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四川技术学校

阆中文化旅游学院(阆中文旅学院)

阆中文化旅游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地阆中古城。学院以“传承文化、创新旅游”为办学理念,依托川东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阆中古城独特的旅游资源,构建了以文化旅游为核心的学科体系。作为四川省首批文旅特色高职院校,学院开设有导游、酒店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等特色专业,形成“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阆	中文化旅游学院

学院占地面积580亩,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拥有非遗技艺实训中心、智慧旅游模拟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师资队伍中,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占比35%,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8%。近年来,学院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模式,与阆中古城景区、华侨城集团等20余家单位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超过70%,为区域文旅产业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

一、地理区位与资源禀赋

学院位于四川省阆中市,地处成都、西安、重庆三大都市两小时经济圈核心位置。阆中古城年接待游客超1200万人次,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省级非遗12项,为实践教学提供天然场景。

核心指标阆中文旅学院同类院校均值
地理位置国家5A级景区内城市郊区
文旅资源覆盖度100%专业对接本地资源60%-70%
景区合作深度15家单位签订战略协议5-8家

二、学科专业建设特色

学院构建“文化旅游+”专业集群,重点打造导游、酒店管理、非遗技艺传承等特色专业。其中,导游专业获评省级重点专业,采用“季节对冲”教学模式,旺季顶岗实习、淡季集中授课。

专业维度特色专业常规专业
课程设置非遗研学课程占比40%理论课程占比60%
实践周期年实践时长180天90-120天
双师比例85%50%-60%

三、师资队伍结构分析

通过“候鸟专家”计划引进行业精英,建立“固定岗+柔性流动岗”机制。聘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8名,旅游景区高管12名参与教学。

师资类型教授/副教授中级职称企业兼职教师
占比28%42%30%
实践经验平均12年平均5年平均15年
产教项目参与度85%60%95%

四、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推行“三段式”培养模式:第1-2学期校内基础训练,第3-4学期景区轮岗实训,第5-6学期专项提升实习。与锦里、宽窄巷子等景区共建12个“教学驿站”。

培养阶段教学场所考核方式企业参与度
基础阶段校内实训室理论考试20%
强化阶段景区实景教学实操考评60%
提升阶段企业项目制作品评审100%

五、就业质量与升学路径

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专业对口率89%。升学学生中67%进入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形成“就业-深造”良性循环。

就业方向景区运营酒店管理文化传播自主创业
比例41%28%15%16%
起薪水平4500-6000元3800-5200元4000-5500元差异较大
晋升速度平均2.3年主管岗平均3年领班岗平均2.5年项目负责人-

六、校园文化建设实践

实施“文化浸润工程”,将阆中春节文化、科举文化融入育人体系。建设川北王皮影传习所、保宁醋酿造工坊等6个非遗传承基地。

文化载体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现代转化
应用场景古建筑测绘实训皮影戏创编数字文创开发
参与学生建筑工程专业表演艺术专业数字经济专业
成果转化修复古院落3处年演出200场开发文创产品56种

七、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成效

近三年开展文旅从业人员培训1.2万人次,承接横向课题23项,编制《阆中古城民宿发展白皮书》等行业标准5项。

服务领域技术输出人才输出经济贡献
景区管理智慧导览系统年输送500+实习生间接创收3000万元
民宿运营服务标准制定培训从业者2000人带动就业1500人
文化传播非遗数字展馆孵化文创团队32个拉动消费800万元

八、发展挑战与战略应对

面对文旅产业智能化转型,学院正推进“数字文旅学院”建设,投入2000万元建设虚拟现实导游实训中心。与腾讯共建“云上阆中”数字平台,开发线上文旅教育资源库。

挑战类型具体表现应对策略阶段性成果
技术迭代智慧旅游普及率不足建设VR实训中心完成7个虚拟景区建模
竞争压力周边院校同质化竞争深化政校企共同体签约战略合作伙伴18家
文化传承非遗活态传承困难建立传承人工作室培育传承学员236名

阆中文化旅游学院通过深度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构建了“校城一体”的办学范式。其“教学即服务、上课即上岗”的培养模式,有效破解了文旅教育与产业脱节的难题。未来需在数字化转型和文化创新传播方面持续发力,巩固“古城里的文旅大学”特色品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school/34094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1.41148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