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长江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长大校训及历史)

综合评述长江大学的校训“长大长新”,是一个言简意赅、意蕴深远的四字箴言。它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学校特定的历史发展脉络、所处的地理人文环境以及对未来教育的深刻思考之中。这则校训的精妙之处在于其动态性和成长性,“长大”不仅指代学校名称,更寓意着学校、师生个体乃至学术事业的持续成长与发展,是一种空间与体量上的拓展;而“长新”则强调了在成长过程中必须保持创新精神、与时俱进的品质,是一种时间与质量上的追求。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稳健发展与锐意创新的统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03年长江大学由原江汉石油学院、湖北农学院、荆州师范学院、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四所院校合并组建之时。在新校训的创立过程中,学校充分考量了四校原有的文化传统与精神遗产,并立足于荆州这片荆楚文化的沃土,汲取了“筚路蓝缕、开拓创新”的楚文化精髓,最终凝练出既承载历史又面向未来的“长大长新”。这则校训不仅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更是对全体师生行为准则与价值取向的永恒指引,激励着一代代长大人不断追求卓越,服务社会。长江大学校训“长大长新”的深层解读与历史溯源

长江大学,作为一所位于湖北省荆州市、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建的综合性大学,其校训“长大长新”是其精神风貌与文化内核的高度浓缩。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平实,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哲学思辨、教育理念和历史厚重感。它不仅是学校对自身发展轨迹的总结,也是对未来愿景的展望,更是对校内每一位成员——从管理者到教师,从莘莘学子到工作人员——的殷切期望和行为规范。要深入理解“长大长新”,必须将其置于学校合并组建的背景、所处地域的文化底蕴以及时代发展的洪流之中进行多维度的考察。


一、“长大长新”的语义解析与哲学意蕴

“长大长新”这一校训,在语言结构上采用了并列与递进相结合的方式,具有强烈的动感和生命力。

  • “长大”的双重内涵:“长大”最直观的联想是与学校名称“长江大学”的缩写“长大”相呼应,这体现了校训与校名的有机统一,易于记忆和传播。更深层次上,“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动词,“大”是一个目标状态形容词。“长大”意味着不断成长、发展、壮大。这至少包含三个层面:其一,是学校整体的发展,指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科体系的完善、综合实力的提升,从一所多校合并的新生院校成长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的综合性大学。其二,是教师队伍的成长,指教师学术水平的精进、教学能力的提高、师德师风的涵养。其三,是学生个体的成才,指学生知识结构的拓宽、实践能力的增强、人格修养的完善,从青涩少年成长为栋梁之材。它体现的是一种脚踏实地、积跬步以至千里的积累精神。
  • “长新”的时代要求:“长新”的核心在于“新”,而“长”则修饰了实现“新”的方式——是持续不断的、永不停歇的。“新”代表着创新、革新、与时俱进。在知识爆炸、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高校作为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前沿阵地,必须始终保持创新的活力。这包括:学术创新,鼓励原始创新和交叉融合,产出具有前瞻性的科研成果;教育创新,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文化创新,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育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长新”要求学校和个人不能固步自封,必须拥有开放的眼界和革新的勇气。
  • “长大”与“长新”的辩证关系:“长大”是基础,是体量和的扩张,没有稳健的“长大”,“长新”就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长新”是灵魂,是质量和层次的飞跃,没有持续的“长新”,“长大”就可能陷入盲目扩张、低水平重复的困境。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长大”为“长新”提供平台和资源,“长新”为“长大”注入动力和方向。这一辩证关系深刻地反映了学校追求的是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拓展相统
    一、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相协调的科学办学道路。

二、校训确立的历史背景与渊源探析

长江大学校训“长大长新”的确立,与2003年学校的合并组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连。这次合并并非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四所各具特色和优势的院校进行的一次深刻的化学融合。

