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幼师学校

汶川威州师范学校(汶川威师)

汶川威州师范学校作为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唯一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师范类中等专业学校,其发展历程与区域教育生态紧密相连。学校前身可追溯至1938年创建的四川省立威州师范学校,历经多次更名与建制调整,于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由原址迁建至现址。在灾后重建背景下,学校不仅承担着培养藏区基础教育师资的核心使命,更成为区域教师继续教育、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截至2023年,学校形成以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为骨干,融合音乐、美术等特色专业的办学体系,在校学生规模达1800余人,教职工总数突破150人,其中藏族、羌族等少数民族教师占比超过40%。

汶	川威州师范学校

作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重点实施单位,学校构建了"藏汉双语教学+艺术特长培养"的特色育人模式。通过与四川师范大学、阿坝师范学院等高校建立"3+2"中高职衔接培养机制,年均向高等教育输送毕业生300余人。在基础设施方面,灾后新建的校园占地面积达6.8万平方米,配备标准化多媒体教室、数码钢琴实训室等现代化教学空间,同时保留民族工艺传习所等文化传承场所。这种"现代性"与"民族性"的融合特征,使其在藏区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独特样本价值。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发展阶段关键事件办学属性
1938-1950创立四川省立威州师范学校中等师范教育
1978-2008更名为汶川县师范学校藏汉双语师资培养
2009-至今迁建新校区并升格专科综合型民族师范院校

二、地理区位与辐射范围

地理要素具体情况教育影响
海拔高度1300-1500米高原适应性训练基地
交通条件距成都140公里(高速)成阿教育走廊枢纽
服务半径覆盖九寨沟、理县等8县藏区教育人才供给核心区

三、学科专业与课程体系

专业类别核心课程特色项目
学前教育蒙台梭利教学法唐卡绘画+羌绣技艺
小学教育双语教材开发高原环境适应课程
音乐教育藏族声乐训练非遗羊皮鼓传承

四、师资结构与发展路径

  • 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占比从2010年12%提升至2023年35%
  • 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聘请32位民间艺人担任兼职导师
  • 建立"校县联动"机制,每年选派50名教师赴基层学校轮岗
  • 设立民族教育专项课题,近五年获省级教研成果奖7项

五、硬件设施与信息化建设

学校建有藏羌文化数字资源库,收录民族教育相关影像资料2.3TB。实验楼配备:

  • 智慧教室8间(支持远程互动教学)
  • 数码钢琴实训室(含雅马哈电子钢琴90台)
  • 高原环境模拟实验室(气压可调范围500-800hPa)
  • 民族手工艺创新工坊(唐卡、羌绣数字化设计设备)

六、学生培养与就业质量

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去向分布:

就业方向比例典型单位
基层中小学任教62%马尔康市中学等
升学深造23%西华师范大学等
文化机构就业10%阿坝州文化馆等
自主创业5%民族手工艺品电商

七、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

学校承担多项社会职能:

  • 年培训藏区教师1200人次,覆盖60%以上县域
  • 建立"帐篷书屋"项目,累计捐赠图书3.2万册
  • 开发《羌语拼音输入法》等民族文化数字化产品
  • 承办省级民族教育研讨会4次/年

八、发展挑战与战略方向

当前面临三大矛盾:

  1. 双语教学质量与现代教育标准衔接难题
  2. 高原环境对师资稳定性的影响(年流失率约8%)
  3. 民族文化传承课程体系化建设滞后

应对策略包括:

  • 建设"民族教育课程资源云平台"
  • 实施"银龄计划"引进退休专家支教
  • 开发VR技术辅助的非遗教学模块
  • 深化与援建省市的"校联体"合作

汶川威州师范学校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始终扮演着藏区教育"稳定器"和文化"基因库"的双重角色。其"师范性"与"民族性"的深度融合,不仅解决了高海拔地区师资供给的结构性矛盾,更构建起民族文化传承的创新载体。随着新一轮教育信息化改革推进,学校正从传统师范院校向现代化民族职业大学转型,这种转型既承载着灾区重建的特殊使命,也面临着民族文化现代转化的时代命题。未来需在保持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加强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探索出一条高原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4170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