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职业学校(蓬溪职校)

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职业学校是川中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服务地方经济、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目标。学校始建于1983年,历经多次转型与升级,现已形成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涵盖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多功能的办学格局。校园占地面积约120亩,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开设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现代农业等12个重点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3个。现有在校生规模达3200人,教职工总数215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68%。学校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构建了“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育人模式,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本地就业占比超过75%,为蓬溪县及成渝经济区输送了大量技术骨干。

四	川省遂宁市蓬溪县职业学校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蓬溪县农业中学,2008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现名,2012年被评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定位聚焦“乡村振兴+产业升级”双轮驱动,形成“立足蓬溪、辐射成渝、服务三农”的办学特色。

时间节点重大事件发展成果
1983-2000年农业中学阶段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超5000人
2001-2008年职教转型期新增制造业相关专业6个
2009-2015年国家级重点校建设投入1.2亿元完善实训设施
2016年至今产教融合深化阶段与12家企业共建实训基地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三位一体的专业集群,重点打造电子技术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电子商务三大标杆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拓展方向”三级架构,实践课程占比达55%。

专业类别代表专业核心课程合作企业
信息技术类计算机应用网络搭建、编程基础联想集团
现代农业类种植技术果蔬栽培、农业物联网蓬溪农科所
装备制造类机电一体化CAD绘图、设备维护江淮汽车

三、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内培外引”机制优化师资结构,实施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要求每学期不少于20天进企业锻炼。现有高级职称教师42人,硕士研究生38人,聘请行业专家26人担任兼职教师。

师资类型人数占比资质特征
专任教师18988%硕士及以上占17.5%
双师型教师14768%持有职业资格证书
企业兼职教师6831%高级技师占比45%

四、实训基地建设

建成“校中厂+厂中校”双向赋能实训体系,校内实训室总面积1.2万平方米,设备总值3800万元。与江淮汽车、通威新能源等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9个,实现“教室-车间-岗位”三级递进培养。

实训类型场地面积设备价值合作模式
智能制造实训中心3200㎡1800万校企共建共管
现代农业实训园2600㎡520万政府+学校+合作社
电子商务孵化中心1500㎡350万创业项目入驻制

五、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推行“1+X”证书制度,构建“基础年+专项年+顶岗年”三段式培养体系。与京东物流、比亚迪等企业开展订单培养,设立“企业冠名班”12个,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的无缝衔接。

培养阶段学制分配能力目标考核方式
基础能力培养1学期文化基础+专业认知理论测试+企业评价
专项技能提升2学期核心技能+岗位模拟实操考核+技能比武
顶岗实习强化1学年岗位适应+职业素养企业评分+学校认定

六、社会服务能力

年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企业职工技能提升等短期培训超4000人次,技术开发服务到账经费突破300万元。牵头组建蓬溪县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吸纳成员单位27家,形成“教育链+产业链”协同发展格局。

服务类型年度指标受益群体典型案例
职业培训4200人次农村转移劳动力“川菜师傅”专项培训
技术研发320万元中小微企业智能灌溉系统开发
社区教育18场次城乡居民电商扶贫讲座

七、信息化建设水平

建成智慧校园管理平台,实现教学、管理、服务全流程数字化。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8套,建设在线课程资源库,累计存储专业教学视频1200小时,题库资源覆盖全部专业核心课程。

信息化项目建设内容应用成效
数字教学资源库专业课程全覆盖资源调用量年增45%
虚拟仿真实训机械加工/电商运营降低实训成本60%
智慧管理系统考勤/成绩/安防联动管理效率提升70%

八、就业质量与升学通道

建立“就业跟踪+升学指导”双服务体系,近五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6.2%以上,对口就业率81%,本地就业占比75.3%。升学方面,高职单招录取率连续三年达85%,本科上线人数年均增长12%。

评价维度2020级数据2021级数据2022级数据
初次就业率95.8%96.5%96.2%
对口就业率79.2%81.5%81.0%
升学本科人数42人51人63人

通过多维度的办学实践,蓬溪县职业学校已发展成为川中地区职业教育的标杆院校。其“产业导向的专业布局、深度交融的校企合作、精准对接的人才培养”三大特色,有效破解了县域职教“适配性不足、吸引力不强”的难题。未来需在数字化转型速度、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层次、社会服务能级等方面持续突破,建议加强与成渝高校的学分互认机制,探索“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贯通培养新模式,同时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提升职业教育出海能力,为“一带一路”倡议贡献更多技术技能人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school/34274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620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