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师范学院校训及其历史的
朝阳师范学院的校训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一校训源自中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深刻体现了师范教育的核心价值。校训由两句话组成,前一句强调学术素养的崇高性,后一句则突出师德修养的示范性,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师范教育的基石。朝阳师范学院自建校以来,始终以此为办学宗旨,培养了大批扎根基层、德才兼备的教育工作者。
校训的历史可追溯至学校20世纪中后期的创立初期。当时,中国师范教育正值快速发展阶段,朝阳师范学院作为地区性师范院校,肩负着为地方基础教育输送师资的重任。校训的确立既是对传统师道文化的继承,也是对新时代教育使命的回应。数十年来,校训精神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并在学校发展的关键节点发挥引领作用。
朝阳师范学院校训的文本解析
"学高为师"强调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学识和专业的教学能力。这里的"高"不仅指知识储备的广度与深度,更包含对教育规律的深刻理解:
- 学术高度:教师需持续更新学科知识,掌握前沿动态;
- 育人智慧:将知识转化为适合学生接受的教学内容;
- 创新意识:在教学方法与科研领域勇于探索。
"身正为范"则凸显教师作为道德楷模的社会责任:"身正"涵盖个人品德、职业操守与社会担当,"为范"要求教师通过言行举止传递正向价值观。这一理念与孔子"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论述一脉相承。
校训形成的历史背景
朝阳师范学院的校训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亟待解决师资短缺问题,各地师范院校相继成立。该校在建校初期便将陶行知的"行知合一"理念与地方教育需求结合,逐步凝练出校训内容:
- 创办阶段(1950-1960年代):校训雏形见于早期办学章程,强调"又红又专"的培养目标;
- 调整时期(1970-1980年代):改革开放后重新界定师范教育定位,正式确立现有校训表述;
- 发展时期(1990年代至今):通过校史编纂、文化景观建设等方式强化校训传播。
校训与办学实践的互动
校训不仅是文字符号,更通过具体办学行为得以具象化。朝阳师范学院在多领域践行校训精神:
课程体系设计:设置"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哲学"等必修课,将师德培养纳入学分管理;建立"双导师制",由高校教师与中小学名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
校园文化建设:每年举办"师德演讲比赛""教学技能擂台"等活动,在教学楼长廊展示优秀校友事迹,潜移默化传递校训价值。
评价机制创新:在教师考核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在学生评优中增设"崇德奖",形成鲜明的价值导向。
校训的时代演变与坚守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校训内涵不断被赋予新解读,但核心从未改变:
- 信息化时代:增加数字化教学能力要求,但坚持"学高"的本质仍是专业精深;
- 素质教育改革:更强调教师作为"学生成长引路人"的角色,丰富"身正"的社会维度;
- 终身学习理念:将校训延伸至教师职后发展,建立校友继续教育体系。
校训对师范生培养的指导意义
在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中,校训发挥着标杆作用:
招生环节:面试增加情景模拟题,考察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录取通知书上印制校训解读,提前植入职业认同。
培养过程:推行"三习贯通"(见习、实习、研习),要求学生在真实教学场景中体会校训要求;开展"边疆支教""特教帮扶"等实践项目,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职业发展:跟踪毕业生职业表现,将基层教育岗位贡献度作为办学质量核心指标,形成"培养-输出-反馈"的闭环机制。
校训精神的社会辐射
朝阳师范学院通过多种渠道将校训影响力拓展至社会层面:
- 与地方中小学共建"师德工作站",分享师范生培养经验;
- 承办"乡村教师培训计划",将校训理念传递给在职教师;
- 出版《师范教育案例集》,解剖校训践行典型事例。
这些举措使校训超越校园围墙,成为区域教师职业生态建设的重要参照。
校训文化载体的多元化呈现
为增强校训感染力,学校创新表达形式:
物质载体:主广场设立校训碑,图书馆布置历代教育家语录墙,校徽设计融入书本与烛光元素。
仪式活动:新生入学时举行校训宣誓仪式,毕业典礼上颁发刻有校训的纪念章,通过庄重场景深化记忆。
新媒体传播:制作校训主题微电影,开发"每日师语"小程序,利用短视频平台展示师生践行校训的日常。
比较视野下的校训特色
与同类院校相比,朝阳师范学院校训的独特性在于:
- 知行合一导向:不仅提出标准,更配套系统的实践培养方案;
- 地方适应性:结合辽西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强调"落地生根"的培养实效;
- 文化延续性:历任领导均将校训传承作为治校重点,避免因人事变动而断层。
校训未来发展的思考
面向教育现代化目标,校训的实施需关注:
技术赋能:探索人工智能辅助师德评价的新模式,利用大数据分析教师成长轨迹。
全球视野:在保持本土特色的同时,吸纳国际教师教育先进经验,如芬兰的"研究型教师"培养理念。
代际衔接:针对Z世代学生特点,开发沉浸式、互动性的校训教育载体,如虚拟现实师德实训系统。
校训研究的学术价值
朝阳师范学院校训为教育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
- 可作为师范院校文化建设的典型案例;
- 其历史变迁折射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的演进;
- 师生对校训的认知差异反映理念落地的现实挑战。
这所学校的实践经验表明,优秀的校训应当既是精神灯塔,也是行动纲领,能在时代变迁中保持生命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17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