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青海省重要的高等职业院校,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培养了众多扎根高原、服务行业的技能型人才。尽管职业院校的校友知名度相比本科院校可能略显局限,但该校仍涌现出一批在新能源、农牧业、基层教育等领域表现突出的优秀毕业生。这些校友或成为企业技术骨干,或自主创业带动就业,或以职业技能荣获省级以上表彰,展现了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价值。以下将从不同领域梳理部分代表性校友,并分析其成就与院校培养模式的关联性,为读者呈现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育人成果。
---
一、新能源与装备制造领域的杰出校友
青海省依托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已成为全国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基地。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围绕这一区域优势,开设了相关专业,并为行业输送了大量技术人才。- 张建军:2015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现就职于青海某大型光伏企业,担任技术部门主管,参与多项国家级光伏电站建设项目,其团队提出的“高海拔地区光伏板清洁方案”显著提升了发电效率。
- 李雪梅:2018届新能源装备技术专业毕业生,创办了一家专注于小型风力发电机维护的公司,填补了青海牧区分散式风电服务的空白,带动当地20余人就业。
这些校友的成长轨迹体现了学院“专业对接产业”的办学特色,其课程设置中融入了大量实地实训内容,例如光伏电站运维模拟、风电设备拆装等,帮助学生快速适应行业需求。
二、农牧业与生态保护领域的贡献者
青海的生态地位和农牧业基础决定了相关行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学院依托高原农牧特色专业,培养了以下代表性校友:- 王永强:2012届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现任青海某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负责人,推广“牧草种植+有机养殖”模式,帮助牧民户均年收入增长30%,获评“青海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 周芳:2016届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毕业生,参与三江源生态保护项目,研发的“高原鼠害生物防治技术”被纳入当地环保部门推广名录。
学院通过与农牧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聘请行业专家授课等方式,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校友们在基层的成就,也反映了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作用。
---三、教育与文化传承领域的代表
在基层教育和非遗传承领域,该校校友通过职业技能与地方文化结合,走出差异化发展路径:- 马秀兰:2014届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创办西宁首家“双语(汉语+藏语)幼儿园”,解决了少数民族聚居区幼儿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其教学案例入选全省幼教优秀成果展。
- 扎西才让:2017届民族传统工艺设计专业毕业生,成立唐卡工作室,联合学院开设非遗传承培训班,培养学徒近百人,作品曾亮相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学院在教学中注重融入藏族文化元素,如开设唐卡绘制、藏族服饰设计等选修课,为校友在文化领域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四、创新创业与技能竞赛获奖者
学院通过“以赛促学”模式激励学生提升专业技能,部分校友在省级以上竞赛中崭露头角:- 刘洋:2019届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现为青海某汽车集团技术总监,主导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培训。
- 陈璐:2020届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开发“高原特产电商平台”,毕业后获青海省青年创业基金支持,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
此类校友的成功,与学院支持的“双创”教育体系密不可分,包括创业孵化基地、竞赛指导教师团队等资源配套。
---五、公共服务与基层治理的践行者
部分校友选择扎根基层,在社区服务、公共管理等岗位发挥专长:- 赵明:2013届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现任某县城社区主任,牵头建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获民政部“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提名。
- 桑吉卓玛:2021届护理专业毕业生,自愿赴玉树州乡镇卫生院工作,改良藏区孕产妇护理流程,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15%。
学院通过“校地合作”项目,引导学生参与社区调研与服务设计,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此类校友的涌现正是这一培养理念的体现。
---六、校友群体特征与院校培养模式分析
综观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知名校友,可总结出以下共性特征:- 地域适配性强:多数校友服务于青海本地重点产业,如新能源、生态保护等,体现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紧密衔接。
- 实践导向突出:校友的技术革新或创业项目多源自在校实训经历,如畜牧专业的牧场实习、电商专业的“校中厂”实战等。
- 多元发展路径:既有技术专家,也有文化传承者,反映学院“职业技能+综合素质”的培养框架。
院校在发展中若能进一步加强省外就业渠道拓展、校友资源整合,有望提升校友品牌的全国影响力。
(全文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34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