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广安岳池益民技术学校是一所扎根于川东北革命老区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自2006年建校以来,始终以“技术立校、技能强人”为核心理念,致力于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学校依托岳池县“输变电之乡”的产业优势,构建了以电力工程技术、机械加工、电子信息为主导的专业体系,同时开设现代农业、电子商务等特色专业,形成“传统+新兴”双轮驱动的办学模式。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学校累计为社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超1.2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其中约40%的学生进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优质企业,成为推动地方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岳池县职业培训中心,2012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办学定位聚焦“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以“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形成“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三位一体的办学格局。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办学规模 |
---|---|---|
2006-2012年 | 县级职教中心初创期 | 年招生300-500人 |
2013-2018年 | 省级重点中职建设期 | 在校生突破2000人 |
2019年至今 | 国家中职示范校创建期 | 实训设备投入超3000万元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产业链-专业群-课程链”三级对接体系,重点建设电力工程、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三大专业群。其中,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与运行专业与当地龙头企业联合开发“订单班”,实现招生即招工;电子商务专业引入“直播电商+乡村振兴”实践项目,近三年孵化学生创业项目27个。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校企合作企业 |
---|---|---|
电力工程技术 | 电力系统运维、高空作业技术 | 特变电工、四川送变电 |
智能制造 | 数控编程、工业机器人操作 | 重庆长安、比亚迪 |
现代农业 | 农产品电商、农业物联网 | 岳池米粉产业园、京东农场 |
三、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双师素质提升计划”,要求专业教师每年至少2个月企业实践。现有教职工186人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达78%,聘请企业技术骨干42人担任兼职教师。2022年教学能力比赛中,学校团队获省级一等奖2项,其“电力线路虚拟仿真实训”课程被纳入四川省职业教育资源库。
四、教学设施与实训条件
学校建有川东北首个“智能电网实训基地”,配备10kV模拟变电站、无人机巡检系统等高端设备。2023年投入使用的“产教融合实训楼”总面积1.2万平方米,设有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6大实训中心,可同时容纳800名学生实训。
实训基地类型 | 设备总值(万元) | 年实训人次 |
---|---|---|
电力工程实训中心 | 1200 | 1500 |
智能制造实训中心 | 800 | 1200 |
现代农业实训基地 | 350 | 600 |
五、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学校推行“三阶递进”培养模式:一年级夯实基础技能,二年级开展专项实训,三年级顶岗实习。近五年毕业生平均月薪从3200元提升至4800元,对口就业率从89%提高至93%。2023届“电力订单班”学生首次就业起薪达6500元/月,超出省内同类专业平均水平20%。
六、社会服务与扶贫成效
作为秦巴山区技能扶贫基地,学校累计招收建档立卡贫困生1362人,毕业安置率100%。针对留守儿童开设“假日技工课堂”,年培训超2000人次。2022年承接“川渝合作”职业技能提升项目,为重庆合川区培训电子技术工人437名。
七、办学挑战与应对策略
当前面临专业迭代滞后、高端实训设备更新压力、县域生源萎缩等问题。学校计划三年内投入5000万元建设“数字孪生实训室”,与华为合作开发智能电网云平台,同时拓展滇黔陕等西部省份招生渠道。
八、未来发展规划
“十四五”期间将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电力人才培训基地”,二是创建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三是开发“技能+学历”贯通培养体系。预计到2025年,实现在校生规模3000人,年社会培训量突破1万人次。
经过十八年发展,四川广安岳池益民技术学校探索出一条“立足产业、服务区域、育训结合”的职教发展路径。其“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的精准定位、“校企双元育人”的深度合作模式,以及“技能扶贫+社会培训”的责任担当,为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随着新一轮职教改革推进,学校正朝着建设西部知名、全国有影响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