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绵阳工业学校现叫什么(绵阳工校现名)

绵阳工业学校现叫什么(绵阳工校现名)

绵阳工业学校作为西南地区工业教育领域的重要历史主体,其发展历程与区域产业变革紧密相连。该校始建于1978年,最初以培养机械制造、电子技术等工科人才为核心,曾长期隶属于原电子工业部管理体系。随着2015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推进,该校与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施战略性合并,现以“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校名开展办学,原工业类学科逐步转型为以学前教育、艺术教育为主导的师范类专业体系。这一转变既体现了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转型的适应性调整,也折射出传统工业院校在新时代教育格局中的重构路径。

绵	阳工业学校现叫什么

历史沿革与身份变迁

绵阳工业学校自建校以来历经三次重大体制调整,其名称与办学定位随国家产业政策同步演变。

时间节点校名变更主管部门
1978-1999年绵阳无线电工业学校电子工业部
2000-2014年绵阳工业学校四川省教厅
2015年至今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省教育厅

合并背景与战略动因

两校合并源于四川省优化高职高专布局的顶层设计,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

合并要素绵阳工业学校四川幼专
核心优势工业技术教育积淀师范类学科体系
土地资源占地210亩(主校区)占地180亩(北碚校区)
师资结构工科教师占比68%教育类教师占比82%

校区布局与空间重构

合并后形成“一校两区”格局,原工业校区实施功能化改造。

校区属性地理位置功能定位
校本部绵阳市游仙区仙人路学前教育主校区
工业遗产校区绵阳市涪城区跃进路艺术教育实训基地
高新校区绵阳高新区石桥铺产教融合示范区

专业结构调整对比

学科体系从工科主导转向教育类为主,形成特色专业集群。

专业类别2014年2023年
装备制造类12个专业保留3个(数控技术等)
电子信息类8个专业转型为智能教育技术方向
师范教育类0个专业新增15个(含早期教育、音乐教育等)

师资队伍转型路径

通过转岗培训与人才引进实现教师能力重构,形成复合型师资结构。

教师类型2015年2023年
工科专业教师126人(占比68%)42人(占比23%)
教育类专业教师18人(占比9%)135人(占比72%)
双师型教师32人(占比17%)98人(占比54%)

学生规模与就业转向

招生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就业领域从制造业转向教育行业。

指标项合并前(2014)合并后(2023)
年度招生数机械类800人/电子类600人学前教育1200人/艺术教育400人
毕业生去向72%进入制造企业89%从事教育工作
校企合作单位长虹、九洲等12家幼儿园、培训机构等38家

教学资源配置优化

通过设备改造与资源共享提升教学条件,形成新型实训体系。

资源类型工业时期配置当前配置
实训车间机械加工/电子装配车间6个保育模拟室/儿童行为观察室8个
专业设备数控机床42台/示波器120套钢琴260台/蒙台梭利教具150套
虚拟仿真系统CAD/CAM软件平台幼儿园情景模拟系统

社会服务功能拓展

从产业技术服务转向教育普惠支持,构建新型社会服务体系。

服务领域工业时期重点当前重点
技术研发家电模具设计/自动化改造早教课程开发/特殊教育研究
社会培训电工/焊工资格认证育婴师/园长资格培训
文化传承工业遗产保护项目非遗技艺进校园活动

发展成效与挑战分析

转型过程中取得显著突破,但仍面临深层次矛盾。

评估维度积极成果待解问题
专业匹配度学前教育专业获省级重点建设工科残余专业招生困难
就业质量对口就业率提升至85%县域基层岗位占比偏高
资源利用实训设备共享率提高40%工业校区改造资金缺口大

历经八年的结构性改革,绵阳工业学校已完成从工业技术教育向师范教育的历史性跨越。这一转型不仅重塑了区域职业教育的生态格局,更创造了产教融合的“工业遗产+教育创新”发展模式。未来需在保持师范特色的同时,探索智能制造与现代教育技术的交叉创新,方能实现传统工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