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幼师学校

南充师范学校全名(南充师范校名)

南充师范学校作为川东北地区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力量,其名称演变与办学定位紧密关联着区域教育发展脉络。该校自1937年创立以来,历经"四川省立南充师范学校""南充县师范学校"等阶段,2001年定名为现名,形成以师范教育为特色的多层次办学体系。作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其培养的6万余名毕业生覆盖川、渝、云、贵等地区,形成"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的办学传统。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领域,该校与西华师范大学形成"中职-本科"衔接培养模式,构建起区域教师教育共同体。

南	充师范学校全名

历史沿革与名称变迁

时期校名主管部门学制
1937-1950四川省立南充师范学校四川省教育厅初中师范
1951-1985南充县师范学校南充地区教育局三年制中师
1986-2000四川省南充师范学校四川省教委五年制专科
2001至今南充师范学校南充市教育局三年制中职

名称变迁折射出我国师范教育体系的三次转型:从中等师范教育到专科教育,再回归中等职业教育定位。2012年停止招收藏区班学生,标志着服务面向从民族地区转向本地基础教育需求。

办学层次与培养体系

项目南充师范学校四川城市职业学院达州技师学院
学历层次普通中专+五年制高职全日制专科+专升本中级工+高级工
师范类专业占比82%15%5%
校企合作专业数6个28个14个

相较于综合性职业院校,该校保持师范教育主体地位,但五年制高职招生规模从2015年的400人压缩至2022年的80人,反映中职教育回归技能培养的政策导向。

专业设置与课程结构

专业类别核心课程实践课时占比
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幼儿园活动设计45%
语文教育文言文阅读教学、书法基础40%
艺术教育声乐基础、舞蹈创编55%

课程体系突出"三艺一技"特色,即艺体技能、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技能三位一体。与西华师范大学联合开发的"校际学分互认"课程达23门,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师资队伍建设

指标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生比
总数186人42人1:15
硕士占比37%12%-
双师型教师68人28人-

通过"高校教授工作站"引进西华师大专家12人,建立"1+1"师徒结对制度。但高级职称教师比例(32%)低于全省中职均值(41%),制约教学质量提升。

基础设施配置

项目南充校区绵阳师范学校成都文理学院
占地面积320亩450亩800亩
实训室数量46个68个92个
纸质图书册数18万26万45万

生均教学设备值达7800元,超过省级示范校标准。但智慧教室覆盖率(23%)低于全国中职均值(35%),数字化教学转型仍需加速。

学生发展路径

年份升学率对口就业率创业率
201828%64%3%
202241%52%6%

升学渠道拓展显著,通过单招考试进入高校比例从15%提升至32%。但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占比不足5%,性别结构失衡影响幼儿园男教师供给。

社会服务能力

项目年度培训人次技术研发成果社区服务时长
国培计划1200+--
校企研发-3项专利-
文化惠民--2600小时

承担川东北片区60%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任务,但产学研结合度较弱,横向课题经费仅占总收入的1.2%,服务地方经济能力待提升。

挑战与发展机遇

在生育率下降导致师范生源萎缩背景下,该校面临转型压力。2023年首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探索"银发教育"新方向。依托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正与重庆师范大学共建"嘉陵江教师发展共同体",但在数字化转型中仍存在师资信息化能力不足(达标率58%)、实训资源跨区域共享机制缺失等瓶颈。

作为百年师范名校,南充师范学校在坚守师范教育本色与适应职业教育变革间找到平衡点。其"大师范、小综合"的专业布局既保持传统优势,又通过老年教育、艺术教育等新兴专业拓展发展空间。未来需在产教融合深度、师资结构优化、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实现突破,方能在新时代基础教育变革中续写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4505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