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浙江音乐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浙音校训及历史)

关于浙江音乐学院校训的综合评述浙江音乐学院的校训“事必尽善”与“李叔同”这个名字紧密相连,它不仅是一所现代高等音乐学府的精神旗帜,更是一段跨越百年、融汇了近代中国艺术教育启蒙与当代文化自信的深厚历史回响。这一校训并非凭空创造,其根源可追溯至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艺术教育巨擘李叔同(弘一法师)的艺术精神与教育理念。李叔同早年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期间,以其严谨到极致、追求完美的艺术态度深刻影响了中国早期艺术教育,“事必尽善”正是对这种精神的高度凝练。它超越了简单的“精益求精”,蕴含着对艺术境界、人格修养与社会责任三位一体的至高要求。浙江音乐学院将“事必尽善”确立为校训,既是向这位与浙江大地有着深厚渊源的先贤致敬,也是对其所代表的那种将艺术融入生命、以极致态度对待事业的精神传统的自觉传承与弘扬。这一校训的历史,本质上是一部从个人艺术理想升华为集体价值追求,再内化为一座学院灵魂的演进史。它连接着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与当代音乐艺术重镇的双重身份,指引着莘莘学子在艺术道路上不仅要锤炼精湛技艺,更要砥砺高尚品格,最终达到艺术与人格尽善尽美的统一。理解“事必尽善”,是理解浙江音乐学院办学理念、精神气质和文化底蕴的关键所在。浙江音乐学院的校训:“事必尽善”的深度阐释

浙江音乐学院(简称“浙音”),坐落于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杭州,自其成立以来,便以其高起点、高标准的办学定位在中国音乐艺术教育领域迅速崛起。而支撑其内在精神世界的核心支柱,便是其校训——“事必尽善”。这四个字言简意赅,却力重千钧,凝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崇高的艺术追求和严格的教育标准。要深入理解这所学院的精神图谱,就必须深入探究“事必尽善”的丰富内涵与其跨越时空的历史渊源。

事必尽善作为校训,其字面意义清晰而深刻:“事”,指代一切事务,尤其侧重于艺术学习、创作、表演及相关的人生实践;“必”,是必然、必须,体现了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态度和绝对要求;“尽”,是竭尽、穷尽,意味着投入全部的心力、智慧与热情,不留余地;“善”,则是美好、完善、至善,是追求的终极目标。合起来,“事必尽善”倡导的是一种在艺术和学问上追求极致完美、止于至善的精神境界。它要求师生对待每一次练习、每一部作品、每一场演出、每一项研究,乃至日常的言行举止,都应秉持最高的标准,力求达到当下能力所能及的顶峰,并不断向上攀登。

这一理念的精髓在于其系统性:

  • 艺术技艺的极致锤炼:它要求音乐学习者不能满足于“会”或“熟练”,而应追求技艺的精纯、表达的精准与情感的深刻,在音准、节奏、音色、乐句处理等每一个细节上都反复打磨,直至无懈可击。
  • 道德修养的同步提升:“尽善”不仅指向艺术本身,也指向艺术行为的主体——人。它内在地包含了“尽美”的要求,即人格的完善。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其作品的高度最终取决于其人格的高度。校训因而隐含着“艺品”与“人品”统一的深刻哲理。
  • 社会责任的内在担当:将艺术做到“尽善”,是对观众、对社会负责的表现。它反对敷衍塞责、粗制滥造,鼓励师生以最严肃、最虔诚的态度创作和传播能够启迪心灵、陶冶情操、推动社会进步的优秀艺术作品。

因此,“事必尽善”对浙江音乐学院的师生而言,不仅是一条学术和艺术准则,更是一套融艺术观、人生观、价值观于一体的行为哲学,是引领其职业生涯和人生道路的明灯。

“事必尽善”的历史溯源:李叔同的精神遗产

浙江音乐学院的校训“事必尽善”,其直接的思想源头是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李叔同先生。李叔同(1880-1942),即后来的弘一法师,是一位在戏剧、绘画、书法、篆刻、音乐、诗词等多个艺术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的巨匠,更是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重要开拓者。

李叔同的艺术生涯和教育实践,本身就是“事必尽善”的生动写照。他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曾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其旧址与浙江音乐学院现址同属杭州这片文化热土)任教。在教学中,李叔同以其近乎严苛的认真态度著称。无论是备课、授课,还是指导学生艺术实践,他都一丝不苟,要求极致。有大量轶事记载了他对细节的关注:例如,在教授音乐时,他对学生的坐姿、发音、甚至乐谱摆放的位置都有严格规定;在排练话剧时,对演员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精心设计,反复排练,直至完美。这种对艺术近乎宗教般的虔诚和极致追求,深深感染了他的学生,如丰子恺、刘质平等,并通过他们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工作者。

