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幼师学校

西昌幼师培训学校(西昌幼儿教育学院)

西昌幼师培训学校(现西昌幼儿教育学院)作为西南地区学前教育领域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其发展历程与办学特色具有显著的地域代表性。学校始建于1958年,前身为凉山彝族自治州幼儿师范学校,2012年升格为专科层次的西昌幼儿教育学院,形成中高职贯通培养体系。依托凉山州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与学前教育需求,学校构建了以民族艺术教育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同时注重基层幼教人才的定向输送。截至2023年,累计培养全日制毕业生超1.2万人,覆盖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省份,其中85%以上服务于县级以下基层幼儿园,形成"扎根民族地区、服务乡村教育"的办学定位。

在专业布局方面,学校以学前教育为核心,延伸至早期教育、艺术教育等领域,形成"双核驱动、多元协同"的专业架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通过"高校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特聘"模式,构建起具有民族教育特质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硬件设施上,建有川南地区首个学前教育虚拟仿真实训中心,配备蒙台梭利、奥尔夫音乐等特色实训室。就业数据显示,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基层就业比例达78%,凸显服务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办学宗旨。

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发展阶段 关键事件 办学特征
1958-1999年 凉山州幼儿师范学校成立 中等师范教育为主,定向培养彝汉双语幼师
2000-2011年 升格省级重点中专 增设艺术教育专业,开展五年制大专教育
2012年至今 更名为西昌幼儿教育学院 构建"中专-大专-继续教育"立体化培养体系

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设学前教育、早期教育、艺术教育(幼儿方向)三大专业群,其中学前教育专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基础能力+民族技艺+实践创新"三维架构,融入彝族漆器、苗族蜡染等非遗技艺课程,开发《民族地区幼儿园游戏设计》《双语绘本教学》等特色校本教材。

专业名称 核心课程 民族特色课程
学前教育 学前心理学、幼儿园课程论、健康教育 彝汉双语教学法、民族音乐舞蹈创编
早期教育 婴幼儿发展评估、亲子活动设计 民族传统育儿文化研究
艺术教育 幼儿美术创作、儿童戏剧表演 彝绣工艺、民族乐器演奏

师资结构与发展路径

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本土教师培养"双轨机制,构建起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截至2023年,副高以上职称占比达45%,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68%,聘请12位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人担任兼职导师。实施"青年教师彝区浸润计划",要求新入职教师每年至少完成1个月民族地区幼儿园挂职锻炼。

师资类型 人数 占比 专项能力
教授/副教授 36 32.1% 学前教育理论研究
讲师/助教 58 51.7% 教学实践指导
民族艺术导师 15 13.2% 非遗技艺传承

就业质量与社会服务

学校构建"政校企村"四位一体就业网络,与23个县市教育局签订定向培养协议,设立"高原幼教人才奖学金"。近五年数据显示,76%毕业生进入民族地区公办园,12%自主创业开办民办幼儿园,6%进入教育机构管理岗位。建立"校友追踪系统",对毕业三年内学生进行持续职业能力提升辅导。

指标类别 2019届 2021届 2023届
初次就业率 89.3% 91.5% 92.7%
基层就业比例 73.8% 76.2% 78.4%
专业对口率 85.1% 87.3% 89.6%

在社会服务方面,学校承担凉山州幼儿园教师国培计划,年培训量达1500人次。组建"民族幼教扶贫团",深入昭觉、布拖等深度贫困县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开发《彝汉双语早教资源包》等公益产品。与中央民族大学合作建立"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研究中心",出版《凉山幼教发展蓝皮书》年度报告,形成"教学-科研-服务"良性互动格局。

办学条件与发展规划

校园占地32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建有智慧教室42间、虚拟仿真实训室8个。图书馆藏纸质图书38万册,数字资源覆盖CNKI等主流数据库。启动"西部幼教数字化资源库"建设项目,开发VR民族村落教学场景。根据《"十四五"发展规划》,学校计划新增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筹建川滇黔结合部幼教协同创新中心,着力打造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改革示范高地。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26453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9457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