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宜宾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鲜明办学特色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白酒之都——四川省宜宾市,前身可追溯至1978年创建的四川长江师范学院,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正式定名为宜宾师范学院。作为川南地区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硕学致远,笃行求是”为校训,形成了以教师教育为优势和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近年来,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尤其在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文化传承创新等领域展现出独特价值。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宜宾师范学院的发展历程与改革开放后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同步。1978年建校初期,学校以培养中小学师资为主要任务,开设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文理学科。2001年升格本科后,逐步拓展至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多学科领域。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20年被认定为四川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培育)。
学校现有在校生规模约1.2万人,教职工8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40%,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75%。校园占地面积1260亩,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8亿元。办学定位强调“扎根地方、服务基层”,致力于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积极探索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
时间阶段 | 关键事件 | 发展成果 |
---|---|---|
1978-2000年 | 专科层次办学,基础文理学科建设 | 累计培养专科毕业生1.2万人 |
2001-2015年 | 本科专业扩展至35个,获批省级重点学科 | 教育学、文学学科形成区域优势 |
2016年至今 | 启动硕士点培育,推进产教融合 | 新增工科专业6个,校企合作项目12项 |
二、学科建设与专业布局
学校构建了以师范教育为优势,多学科协同发展的“一体两翼”学科体系。现有43个本科专业,涵盖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7大学科门类。其中,教育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12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占全校专业总数的28%。
在学科平台建设方面,拥有省级重点学科“教育学”和“中国语言文学”,建有四川省农村幼儿教育研究中心、五粮液文化研究中心等6个省级科研平台。近五年来,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23项,省部级项目157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800余篇,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14项。
学科类别 | 代表专业 | 省级以上质量工程 |
---|---|---|
师范教育 | 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体育教育 | 3个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 |
人文社科 | 汉语言文学、英语、音乐学 | 5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 |
理工学科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科学 | 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三、师资力量与人才培养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内培外引构建多层次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26人,占比15.8%;教授112人,副教授285人。引进“天府学者”特聘专家3人,培育省级教学名师4人,校级教学团队21个。
人才培养方面,推行“三导师制”(学业导师+职业导师+生活导师),构建“通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其中80%以上进入基础教育领域。2022年毕业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达7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代表性成果 |
---|---|---|---|
教授 | 112 | 14% | 主持国家级课题5项 |
博士 | 126 | 15.8% | 发表SCI/EI论文120篇 |
双师型教师 | 158 | 19.7% | 参与企业横向课题23项 |
四、国际化进程与交流合作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视野,与美、英、澳、韩等国2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2+2”“3+1”等联合培养项目,年均选派学生赴国外交流学习50余人次。2019年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联盟成员单位,承办“国际酒文化学术研讨会”等高端国际会议。
在留学生教育方面,现有来自巴基斯坦、老挝等国家的学历生82人,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国际教育等全英文授课专业。与韩国又石大学共建“中韩文化交流中心”,与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开展“酿酒工程”联合研究。
合作类型 | 合作院校 | 项目内容 | 年度规模 |
---|---|---|---|
学分互认 | 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 | 学前教育专业“2+2”双学位 | 20人/年 |
师资培训 | 澳大利亚迪肯大学 | 英语教师海外研修项目 | 15人/批次 |
科研合作 | 德国曼海姆大学 | 白酒酿造微生物研究 | 联合实验室1个 |
五、校园文化与品牌活动
学校注重文化育人,打造“三江汇流”文化品牌。以岷江、金沙江、长江交汇的地理特征为意象,构建“红色文化铸魂、传统文化固本、酒文化润色”三位一体的文化育人体系。建有“抗诉纪念馆”“五粮液文化馆”等文化阵地,开发《三江文化概论》特色选修课。
品牌活动方面,连续15年举办“长江钢琴音乐节”,组织“川南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年均开展学术讲座200余场。学生社团中,“川剧社”“酒文化研究会”等特色社团成员超千人,原创话剧《酿酒师的春天》获四川省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
文化类别 | 载体形式 | 年度活动量 | 获奖情况 |
---|---|---|---|
红色文化 | 赵一曼纪念馆、长征主题展 | 12场/年 | 省级思政工作精品项目 |
酒文化 | 酿酒实训工坊、品鉴大赛 | 8场/年 | 全国高校酒文化创新案例银奖 |
非遗传承 | 苗族蜡染、泸州油纸伞工作室 | 20场/年 | 省级非遗传承基地 |
六、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学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投入3000万元建成1.2万平方米的创新创业孵化园,设有“宜宾造”电商直播基地、智能制造工坊等特色功能区。近五年孵化学生创业项目237个,带动就业1500余人。
实施“双创学分”制度,开发《创业基础》《创新思维训练》等必修课程,年均开展创业培训3000人次。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金奖12项。与五粮液集团共建“白酒产业创新学院”,定向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指标名称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 |
---|---|---|---|
创业项目数 | 45 | 62 | 87 |
专利授权量 | 18 | 32 | 45 |
企业对接率 | 65% | 78% | 89% |
七、社会服务与区域贡献
学校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地方政府共建“川南教育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学院”。近五年承担横向课题146项,为地方企业解决技术难题89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3亿元。在脱贫攻坚中,派出科技特派员56人次,研发“白酒糟醅饲料化技术”等扶贫项目。
基础教育服务方面,开展“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培训年均4000人次,建立优质生源基地中学32所。与宜宾市四中、叙州区二中等学校共建教师发展共同体,输出骨干教师挂职副校长12人。疫情期间开发“云课堂”资源包,覆盖川南地区10万师生。
服务领域 | 重点项目 | 年度效益 | 社会影响 |
---|---|---|---|
教育扶贫 | “彝区教师能力提升计划” | 培训凉山教师1200人 | 央视《新闻联播》报道 |
产业升级 | “白酒酿造智能化改造”项目 | 节约企业成本800万元 | 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生态保护 | “长江上游生态监测”数据库 | 提供决策报告27份 | 被生态环境部采纳 |
八、发展战略与未来展望
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学校确立“三步走”发展战略:到2025年建成区域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到203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到2035年跻身同类院校前列。重点推进“五大计划”——学科攀登计划、人才集聚计划、产教融合计划、文化传承计划、治理创新计划。
当前正加快推进新校区建设,规划投资15亿元打造现代化智慧校园。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人工智能学院”,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展新能源材料研究。启动“院士工作站”筹建工作,力争在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实现硕士点突破。未来五年计划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50名,新增省部级科研平台3-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