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景德镇陶瓷大学哪一年成立建校的(景德镇陶瓷大学建校时间)

关于景德镇陶瓷大学建校年份的综合评述景德镇陶瓷大学的成立年份,是一个关乎中国近现代教育史、陶瓷艺术发展史乃至工业文明进程的重要时间坐标。这所被誉为“陶瓷黄埔”的高等学府,其诞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深深植根于景德镇千年窑火不熄的沃土,并应近代中国“实业救国”与“教育救国”的时代浪潮而生。其建校源头可追溯至1910年(清宣统二年)成立的中国陶业学堂。这一年份的确立,并非简单的历史断代,它标志着中国陶瓷教育从此开始了从传统“师徒相授”的经验传承模式,向现代系统化、科学化、学院化教育体系的根本性转变。学堂的创办,是当时有识之士力图振兴民族工业、挽救日益衰落的景德镇瓷业乃至国家经济的重要举措,承载着深厚的民族使命。历经民国时期的演变与发展,学堂虽几经迁址、更名,但其薪火相传,文脉未断。从最初的陶业学堂,到后来的江西省立陶业学校、景德镇陶瓷学院,再到如今的景德镇陶瓷大学,这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正是一部中国陶瓷高等教育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的创业史、奋斗史和辉煌史。
因此,1910年不仅是景德镇陶瓷大学办学历史的起点,更是中国现代陶瓷教育诞生的标志性年份,其历史意义深远而重大。

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历史溯源与1910年建校背景

要深刻理解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建校年份,必须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时期。曾经通过瓷器这一商品深刻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中华帝国,其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与此同时,西方工业革命后,其制瓷技术凭借机械化、科学化的优势迅速崛起,日本瓷业亦在明治维新后飞速发展,对中国传统的陶瓷市场,尤其是景德镇瓷业的生存空间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景德镇瓷业本身,虽拥有无与伦比的传统技艺和艺术底蕴,但长期固守家族秘传、师徒相承的封闭模式,在生产工艺、设计理念、经营管理上已显僵化与滞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这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实业救国”与“教育救国”成为当时社会精英的普遍共识。一批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振兴民族工业,必须首先培养具备现代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新型人才。对于陶瓷这一国粹产业而言,创立新式学堂,引入西方自然科学和艺术设计理论,改革传统制瓷技艺,已刻不容缓。在此时代呼唤下,1909年(清宣统元年),时任江西巡抚冯汝骙奏请清廷,提出在景德镇设立陶业学堂的设想。这一提议得到了清政府的核准,并于次年付诸实施。

1910年,中国陶业学堂在景德镇正式成立。它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教育模式的革命: 它打破了千年来技艺传承的私密性和保守性,首次将陶瓷教育纳入正规的学校教育体系,通过班级授课、系统讲解、实验实习等方式,公开、系统地培养陶瓷专业人才。
  • 知识体系的融合: 学堂的课程设置不仅包括传统的陶瓷工艺、绘画技法,还引入了物理、化学、矿物学等西方自然科学科目,以及图案、素描等现代美术基础课程,实现了传统经验与科学理论的初步结合。
  • 振兴实业的使命: 学堂的办学宗旨非常明确,即“养成明白学理、精进技术之人才,以改良陶业”,直接服务于振兴民族陶瓷工业的现实目标。

因此,1910年中国陶业学堂的创办,绝非一个孤立的事件,它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经济诉求和教育革新共同作用的产物,为日后景德镇陶瓷大学的百年基业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百年学府的薪火相传与沿革变迁

自1910年建校以来,这所陶瓷高等学府伴随着国家的命运,走过了一条曲折而光辉的发展道路。其名称和隶属关系多次变更,但致力于陶瓷教育与研究的核心使命始终如一,清晰地勾勒出中国陶瓷高等教育发展的脉络。

民国时期的奠基与成长(1910-1949)

