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四川技术学校

宣汉职业中专学校胡承均(宣汉职中胡承均)

胡承均作为宣汉职业中专学校的核心管理者,其教育实践与创新成果在职业教育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通过梳理其任职期间的关键举措,可发现其以“产教融合”为主线,推动学校从传统职教模式向现代化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转型。他主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升级及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使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同时为区域产业输送了大量技术骨干。值得注意的是,胡承均特别注重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联动,通过设立“乡村振兴订单班”、开展农民技能培训等举措,将学校资源深度嵌入地方经济发展。其治理模式兼具战略前瞻性与落地执行力,尤其在平衡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方面展现出较强的统筹能力。

宣	汉职业中专学校胡承均

一、教育背景与职业履历

胡承均毕业于西南大学教育管理专业,拥有教育学硕士学位,早年曾在重庆某国家级重点中职担任教学主任,积累职业教育管理经验。2016年调任宣汉职业中专后,提出“技能立校、产业强校”核心理念,推动学校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其职业经历涵盖教学、管理、校企合作等多维度,形成“理论-实践-政策”三位一体的治理风格。

二、管理理念与办学特色

核心维度具体策略实施效果
产教融合共建“厂中校”“校中厂”实训基地12个企业参与课程开发比例达75%
师资建设实施“名师工作室”培育计划双师型教师占比从42%提升至81%
专业动态调整建立“专业预警-产业调研-课程迭代”机制近三年新增智能装备、新能源等5个新兴专业

胡承均推行的“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基础技能→专项技术→综合应用),使学生技能证书获取率提升40%,其中数控、电子专业学生获省级技能竞赛奖项数量居全省前列。

三、教学改革实践

通过重构“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将传统学科课程压缩30%,增加跨专业综合实践课程。例如,在汽修专业引入“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项目包,整合电气、机械、智能控制等多领域知识。同时建立“技能银行”制度,允许学生通过竞赛、创新创业等方式兑换学分,极大激发学习主动性。

四、校企合作机制创新

合作模式典型企业协同成果
订单培养比亚迪、京东方年定向输送技术人才超300人
设备共享蜀渝电子、巴山机械企业提供价值2000万元生产设备
研发共创三峡纺织研究院联合开发4项实用新型专利

胡承均主导建立的“企业需求库-学校资源池”对接平台,实现岗位标准与教学标准的实时同步,使企业满意度从82%提升至93%。

五、社会服务贡献

学校依托胡承均提出的“职教扶贫+”模式,面向秦巴山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累计培训1.2万人次。其中“电商直播训练营”孵化农村网红主播230余人,带动农产品销售额超1.5亿元。该模式被纳入《川渝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典型案例集》,成为东西部协作典范。

六、信息化建设成效

数字化项目应用场景效益指标
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高危工种操作训练事故率下降90%
AI学业预警平台个性化学习干预留级生比例降低65%
智慧课堂管理系统教学行为数据采集教师备课效率提升40%

胡承均推动的“5G+工业互联网”实训中心建设,使学校成为四川省首批数字化转型试点院校,相关标准被纳入《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

七、个人荣誉与学术成果

主持省级课题《县域职教中心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出版专著《职业教育与产业进化论》。其提出的“技能人才供给侧改革”理论被写入《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22)》,个人入选“全国职业院校优秀校长”榜单。

八、挑战与未来方向

面对产业智能化加速带来的挑战,胡承均正推动“专业群+产业学院”改革,计划三年内建成智能制造、智慧文旅两大产业学院。同时探索“学历证书+X技能认证”新模式,与德国TÜV莱茵集团合作开发国际认证课程,着力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胡承均的教育实践深刻诠释了职业教育“谋变者胜”的发展逻辑。其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改革路径,不仅重塑了一所县域职校的办学形态,更构建起“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生态系统。从微观的教学革新到宏观的制度设计,从服务地方到辐射全国,其探索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区域样本。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如何在技术赋能与人本教育之间保持平衡,将成为其持续突破的方向。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school/32281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4.10322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