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福州大学的创始人是谁,前身是什么(福州大学创始人及前身)

关于福州大学创始人及前身的综合评述福州大学的创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和福建省地方经济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其诞生与发展,并非源于某一所历史悠久的院校的自然嬗变,而是一场自上而下、精心规划的高等教育拓荒。
因此,探讨其“前身”,不能简单地套用传统意义上承袭自某个具体学堂或大学的概念,而应将其置于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下,理解为筹建福州大学的组织基础、政策背景与人才支援体系。从这个维度看,福州大学的“前身”更准确地说是国家高等教育的战略布局与福建省积蓄的高等教育力量,其直接的组织和执行核心是福州大学筹备委员会。而谈及“创始人”,这一荣誉无疑属于一个集体,其核心领导人物是时任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福州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的叶飞将军。叶飞同志以其卓越的政治远见、强大的领导力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为福州大学的创办倾注了大量心血,是当之无愧的主要奠基者和推动者。
于此同时呢,以贾祖璋同志为代表的筹备委员会成员,以及来自厦门大学等兄弟院校的无私援助力量,共同构成了福州大学的创始人群体。他们白手起家,在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选址、规划、师资调配、招生等一系列开创性工作,为这所新兴工业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石。理解福州大学的起源,关键在于认识到它是一所“新建”的大学,其血脉中流淌着共和国早期工业化建设的理想与激情,凝聚着老一辈革命家和教育拓荒者的集体智慧与奉献精神。


一、 时代召唤:福州大学创立的宏观背景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实施标志着国家进入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时期。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被视为实现国家独立富强的关键。与之形成尖锐矛盾的是,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极度匮乏,严重制约了工业化进程。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处海防前线,工业基础尤为薄弱,高等教育资源也相对稀缺。当时,全省仅有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学院等少数高校,且多以文理、师范教育为主,工科教育几乎是空白。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国家高等教育部和福建省人民政府深刻认识到,要在福建这样一个亟待发展的省份建立起基本的工业体系,必须首先培养本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因此,创办一所以工科为主、专门服务于福建地方经济建设的新型大学,被提上了紧迫的议事日程。这一决策不仅是福建省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整体工业布局中的重要一环。它承载着改变福建落后面貌、为东南沿海工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历史重任。


二、 白手起家:福州大学的“前身”辨析与筹备委员会的核心作用

如前所述,福州大学是一所“新建”的大学,它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可追溯至晚清或民国时期的单一“前身”院校。它的筹建,是一次从零开始的创业。1958年春,创办福州大学的计划正式启动。这一宏伟工程的核心执行机构,便是迅速成立的“福州大学筹备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视为福州大学真正的、组织层面的“前身”。

筹备委员会由福建省党政主要领导挂帅,汇聚了省内教育、科技、工业战线的精英。委员会全面负责学校的顶层设计、校址选定、基建规划、专业设置、师资引进等一切重大事宜。其工作成效直接决定了福州大学能否顺利诞生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因此,将筹备委员会视为福州大学创立的组织基础和孵化器,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在筹建过程中,福州大学得到了兄弟院校,特别是厦门大学的鼎力支持。这种支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师资与干部的支援:厦门大学抽调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和行政管理干部,直接参与到福州大学的初创工作中。这批骨干力量带来了厦门大学优良的办学传统和教学管理经验,为福州大学初期的教学秩序建立和行政管理奠定了基础。
  • 教学资源的共享:在福州大学自有校舍建成之前,部分早期的教学活动曾借助厦门大学的设施进行,两校在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等方面也存在着初步的共享与合作。

必须明确的是,这种支援是兄弟院校间的无私帮助,厦门大学并非福州大学的“前身”。福州大学从创立之初,其定位、学科重点(以工科为主)和发展路径就与综合性大学厦门大学有显著区别。它的“根”是扎在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求和福建地方经济发展的土壤之中的。


三、 奠基之人:叶飞与创始人群体的卓越贡献

福州大学的创办,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其中几位关键人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首当其冲的,便是叶飞将军。

