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浙江工商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浙商大校训历史)

浙江工商大学校训的历史与内涵评述

浙江工商大学的校训是“诚毅勤朴”,这四个字凝练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文化传承。校训的诞生与学校百年发展历程紧密相连,折射出从近代商业教育到现代综合性大学的转型轨迹。“诚”强调诚信为本,对应商科教育的核心;“毅”体现坚韧品格,呼应创业精神;“勤”倡导务实奋斗;“朴”则彰显质朴作风,共同构成人才培养的价值观框架。这一校训既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又与现代高等教育目标相契合,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坐标。

浙江工商大学的前身可追溯至1911年创建的杭州中等商业学堂,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商科专门学校之一。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历经多次更名与合并,但始终坚守“立足商科、服务社会”的初心。校训“诚毅勤朴”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时代变迁逐渐凝练,最终在2004年学校更名为浙江工商大学时正式确立。这一过程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浙商精神的提炼,反映了学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国际化背景下的文化自觉。

浙	江工商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

“诚毅勤朴”校训的起源与演变

校训的雏形可追溯至20世纪初的办学初期。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实业救国的浪潮中,杭州中等商业学堂以“诚朴”为训,强调商科人才的道德操守与务实品格。这一阶段,校训的核心是抵御近代社会浮躁之风,培养“既通商学、又重品行”的专门人才。

  • 民国时期(1911-1949):学校更名为浙江省立高级商科中学,校训扩充为“诚朴精勤”,增加“精”字以突出专业素养,“勤”字强化实践导向。
  • 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1977):学校调整为浙江商业学校,校训暂未明确表述,但“勤俭办学”成为实际指导原则。
  • 改革开放后(1978-2003):升格为杭州商学院,重新提炼“诚信、求实、创新”作为临时校训,为现行版本奠定基础。

2004年,伴随学校升格为大学,“诚毅勤朴”最终定型。这一调整既保留了历史基因,又融入了现代元素:“毅”字替代“精”字,突出逆境中的韧性;“朴”回归传统,平衡商业社会的功利倾向。

“诚毅勤朴”四字的深层解读

:取《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之意,强调内外如一的道德准则。在商科教育中具体表现为:

  • 学术诚信,杜绝学术不端;
  • 商业伦理,抵制欺诈行为;
  • 人际真诚,构建信任网络。

:源自《论语》“士不可不弘毅”,体现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学校通过创业教育、挫折训练等课程,培养学生面对市场竞争的抗压能力。

:化用韩愈“业精于勤”的训导,倡导“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浙商大特有的“实践学分”制度,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企业实习或社会调研方可毕业。

:回归《道德经》“见素抱朴”的哲学思想,反对浮华作风。这既体现在校园建筑的简约风格上,也渗透于教师团队的务实教风之中。

校训与办学实践的深度融合

在学科建设中,“诚毅勤朴”体现为“商科为主、多科协调”的发展路径。例如:

  • 全国首批开设的“商务大数据”专业,融合“诚”(数据伦理)与“勤”(技术实操);
  • “现代商贸史”等特色课程,通过浙商案例解析“毅”的精神内涵。

校园文化层面,学校打造了系列品牌活动:

  • “诚信货架”无人售货实践,检验学生自我约束能力;
  • “毅行钱塘”徒步活动,象征创业路上的坚持;
  • “朴课堂”邀请企业家分享草根奋斗史。

校训的时代价值与未来展望

在数字化时代,“诚”延伸为数据安全责任,“毅”转化为应对技术变革的适应力。学校近年推进的“新商科”改革,将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校训精神结合,例如:

  • 开设“算法伦理”选修课,探讨技术应用的道德边界;
  • 建立“跨境电商扶贫”项目,践行“勤朴”中的社会担当。

面向未来,浙江工商大学计划通过“校训涵育工程”,进一步将“诚毅勤朴”融入人才培养全流程。包括开发校训评估指标体系,建设虚拟仿真德育实验室,以及构建校友企业诚信联盟等。这些举措旨在使抽象的精神理念转化为可测量、可传承的具体行动。

浙	江工商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

从历史纵深看,“诚毅勤朴”不仅是浙江工商大学的身份标识,更是中国商科教育演进的一个缩影。它见证了从传统商业学徒制到现代商科高等教育体系的转型,也预示了在共同富裕背景下商业人才的新使命。这种精神的力量,将持续滋养着每一位浙商大人的成长之路。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39941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78047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