  • 初期探索(1910-1915): 中国陶业学堂创立之初,虽规模有限,但开创之功不可没。民国成立后,于1912年更名为江西省立饶州陶业学校。
  • 迁址与发展(1915-1934): 1915年,学校迁往江西鄱阳(古称饶州),并更名为江西省立第二甲种工业学校(仍设陶业科)。这一时期,学校在师资、设备、课程建设上均有发展,培养了一批早期陶瓷技术人才。
  • 抗战时期的坚持(1934-1949): 1934年,学校更名为江西省立陶业学校。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避战火,学校于1937年先迁往江西萍乡,再于1944年迁至景德镇。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师生们坚持办学,为战后瓷业恢复保存了力量。1947年,学校开始筹建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向高等教育层次迈进。

新中国时期的调整与提升(1949-1977)

  • 合并与新生(1949-1958):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1949年,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与其它相关院校合并。1958年,伴随着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浪潮,在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江西省工业技术学校陶瓷科等基础上,成立了本科层次的景德镇陶瓷学院。这一事件标志着学校进入了高等本科教育的新纪元,是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 曲折前行: 在随后的年代里,学校与全国许多高校一样,经历了专业调整、迁校风波乃至“文革”时期的停办等曲折。但陶瓷教育的火种依然在艰难中得以存续。

改革开放后的复兴与腾飞(1978年至今)

  • 恢复与重建: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到来,国务院批准恢复景德镇陶瓷学院本科建制。学校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 跨越式发展: 进入21世纪,学校办学实力显著增强。1998年,学校由中国轻工总会划归江西省管理。2013年,学校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办学层次实现重大突破。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景德镇陶瓷学院正式更名为景德镇陶瓷大学
    这不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学校综合实力、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提升的集中体现,开启了建设高水平陶瓷大学的新篇章。

1910年建校的历史依据与学界共识

关于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建校年份,之所以确定为1910年,是基于严谨的历史考证和广泛的学界共识。学校自身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历史研究机构均采纳此说,其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直接的档案文献支持。尽管年代久远,部分早期档案散佚,但现存的历史文献,如清末江西巡抚的奏折、民国时期的政府教育公报、学校早期的章程和同学录等,均明确记载了1910年设立中国陶业学堂的事实。这些第一手资料是确定建校年份最可靠的证据。

清晰的学脉传承关系。历史研究注重机构沿革的连续性。从1910年的中国陶业学堂,到后来的江西省立陶业学校、陶业专科学校,再到1958年成立的景德镇陶瓷学院,直至今天的景德镇陶瓷大学,其办学主体、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和校园文化有着清晰的承继关系。虽然中途有合并、迁址、更名,但其作为一所以陶瓷为特色的教育机构的主脉络从未中断。
因此,将其历史起点追溯至最初的创办之年,符合历史研究的规范。

再次,权威机构的认定。在中国高等教育评估、校史编纂以及各类官方介绍中,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建校时间均标注为1910年。这得到了教育部、江西省教育厅等主管部门的认可,也已成为国内外陶瓷界、教育界广泛接受的定论。

百年积淀的办学特色与辉煌成就

跨越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景德镇陶瓷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陶瓷工程和艺术设计为优势,工、文、管、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的高等学府。其成就斐然:


一、人才培养的“陶瓷黄埔”

学校被誉为中国陶瓷界的“黄埔军校”,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陶瓷类专业人才。他们遍布全国各大产瓷区、科研院所、艺术机构和相关企业,其中不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知名企业家和学科带头人,成为中国陶瓷产业复兴和艺术繁荣的中坚力量。


二、学科建设的优势高地

学校构建了围绕陶瓷产业链的完整学科体系。其设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实力雄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拥有多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三、科学研究的创新引擎

学校承担了大量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企业重大攻关课题,在陶瓷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艺术创作与理论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推动中国陶瓷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文化传承与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陶瓷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学校积极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瓷文化:保护与创新”教席单位。它与世界多所知名艺术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主办高水平的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成为展示中国陶瓷文化、促进世界陶瓷艺术发展的重要窗口。

回望来路,从1910年那个肩负着民族复兴梦想的中国陶业学堂,到今天在国际陶瓷教育领域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景德镇陶瓷大学,其百余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不仅是一所大学的成长史,更是中华民族陶瓷事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低谷迈向复兴的缩影。1910年这个起点,因此而被赋予了超越时间本身的历史厚重感与文化象征意义。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4434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2.45060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