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幼师学校

四川幼教教育公共基础(四川幼教公基)

四川省幼儿教育公共基础体系近年来在政策推动下取得显著进展,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普惠性学前教育网络。截至2022年,全省共有幼儿园8274所,较2015年增长12.3%,其中公办园占比达45.6%,普惠性民办园覆盖率超80%。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全省幼教教职工总数达12.8万人,专任教师持证率提升至92.4%,但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硬件设施层面,标准化幼儿园建设达标率从2018年的67.1%升至2022年的89.3%,但川西高原地区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经费投入持续加大,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从2015年500元/年增至2022年1200元/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保持在7%以上。课程体系改革深入推进,92%的幼儿园实施"游戏化教学"模式,但科学保教理念落地效果仍需加强。

四	川幼教教育公共基础

一、政策保障体系

四川省构建起"省级统筹+市县落实"的幼教政策框架,出台《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实施方案》等专项文件。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惠及家庭经济困难儿童12.4万人次/年。实施公办园扩容工程,2018-2022年新增公办学位23.6万个。

年份政策文件重点内容
2018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扩大普惠资源供给
2020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方案回收移交普惠性幼儿园
2021学前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推进科学保教实践

二、师资队伍建设

全省建立"国培+省培+市培"三级培训体系,年均培训幼教人员超5万人次。学历层次显著提升,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比从2015年58%增至2022年81%。但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仍偏低,乡村幼儿园师生比达1:18,高于城市1:12的标准配置。

区域类型专任教师学历职称结构师生比
成都市区本科89%一级及以上35%1:10
川南地区本科67%一级及以上22%1:14
川西高原本科41%一级及以上12%1:19

三、教育资源配置

实施"一村一幼"计划,累计建设村级幼教点3426个。玩教具配备达标率从2016年63%提升至2022年91%,图书册数生均达12册。但区域差异明显,最优园区生均活动面积达8.6㎡,而部分山区幼儿园不足3.2㎡。

指标类型省级示范园农村公办园民办普惠园
生均面积9.8㎡5.3㎡6.1㎡
数字设备全覆盖67%82%
功能室配置100%42%78%

四、课程教学改革

推行《四川省幼儿园课程指南》,92%幼儿园采用主题式课程。开发本土化课程资源包37套,建立幼小衔接实验区15个。但存在"小学化"倾向反弹现象,部分地区机械执行"零起点"教学要求。

五、质量监测体系

构建"过程性监测+发展性评价"机制,设立省级质量监测点68个。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家长满意度从2018年78%提升至2022年86%。但监测指标偏重硬件,对教师专业成长评估权重不足。

六、经费保障机制

建立生均拨款+收费调节双轨制,财政投入年均增长12.4%。设立学前教育专项奖补资金,2018-2022年累计下达43.7亿元。民办园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普惠性民办园最高限价1200元/月。

七、信息化建设

建成省级学前教育资源平台,接入率达95%。开展"网络教研共同体"建设,覆盖83%的乡镇中心园。但智慧教学设备应用率仅61%,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达标率72%。

八、特殊教育融合

建立随班就读资源中心23个,特殊儿童入园率达94.6%。开发融合教育课程模块15套,培训特教专业人员1200人次。但专业康复设备配置率不足40%,融合教育质量待提升。

当前四川幼教公共基础呈现"总量达标、结构优化、区域分化"特征。未来需重点破解三大矛盾:城乡资源落差与均衡发展要求的矛盾、师资数量充足与专业质量提升的矛盾、规模扩张与内涵建设同步的矛盾。建议强化省级统筹的精准补短机制,建立东西部园长轮岗制度,创新"基础+特色"质量监测体系,推动幼教公共服务由"普惠型"向"优质型"跨越发展。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5789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618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