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大学校训的
山东建筑大学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高校,其校训体现了一所高等学府的办学理念和文化底蕴。山东建筑大学的校训是“厚德博学 筑基建业”,短短八字凝练了学校对师生品格修养、学术追求以及社会责任的核心要求。“厚德”强调道德修养的根基作用,“博学”倡导广博的知识积累,“筑基”突显建筑类学科的办学特色,“建业”则寄托了对学生成才报国的期许。这一校训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又契合现代高等教育对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学校精神的高度概括。
校训作为大学文化的灵魂,不仅是师生行为的准则,更是学校历史与未来的桥梁。山东建筑大学通过这一校训,将职业道德教育、学科交叉融合和行业服务导向紧密结合,为培养新时代建设人才提供了价值引领。下文将从校训的内涵、历史渊源、实践体现以及对师生发展的影响等多维度展开详细解析。
一、校训“厚德博学 筑基建业”的文本解析
“厚德博学 筑基建业”的表述分为两个部分,前后呼应,逻辑严密:
- 厚德博学:源于《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与《论语》“博学而笃志”,强调道德与学识并重。“厚德”要求师生以高尚品德为立身之本,“博学”则鼓励突破专业界限,广泛涉猎知识。
- 筑基建业:直指学校的建筑学科特色。“筑基”既指夯实专业基础,也隐喻为社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建业”则体现从个人事业到国家建设的多层次追求,彰显工科院校的实践导向。
校训采用四字短语的对称结构,朗朗上口,便于传播,同时兼顾了传统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
二、校训的历史渊源与确立背景
山东建筑大学的前身为1956年成立的济南城市建设工程学校,后历经多次合并与更名,2006年正式定现名。校训的确立与学校发展历程密切相关:
- 行业需求驱动:作为建筑类高校,校训中的“筑基”“建业”直接回应了中国城镇化进程对高素质建筑人才的需求。
- 教育理念革新:21世纪初,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厚德博学”的提出体现了学校对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视。
- 文化传承需要:校训吸收了齐鲁文化中“重实践、尚伦理”的特点,如“厚德”与儒家“仁爱”思想一脉相承。
校训的最终定型经历了师生讨论、专家论证等环节,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校训在办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校训精神已渗透到学校育人体系的各个环节:
1. 教育教学设计
- 开设“建筑伦理”“工程社会学”等课程,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 推行“主辅修制”,鼓励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选修管理学或艺术设计,落实“博学”要求。
2. 校园文化建设
- 举办“筑基讲堂”系列学术活动,邀请行业大师分享前沿技术;
- 开展“建业之星”评选,表彰在创新创业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团队。
3. 社会服务延伸
- 组织师生参与乡村振兴规划、历史建筑保护等实践项目;
- 与中建、中铁等企业共建实习基地,推动“产学研用”结合。
四、校训对师生发展的引领作用
校训通过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塑造师生行为:
- 对学生:明确“德才兼备”的成长方向,如建筑学专业将“古建测绘”实践与工匠精神培养相融合;
- 对教师:要求科研攻关与育人相结合,例如绿色建筑团队既发表高水平论文,又指导学生参与低碳社区设计;
- 对校友:形成“扎根一线、服务基层”的就业导向,毕业生中涌现出大量优秀项目经理与技术骨干。
这种引导作用使得学校在QS土木工程学科排名、毕业生雇主满意度等指标中表现突出。
五、校训与其他高校校训的横向比较
与同类院校相比,山东建筑大学校训具有鲜明特色:
- 与同济大学“同舟共济”对比:更突出行业属性而非团队精神;
- 与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对比:在共性道德要求外增加了专业行动指引;
- 与地方院校校训对比:避免了“求实创新”等泛化表述,通过“筑基”等词汇强化识别度。
这种差异化表述既保持了大学精神的共性,又彰显了建筑类高校的个性。
六、校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面向未来,校训精神需要在守正中创新:
- 数字化赋能:将BIM技术、人工智能等融入“筑基”教育,适应智能建造趋势;
- 国际化拓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实践“建业”理念,如参与海外基建项目人才培养;
- 可持续发展:赋予“厚德”新内涵,将生态伦理纳入工程教育体系。
通过持续迭代,校训将成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引擎。
七、校训在校园空间中的物化表达
学校通过具象化设计强化校训感知:
- 主体雕塑:校门前广场的“筑基”主题抽象雕塑,以钢筋混凝土为材质;
- 文化长廊:镌刻历代建筑师名言的博学廊,穿插展示师生设计作品;
- 景观命名:“厚德湖”“建业路”等,使抽象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这种空间叙事手法让校训从文字符号变为可触可感的体验。
作为山东建筑大学的精神坐标,“厚德博学 筑基建业”的校训将持续引导师生在道德修养、学术探索与社会服务中实现价值统一,为中国建造业输送更多“有灵魂的工程师”。从课程体系到校园景观,从师生行为到社会评价,这一校训已成为学校文化基因的核心片段,其影响力将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延伸。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04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