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艺术职业学院校训及其历史评述
江西艺术职业学院作为江西省重要的艺术类高等职业院校,其校训承载着学院的教育理念与文化传承。校训作为学校精神的核心表达,不仅是对师生的行为规范,更是对艺术教育使命的凝练。江西艺术职业学院的校训“德艺双馨,知行合一”,体现了对艺术人才“品德与技艺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培养目标。这一校训的提出,既根植于中华传统美育思想,又契合现代职业教育对复合型艺术人才的需求。从历史角度看,校训的形成与学院的发展历程紧密相关。江西艺术职业学院前身为1951年成立的江西省文艺学校,历经多次合并与更名,逐步确立了以“德艺双馨”为育人导向的办学特色。校训的正式确立时间虽无公开详细记载,但其内涵与学院长期坚持的“以德立艺、以文化人”理念一脉相承,反映了艺术职业教育对行业标准与社会责任的回应。下文将围绕校训的解读、历史渊源及其现实意义展开详细分析。
一、江西艺术职业学院校训的文本解读
“德艺双馨,知行合一”由两部分构成:- 德艺双馨:强调艺术从业者的双重修养。“德”指道德品质与职业操守,“艺”指专业技能与艺术造诣。“双馨”意为两者均需达到优秀水准,源自《礼记·乐记》中“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传统文化理念。
- 知行合一: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求师生将艺术创意转化为实践能力,呼应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哲学主张,契合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这一校训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传统艺术教育的道德要求与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践导向融为一体,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育人标准。
二、校训的历史溯源与形成背景
江西艺术职业学院的校训孕育于以下历史土壤:- 学院发展历程的影响:学校前身江西省文艺学校在创立初期,即以培养“又红又专”的文艺工作者为目标,奠定了“德艺并重”的基调。2002年升格为高职院校后,校训进一步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加入“知行合一”的实践要求。
- 地域文化的滋养:江西作为“文章节义之邦”,自古重视道德与才学的统一。校训中“德艺双馨”的表述,与江西本土文化中“重德尚艺”的传统直接相关。
- 行业需求的推动:艺术行业对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要求较高,校训的提出也是对“演艺圈乱象”等社会问题的积极回应,凸显学院培养“德才兼备”艺术人才的决心。
三、校训与学院办学实践的深度结合
校训并非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贯穿于学院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课程体系设计:在专业课程外开设《艺术伦理》《职业素养》等必修课,强化“德”的教育;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落实“行”的锻炼。
- 师资队伍建设:教师评聘中既考核专业成果,也注重师德评价,部分专业将“带德授课”纳入绩效考核。
- 校园文化营造:定期举办“道德讲堂”“艺术服务基层”等活动,使校训精神具象化。例如舞蹈系连续10年组织学生赴农村开展公益演出,践行“知行合一”。
四、校训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在当代艺术教育语境下,校训的价值进一步凸显:- 破解艺术教育功利化倾向:针对部分院校“重技能轻品德”的现象,校训明确“德”的优先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艺术观。
- 回应文化产业升级需求:随着文化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长,“知行合一”的培养模式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年学院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82%以上。
- 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标识:校训成为学院区别于其他艺术院校的核心标识,2020年以此为主题创作的校史话剧《双馨之路》获省级高校文化成果奖。
五、校训传承中的创新实践
学院通过多元化方式推动校训的代际传递:- 数字化传播:制作校训主题微电影,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播放;官方微信公众号开设“双馨师生榜”专栏。
- 艺术化表达:将校训文字融入校园雕塑设计,音乐学院创作《德艺之歌》作为校庆保留曲目。
- 国际化拓展:在与海外艺术院校交流中,校训被翻译为“Virtue and Artistry,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成为传播中国艺术教育理念的载体。
六、校训研究中的学术视角
从教育学理论看,江西艺术职业学院校训体现了:- 全人教育理念:突破技术训练的局限,关注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 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德—艺”“知—行”两组关系的辩证统一,构建了家校社协同培养体系。
- 评价体系改革:部分专业试点“德艺学分制”,将道德实践纳入学分管理,为艺术类职业院校评价标准提供新思路。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27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