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幼师学校

四川威州民族师范学校(四川威州民族师范)

四川威州民族师范学校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唯一一所以培养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为特色的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学校扎根于川西北高原,自1978年建校以来,始终以“服务民族地区教育、传承民族文化”为使命,形成了“双语教学”“艺术教育”“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办学特色。截至2023年,学校累计培养输送藏族、羌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毕业生近万名,覆盖川、甘、青、滇等多省藏区,成为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人才的重要摇篮。

四	川威州民族师范学校

学校地处汶川县威州镇,占地120亩,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拥有藏羌文化博物馆、双语实训中心等特色设施。现有教职工156人,其中藏族、羌族等少数民族教师占比42%,硕士以上学历教师38人。开设学前教育、音乐教育、美术设计与制作等12个专业,构建了“文化课+职业技能+民族艺术”的课程体系。近年来,学校通过“校地合作”“订单培养”模式,与成都、德阳等地30余所中小学建立人才培养通道,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5%以上。

作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学校在民族教育领域具有独特价值。其“双语师资培养”“非遗技艺传承”等实践,有效缓解了民族地区“母语教师荒”和“文化断层”问题。然而,受限于地理位置和生源结构,学校在专业拓展、师资引进等方面仍面临挑战,需进一步探索产教融合与数字化转型路径。

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1978年创建的汶川县师范学校,2008年“5·12”地震后由广东援建迁至现址,2012年更名为现名并明确“民族师范教育”核心方向。

时间 关键事件 发展目标
1978-1999年 初创阶段,培养初中师资 解决川西山区教师短缺问题
2000-2010年 增设音体美专业,启动双语教学 适应民族地区素质教育需求
2011-2023年 灾后重建、国家级示范校建设 打造民族师范教育标杆

师资结构与教学特色

学校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要求专业教师具备职业技能证书和民族艺术特长。例如,音乐教师需掌握羌笛、藏歌等传统技艺教学方法。

类别 人数 占比
专任教师 132人 85%
少数民族教师 56人 42%
高级职称教师 48人 35%
双师型教师 79人 60%

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基础+定向”课程模块,如学前教育专业增设《藏族舞蹈创编》《羌绣工艺》等民族艺术课程,同时开设普通话强化班。

专业类别 代表专业 民族特色课程
教育类 学前教育、小学教育 双语教学法、民族游戏设计
艺术类 音乐教育、唐卡绘制 藏文书法、羌族羊皮鼓制作
技能类 计算机应用、旅游服务 民族手工艺数字化设计

学生构成与升学就业

学生中92%来自藏族、羌族、彝族等少数民族,60%为农牧民家庭子女。学校与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联合开展“3+2”贯通培养。

  • 近3年毕业生去向:
    • 对口升学(大专):58%
    • 民族地区中小学就业:32%
    • 自主创业(民族手工艺方向):6%
    • 其他行业:4%

民族文化传承实践

学校建立“非遗传习工坊”,聘请12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授课,将羌绣、藏羌织毯等技艺纳入实训课程。每年举办“民族教育成果展”,展示学生创作的双语教材、民族乐器等作品。

基础设施与数字化建设

2020年建成“民族教育大数据平台”,实现藏汉双语在线教学资源库共享,覆盖80%专业课。校内设有VR虚拟实训室,模拟高原地区教学场景。

社会服务与影响力

学校承担“国培计划”民族地区教师培训项目,年均培训1200人次。与九寨沟、马尔康等地教育局共建“双语教研基地”,开发《藏汉对照数学词汇手册》等教学工具。

横向对比分析

与云南迪庆民族师范学校、青海玉树师范学校对比显示,威州民族师范在双语师资培养规模(年均300人)、非遗课程覆盖率(85%)、校企合作企业数量(42家)等指标上领先,但在数字教育资源总量(仅占课程30%)、硕士以上教师比例(24%)等方面存在差距。

四川威州民族师范学校通过四十余年的探索,构建了契合高原民族地区需求的教育生态。其“双语+技能+文化”的培养模式,既缓解了民族地区师资结构性矛盾,也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可持续路径。未来需在专业现代化、产教融合深度、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等方面突破,以应对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5988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3041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