叶飞作为开国上将、时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是福州大学筹建工作的最高决策者和推动者。他并非仅仅挂名,而是深度参与了从决策到执行的全过程。他以战略家的眼光,深刻洞察到创办福大对于福建长远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力排众议,将其作为一项关键政务全力推进。他利用其崇高的威望和强大的组织协调能力,为福大筹建扫清了诸多障碍,在资金筹措、土地划拨、人才调集等关键环节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据史料记载,叶飞同志亲自参与选定校址(最终定于福州西郊的祭酒岭一带,寓意深远),审定建校规划,并多次主持召开筹备会议,解决实际问题。他的务实作风体现在要求学校建设要“先上马,后备鞍”,边建设边招生,以最快速度满足人才急需。可以说,没有叶飞的高位推动和亲力亲为,福州大学在短时间内顺利建成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将他尊称为福州大学的“主要创始人”或“奠基人”,是实至名归的。

除了叶飞,筹备委员会的其他成员也功不可没。其中,贾祖璋同志作为筹备委员会的重要成员和后来的首任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具体负责了大量的日常筹备和初期管理工作。他是著名的科普作家、教育家,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为福州大学初期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组建和教学规范建立付出了辛勤努力。
除了这些以外呢,还有一大批从各方抽调来的干部、教师和工作人员,他们构成了福州大学的创始人群体。这些人怀着建设新中国的豪情壮志,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筚路蓝缕,开启了福州大学的创业篇章。


四、 筚路蓝缕:创校初期的艰辛历程与学科布局

福州大学的创建过程充满了挑战与艰辛。1958年7月,筹建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校址选在当时还是一片郊野坟丘的祭酒岭,意味着一切要从平土修路、建造校舍开始。在“大跃进”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学校提出了“苦战二十天,保证六百名学生开学”的口号,体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激情与速度。

1958年9月,福州大学首次招收的六百余名学生如期入学。尽管当时的校园还是一片大工地,教学和生活设施极其简陋,但师生们的教学热情并未消减。学校的学科设置紧紧围绕福建省的经济建设需要,初步设立了:

  • 数学
  • 物理学
  • 化学
  • 机械工程
  • 电机工程
  • 化学工程
  • 地质采矿

这些专业清晰地表明了福州大学以理科为基础、以工科为主干的办学定位。创校初期,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除了厦门大学等校支援的教师外,还从全国各地招聘和引进了不少人才,并聘请了一些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任教。学生们往往是一边上课,一边参与建校劳动,“半工半读”是当时的常态。这种在艰难困苦中磨砺出的“艰苦奋斗”精神,成为了福州大学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基因。


五、 继往开来:从单一工科到综合性大学的演进

福州大学在成立之初,虽定位为多科性工业大学,但其后近三十年的发展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学校经历了专业调整、合并甚至一度面临停办的危机。特别是在1970年,华侨大学的土木建筑系并入福州大学,为学校后续相关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改革开放以后,福州大学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学校在巩固和加强原有工科优势的同时,积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逐步向综合性大学迈进。这一演进过程主要体现在:

  • 学科门类的拓展:陆续增设了经济、管理、文法、艺术等学科门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
  • 办学层次的提升:相继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建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 重点建设的突破:先后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标志着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如今,福州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其早期的工科根基,如化学、化学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等,至今仍是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并在全国享有盛誉。这种从艰苦创业到蓬勃发展的历程,正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

回顾福州大学的创立史,它并非承袭自某一所古老的学府,而是共和国初期工业化浪潮与地方发展需求共同催生的时代产物。其真正的“前身”是国家战略与福建省高等教育筹备力量的聚合体,其“创始人”是以叶飞同志为核心的创业集体。这段白手起家、筚路蓝缕的历史,塑造了福州大学“明德至诚,博学远志”的校训精神和脚踏实地、服务社会的办学品格。理解了这一点,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这所高校的初心与使命,以及它在过去六十多年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内在动因。福州大学的诞生与发展,永远铭刻着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的印记,也承载着无数拓荒者与建设者的光荣与梦想。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3506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2.61855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