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幼师学校

西昌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操场(西昌幼专操场)

西昌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操场作为校园核心运动区域,其规划设计与功能配置充分体现了师范院校特色与现代化教育理念的结合。操场总面积约18,600平方米,采用400米标准环形塑胶跑道,中央配置天然草皮足球场,可满足田径教学、体育赛事及师生日常锻炼需求。场地周边设有LED照明系统、观众看台及多功能健身区域,同时融入无障碍设计理念,配备坡道与轮椅通道。相较于同类院校,其设施规模与智能化水平处于中上游,但在场馆复合利用效率及专业运动设备配置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

西	昌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操场

一、基础规模与空间布局

操场整体呈长方形布局,东西长200米,南北宽93米,有效划分田径区、球类活动区及休闲健身区。400米环形跑道采用8条标准赛道设计,弯道半径36.5米,直道长度100米,符合国际田联三类场地标准。中央足球场尺寸为105×68米,草皮养护采用自动喷淋系统,年均维护费用约12万元。

项目西昌幼专川北幼专川南幼专
操场总面积18,600㎡16,300㎡17,800㎡
跑道类型8道塑胶跑道6道混合跑道8道塑胶跑道
足球场规格105×68米98×55米102×65米

二、运动设施配置

场地内设篮球场4片(含1片室内场馆)、排球场3片、羽毛球场6片及乒乓球台20组。田径区配备跳高垫、撑杆跳区及铅球投掷圈,所有器械均通过GB/T 19831-2021认证。夜间照明采用36盏800W LED投光灯,照度达300lx,覆盖全场域。

设施类型数量技术参数使用限制
篮球架8组液压升降/国标尺寸夜间禁用
羽毛球网柱12组可调高度/防锈处理雨天停用
健身器材25件防滑涂层/承重150kg儿童慎用

三、智慧化管理系统

2022年升级的智能管理系统包含人脸识别闸机、PM2.5环境监测屏及设备状态传感器。预约平台支持课程优先、社团活动及个人使用的三级调度,高峰时段每小时最大承载量1,200人次。能耗监测数据显示,日均用电量为480千瓦时,水消耗约3.2吨。

td>设备联网率
管理模块西昌幼专电子科大西华师大
预约方式APP+线下登记校园卡感应微信小程序
环境监测PM2.5/温湿度紫外线强度噪声分贝
85%95%78%

四、特殊教育适配性

场地设置轮椅坡道8处,宽度1.5米,最大坡度1:12。无障碍卫生间2间,配备紧急呼叫装置。2023年新增盲道1,200米,重要节点设置触感地面提示。每年安排4次特殊教育专业实践课程,服务听障、视障学生群体约60人次。

  • 全域导视系统:采用对比色≥70%的标识牌
  • 应急避险设计:5个防坠落护栏(高度1.2米)
  • 辅助器具:外借轮椅3辆、助听器5台

五、课程与赛事承载能力

教学方面,每周保障体育学院18个班级的专项课程,年均承办校级运动会、幼儿体能大赛等赛事23场次。观众看台设置固定座椅2,800个,临时看台可扩容至5,000人,配备运动员更衣室6间、裁判休息室2间。

项目基础配置扩展能力使用频次
更衣室淋浴位48个可增搭移动帐篷浴室每日早6:00-8:00高峰
医疗急救站2个常备点大型活动增设流动站年均出勤120次
音响系统8只全频音箱可外接转播车赛事使用率78%

六、环境适应性改造

针对西昌高原气候特征(海拔1,560米,年均降水1,049mm),跑道采用双层渗水结构,底层铺设20cm碎石排水层,面层为EPDM颗粒防滑层。草皮选用耐寒型高羊茅与黑麦草混播,冬季覆膜保温时长达45天。

  • 排水系统:36个雨水篦+400米盲沟
  • 防晒措施:跑道白色标线反射率≥70%
  • 除冰预案:储备工业盐2吨/年

七、安全维护体系

实行三级维护制度:日常巡检每日2次,月度深度保养,年度大修。2023年检测报告显示,塑胶跑道平整度误差≤3mm,草坪均密度320株/m²。安全记录显示,近五年因设施问题导致的受伤事故率为0.12‰。

维护项目周期标准要求最近执行时间
跑道平整度检测季度误差<5mm2024.03
草坪修剪10天/次高度3-5cm持续进行中
灯具老化测试半年亮度衰减<15%2024.06

八、文化育人功能拓展

操场周边设置校史长廊、师德铭墙等文化景观,融合学前教育专业特色打造行为养成实践区。每年开展"阳光体育节""亲子运动日"等品牌活动,参与师生及家长超3,000人次。夜间灯光秀与重大节日联动,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符号。

  • 环廊展示:杰出校友运动事迹展
  • 功能分区:标注不同运动的道德培养目标
  • 互动装置:运动数据公益排行榜

西昌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操场通过科学规划与持续优化,构建了集教学训练、文化传承、社区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运动空间。其设施配置在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特别是在无障碍设计、智慧管理及环境适应性方面形成显著特色。未来可进一步挖掘场地在幼儿体育课程研发、运动心理研究等方面的学术价值,推动"体育+"多学科交叉创新。建议加强雨天备用方案建设,提升设施全天候利用率,并建立运动损伤追踪系统以完善安全保障体系。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4110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98354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