发展规划展望
根据学校"十四五"规划,罗利爽团队正着力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学院,预计投入资金3000万元。计划未来三年重点突破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开发AR远程协作教学系统。拟联合华为、西门子等企业构建技术服务平台,目标实现年技术交易额突破800万元。
通过对罗利爽多维度的系统分析可见,其职业发展路径与职业教育改革趋势高度契合,在教学创新、科研转化、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了可复制的经验模式。特别是在产教融合机制构建方面,通过制度设计实现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为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实践范本。随着新一轮职教改革深化,其领衔的专业群建设有望在数字化转型、国际化发展等领域取得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