李叔同所践行的“先器识而后文艺”的理念,与“事必尽善”一脉相承。他强调,学习艺术首重培养高尚的品格和广阔的胸襟(器识),然后才是文艺技能的学习。只有当艺术家具备了完善的人格,其作品才能真正达到“善”与“美”的境地。他本人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晚年出家为僧,潜心律宗,更是将这种对生命和精神的“尽善”追求推向了极致。

浙江音乐学院将校训追溯至李叔同,具有多重深刻含义:

  • 地理与文化上的认祖归宗:李叔同的艺术教育实践主要发生在杭州,浙音此举确立了自身与杭州深厚文化艺术传统,特别是近现代艺术教育源头的直接血脉联系。
  • 确立崇高的精神标杆:以李叔同这样一位在艺术和人格上都达到极高境界的大师作为精神偶像,为学院师生树立了一个清晰而崇高的学习榜样。
  • 传承核心教育理念:将李叔同“艺格与人格统一”的教育思想融入现代音乐教育体系,使学院的教育不止于技的传授,更注重德的培养和精神的塑造。

因此,“事必尽善”校训的历史,是一部从李叔同的个人艺术实践与教育理想,逐渐沉淀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宝贵精神财富,并在新的历史时期被浙江音乐学院重新发掘、阐释和确立的历程。

校训的确立与学院精神的塑造

浙江音乐学院作为一所于2016年正式去“筹”设立的新型高等音乐学府,其校训“事必尽善”的确立,并非偶然,而是学院筹建者和首任领导层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是学院身份构建和文化奠基的核心环节。

在学院筹建过程中,如何提炼出既能体现办学特色、彰显文化底蕴,又能指引未来发展的精神内核,成为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对中外著名艺术院校校训的研究,以及对浙江、杭州本地文化艺术资源的深入挖掘,李叔同先生所代表的“尽善尽美”的艺术精神脱颖而出。这一精神:

  • 具有高度的辨识度和独特性:相较于其他院校常见的“求真”、“创新”、“博学”等词汇,“事必尽善”更具艺术领域的专业特质和哲学深度,能让人立刻联想到艺术追求的极致境界。
  • 富含地方文化特色:紧密联系李叔同在杭州的史实,使校训植根于地方文化沃土,增强了学院的在地认同感和历史厚重感。
  • 契合时代精神:在当代中国强调高质量发展、追求卓越、弘扬工匠精神的背景下,“事必尽善”的校训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鼓励师生抵制浮躁,沉心静气,追求卓越。

校训的确立过程,本身也是一次对全院师生进行精神洗礼和文化认同教育的过程。通过讨论、宣讲、融入校园环境设计(如刻于巨石、悬于厅堂)等多种形式,“事必尽善”逐渐从文字符号内化为全院上下共同信奉的价值准则。它开始体现在教学的严格管理上,体现在学生日夜不辍的刻苦练习中,体现在艺术创作的精益求精上,也体现在师德师风的建设之中。校训成为了浙江音乐学院区别于其他音乐院校的独特文化标签和精神身份证。

“事必尽善”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实践与体现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浙江音乐学院将“事必尽善”的理念全面融入办学治校的各个环节,使其成为推动学院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强调“精艺、尚德、修身、励学”。课程设置不仅注重专业技能的深度和广度,更通过开设大量人文素养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和健全人格。实践教学环节中,鼓励学生参与高水平的艺术展演、创作比赛,在实战中锤炼“尽善”的本领。导师制则强调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影响学生。

在艺术创作与表演方面:学院鼓励师生勇于探索,追求艺术表达的独创性与深刻性。无论是原创音乐剧、交响乐作品,还是民族音乐的创新演绎,都力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学院打造的各类品牌艺术活动,如“浙音艺术季”、“国际室内乐音乐节”等,都秉持高标准,旨在呈现“尽善”的艺术成果,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精神食粮。

在学术研究方面:倡导严谨求实的学风,鼓励扎根中国大地、面向国际前沿的学术探索。无论是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挖掘整理,还是对现代音乐技术的前沿研究,都强调研究的深度、规范性和创新价值,体现了在学术上“尽善”的要求。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通过举办李叔同艺术精神研讨会、设立相关主题展览、创作以李叔同为题材的艺术作品等方式,持续深化对校训精神的理解和传播。校园里弥漫着一种沉静、专注、追求极致的学术艺术氛围,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每一位浙音人的气质。

可以说,“事必尽善”已不仅仅是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它已经流淌在浙江音乐学院的血液里,体现在师生日常的言行中,成为这所年轻学院快速成长、赢得声誉的重要文化基因。

结语

浙江音乐学院的校训“事必尽善”,是一笔源自历史、关照现实、指向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根植于李叔同先生崇高的艺术精神与教育理想,承载着对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作为学院立校之魂、兴校之基,“事必尽善”为浙江音乐学院指明了办学方向,塑造了独特的文化品格,也为每一位踏入这座艺术殿堂的学子立下了毕生追求的标尺。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浙江音乐学院将继续高擎“事必尽善”的精神旗帜,培养更多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条追求“尽善”的道路,没有终点,唯有永不停歇的攀登。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4741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8957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