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核工业技师学院广元一校区是一所依托核工业背景、深度融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职业院校。作为中国核工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校区以“核技术应用”为核心特色,同时兼顾广元市及周边地区的产业需求,形成了“核能+地方产业”双轮驱动的办学模式。校区占地面积约120亩,拥有核化工、电气自动化、机械加工等实训基地,并与中核集团、广元经济开发区等单位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近年来,校区通过产教融合、订单培养等模式,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尤其在核电检修、辐射防护等细分领域具备显著优势。然而,随着新能源产业转型加速,校区也面临专业结构调整、技术迭代压力等挑战。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四川核工业技师学院广元一校区前身为1978年组建的核工业技工学校,2002年升格为技师学院后增设广元校区。校区定位为“服务核工业全产业链,辐射川陕甘交界区技能人才需求”,重点培养核电设备维护、核燃料处理、辐射监测等领域技术人才。
关键时间节点 | 办学里程碑 |
---|---|
1978年 | 核工业技工学校成立 |
2002年 | 升格为技师学院,广元校区挂牌 |
2015年 | 入选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
2020年 | 新增新能源装备制造专业群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校区现有核化工技术、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机械设备维修等8个核心专业,其中核类专业占比62.5%。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企业定制”三级架构,引入中核集团岗位标准,开发《核电站系统运行》《辐射防护与安全》等特色课程。
专业类别 | 代表专业 | 校企合作企业 |
---|---|---|
核能技术类 | 核化工技术、核电设备维护 | 中核建中、中广核 |
装备制造类 | 数控加工、工业机器人 | 广元机电产业园、京东方 |
电子信息类 | 电子技术应用、智能仪表 | 富士康(广元)、中兴通讯 |
三、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
校区现有教职工156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8%,“双师型”教师达67%。通过“企业技术骨干驻校+教师下厂实践”机制,形成“理论教学-仿真实训-岗位实操”三级能力递进的培养体系。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
正高级职称 | 12 | 7.7% |
副高级职称 | 45 | 28.8% |
中级职称 | 68 | 43.6% |
企业兼职教师 | 31 | 19.9% |
四、教学设施与实训条件
校区建有核技术实训中心、智能制造实训楼等6大实训板块,设备总值超8000万元。其中,核电站模拟控制室按1:1比例还原“华龙一号”主控系统,配备DCS控制系统和虚拟仿真软件。
实训类别 | 设备数量 | 合作企业 |
---|---|---|
核能实训 | 反应堆模型2套、辐射检测仪35台 | 中核集团 |
智能制造 | 工业机器人8台、CNC机床20台 | 广元智创科技 |
电力运维 | 变电站模拟系统1套、高压配电柜15组 | 国网广元供电公司 |
五、学生培养与就业质量
校区推行“1.5年基础学习+1年专项实训+0.5年顶岗实习”培养模式,近三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91.2%,平均起薪高于四川省技工院校平均水平15%。
指标类别 | 2021届 | 2022届 | 2023届 |
---|---|---|---|
就业率 | 94.5% | 95.8% | 96.3% |
核电行业就业占比 | 32% | 41% | 38% |
本地就业占比 | 58% | 63% | 59% |
六、区域经济联动效应
广元校区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广元经开区共建“核技术产教融合园”,为当地核电装备配套企业输送技术骨干。2022年数据显示,毕业生本地就业覆盖核电检修、锂材料加工等12个重点产业。
- 支撑广元打造“中国核工业重要基地”
- 为锂电新材料产业提供设备维护人才
- 助力广元建设省级核电应急演练中心
七、技术创新与社会服务
校区设立核技术应用研究所,承担省级课题《核电站退役设备再利用技术研究》,近五年取得专利7项。年均开展社会培训超3000人次,涵盖辐射安全管理员、焊工等紧缺工种。
服务项目 | 年培训量 | 合作单位 |
---|---|---|
辐射工作人员资格培训 | 800人次 | 省生态环境厅 |
核电仪控系统操作培训 | 500人次 | 中核建中 |
工业机器人编程培训 | 1200人次 | 广元智创科技 |
八、发展挑战与战略方向
面对新能源替代加速、传统核电人才需求波动等问题,校区计划拓展核医学、核农学等新兴领域,建设“核技术+”跨学科专业群。同时推进“现场工程师”培养项目,与东方电气等企业共建订单班。
- 风险:单一依赖核电行业的周期性波动
- 机遇:广元建设西部清洁能源基地的政策红利
- 策略:构建“核能+新能源+智能制造”三维专业体系
四川核工业技师学院广元一校区通过六十余年的积淀,已形成鲜明的核工业特色和区域服务能力。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校区需进一步突破传统核电人才培养边界,向核技术多领域应用转型,同时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创新,以应对产业升级带来的挑战。未来,通过强化与中核集团、广元市政府的三方协同,有望建成西南地区核技术技能人才高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持续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