  • 四校合并的时代背景与内在需求: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高校合并重组成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原江汉石油学院、湖北农学院、荆州师范学院、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分别在其专业领域(石油、农业、师范、医学)有着深厚的积淀和鲜明的特色。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单一学科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四校合并成立长江大学,旨在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优势互补,构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在这一重大的整合转型期,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能够凝聚各方共识、引领未来发展的共同价值理念和精神旗帜。校训的制定工作便是在这一背景下被提上重要议程。
  • 对四校原有精神的继承与升华:新校训的诞生,并非对历史的割裂,而是对四校优良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例如,原江汉石油学院可能蕴含着石油工业“艰苦奋斗”、“为国找油”的奉献精神;湖北农学院可能秉承着“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使命担当;荆州师范学院可能继承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精神;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则可能恪守着“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职业操守。“长大长新”校训,有效地提炼和融合了这些精神内核中的积极要素——无论是艰苦奋斗、敬业奉献,还是追求真理、服务社会,都可以在“成长”与“创新”的框架下找到其位置并获得新的时代意义。它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面向未来绘就的一幅崭新蓝图。
  • 地域文化底蕴的深刻影响:长江大学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荆州,这里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区域。楚文化以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鸣将惊人,一飞冲天”的远大志向和“抚有蛮夷,以属诸夏”的开放包容著称于世。这些文化基因深深地浸润着这片土地上的学府。“长大”中所蕴含的不断发展壮大的诉求,与楚人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精神一脉相承;“长新”中所倡导的持续创新变革,与楚文化中不拘一格、勇于探索的气质高度契合。
    因此,“长大长新”校训也是荆楚大地深厚文化底蕴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和时代回响。

三、“长大长新”校训的践行与体现

校训的价值在于践行。多年来,长江大学将“长大长新”的理念全面融入办学治校的各个环节,使其从文字口号转化为生动的实践。

  • 在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方面:学校坚持“长大”与“长新”并重。一方面,不断扩大学科覆盖面,构建了以工、农、医为主干,理、工、农、医、文、法、经、管、教育、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体系,体现了“长大”的规模拓展。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如依托石油学科优势拓展新能源研究,结合农业学科开展智慧农业探索,融合医学资源发展生命健康领域等,这充分体现了“长新”的驱动作用。在科研上,鼓励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开展原创性研究,力争在核心技术和理论前沿取得突破。
  • 在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方面:学校致力于培养“长大长新”型人才。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通识教育,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具备扎实宽广的基础,这是“长大”的根基。
    于此同时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是“长新”的关键。学校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校园氛围,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创造热情。
  • 在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服务方面:“长大长新”的精神渗透到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通过举办各类科技文化节、学术讲座、创新竞赛等活动,营造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文化环境。校训石、校训墙等物质载体,以及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仪式活动,不断强化师生对校训的认同感。在社会服务上,学校主动对接地方发展需求,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区域经济社会“长大长新”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实现了大学与社会的协同发展。

四、校训的当代价值与未来启示

在新时代背景下,“长大长新”校训展现出愈发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

  • 应对高等教育变革的指引: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双一流”建设对高校提出了更高要求。“长大长新”校训提醒长江大学,在追求“大而强”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将“新而优”放在核心位置。要避免同质化竞争,走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之路,在特定领域形成不可替代的优势,这本身就是一种“长新”。
  • 培育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对于学生而言,“长大长新”是个人成长的终身信条。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在大学期间积累知识、锻炼能力(长大),更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勇于创新的品格(长新),以适应未来社会快速变化带来的挑战。一个具备“长大长新”素质的毕业生,将是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 大学精神永恒的追求:“长大长新”本质上是一种动态的、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它意味着发展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对于长江大学这样一所处于快速发展中的高校而言,这则校训将持续激励全体师生员工,在过去的成就基础上,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攀登新的高峰,书写新的辉煌篇章。它不仅是现在的行动指南,更是面向未来的庄严承诺。

长江大学的校训“长大长新”是一个极具智慧和生命力的文化符号。它源于历史,基于现实,指向未来。它简洁有力地概括了大学作为知识殿堂和社会引擎的根本使命——在持续的发展壮大中,永葆创新的活力。这四字箴言,如同长江之水,既象征着奔流不息、汇聚百川的成长力量,也蕴含着涤荡陈旧、开启新篇的革新勇气,必将持续引领长江大学在高等教育的广阔海洋中扬帆远航。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4874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458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