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幼师学校

汶川威州民族师范学校介绍(汶川威师简介)

汶川威州民族师范学校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唯一一所以民族师范教育为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其发展历程与汶川地区教育变迁紧密相连。学校始建于1938年,前身为西康省威州乡村师范学校,历经多次更名与建制调整,于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由广州援建整体迁建,现已成为集学历教育、教师培训、民族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综合性民族职业学校。作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核心教育载体,该校长期承担着为民族地区培养双语师资、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文化技术人才的重任,形成了“师范性、民族性、地域性”三位一体的办学特色。

汶	川威州民族师范学校介绍

截至2023年,学校占地总面积达7.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设有学前教育、民族美术、音乐表演等12个中职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3个。现有在校学生1865人,覆盖藏、羌、回、汉等14个民族,少数民族学生占比78%。教职工总数15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8人,副高级职称32人,“双师型”教师占比达65%,形成以藏族为主体、多民族融合的师资队伍。

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历经三次重大转型:1938年创立初期以培养乡村师资为主;1978年改制为威州师范学校,增设藏汉双语教学;2008年灾后重建后确立“民族师范+职业教育”双轨模式。当前定位为“服务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传承羌藏文化、培养实用技术人才”,与阿坝州教育局签订《民族地区教师定向培养协议》,年输送基层教育人才超300人。

发展阶段时间范围核心任务办学性质
初创期1938-1952乡村师资培养中等师范学校
改制拓展期1978-2007双语教育推广民族师范学校
灾后重建期2008-至今职教融合培养综合型民族中职

地理区位与硬件设施

学校位于汶川县威州镇雁门乡,地处岷江河谷地带,距成都市区140公里,是川西交通枢纽的重要节点。校园依山而建,采用羌族碉楼与现代建筑结合的布局,配备抗震设防烈度达9度的全框架结构。核心设施包括:

  • 民族教育实训中心(含藏文书法、羌绣工艺等实训室)
  • 数字化智慧教室覆盖率达100%
  • 藏书量8.6万册的“尔玛”图书馆
  • 可容纳2000人的抗震体育馆
设施类别数量民族特色项目现代化水平
专业实训室36间唐卡绘制室、羌笛工坊智能教学系统全覆盖
多媒体教室92间藏汉双语数字资源库8K超高清显示设备
文化场馆5处羌族非遗展演厅、藏文文献馆VR虚拟现实体验区

师资结构与民族特色

教职工团队呈现“三高一多”特征:高职称占比26%(正高级8人)、高学历占比61%(硕士及以上95人)、高水平双师占比65%,民族教师占比达82%。实施“名师培养工程”,近五年选派47名教师赴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进修,组建“羌藏文化传承导师团”。

师资类型人数民族构成专项能力
藏族教师112人占总数的71.8%藏汉双语教学认证率100%
羌族教师28人占总数的17.9%非遗技艺传承资格
汉族教师16人占总数的10.3%跨文化教育专家

专业体系与课程设置

构建“基础文理+民族技艺+现代职教”三维课程体系,开设专业包括:学前教育(省级重点)、民族美术(唐卡方向)、音乐表演(羌笛方向)、畜牧兽医(高原生态方向)等。实施“2.5+0.5”培养模式,即2.5年校内学习+0.5年基层实习,与马尔康、九寨沟等10县教育局建立“订单式”培养机制。

学生构成与升学就业

生源覆盖阿坝州13县及甘孜、凉山部分地区,近三年录取学生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占比41%。毕业生去向呈现“四三三”分布:40%通过对口高职考试升入高校,30%进入民族地区学校任教,30%服务于文旅、农牧等地方产业。2023届就业率达97.3%,专业对口率82.6%。

民族文化传承创新

设立“羌藏文化研习院”,开发《羌绣工艺》《藏文书法》《锅庄舞》等12门校本课程,创建“非遗少年班”累计培养传承人237名。与中央美术学院合作建立“羌姆”艺术基地,研发数字化非遗教材3套,其《羌族释比文化》课程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抗震救灾与社会责任

2008年地震导致原校区85%建筑损毁,后在广州援建下建成“9度抗震示范校”。组建“雪山雄鹰”志愿服务队,近十年参与灾区心理辅导、支教服务超3万人次。疫情期间开发《云端尔玛课堂》,为牧区学生提供远程教育支持,惠及2.3万名偏远学子。

发展挑战与未来规划

当前面临三大瓶颈:一是高原地区优质师资引进困难,二是民族传统技艺与现代职教衔接不足,三是县域经济支撑力弱影响实习质量。“十四五”期间将推进“三个转型”:建设民族师范高等教育基地、打造文旅产教融合园区、构建川滇藏渝民族职教联盟,计划新增大数据会计、新能源应用等适配区域发展的新型专业。

作为民族地区教育生态的缩影,汶川威州民族师范学校在守护文化根脉与推动现代职教之间找到平衡点。其“双语+技能”的培养模式为藏羌彝走廊输送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而抗震精神与非遗传承的深度融合,更使其成为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样本。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该校有望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与教育高质量发展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5780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