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新疆师范大学校训是什么,详细阐述(新疆师大校训详解)

关于新疆师范大学校训的详细阐述:综合评述新疆师范大学的校训“博学笃行,为人师表”是其立校精神与育人理念的高度凝练,深刻反映了学校在特定历史地理背景下的价值追求与社会责任。这八字校训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具有丰富历史底蕴和鲜明时代特征的行动指南。它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汲取了儒家教育思想中“博学”与“笃行”相统一的智慧,同时紧密契合当代中国对高等教育,特别是师范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为人师表”则直接点明了师范院校的核心使命,强调了师德师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将个体的道德修养与职业操守提升到与国家、民族未来息息相关的高度。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解读这一校训,不仅有助于理解新疆师范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发展路径,更能窥见其在中国西部边疆地区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事业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校训如同一面精神旗帜,引领着一代代新师大人砥砺前行,将知识追求、实践探索与人格塑造融为一体,为新疆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持续而深厚的动力。
下面呢将围绕校训的文本内涵、历史渊源、时代价值及实践体现等方面展开详尽论述。

新疆师范大学校训的文本内涵与哲学基础

新疆师范大学的校训“博学笃行,为人师表”由两个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短语构成,每一个词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明确的育人导向。

“博学” 意指学问广博,学识渊博。它源自《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儒家所倡导的为学修身的首要环节。“博学”要求师生不仅要深入钻研本专业知识,还要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具备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在信息爆炸、知识更新加速的当代,具备“博学”的素养,意味着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挑战。对于师范生而言,“博学”更是其未来站稳讲台、启迪学生的基础,所谓“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甚至应是“长流水”。

“笃行” 意为切实履行,专心实行。它同样是“中庸”之道的关键步骤,强调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知行合一。“笃”字含有坚定、踏实、专一之意,这表明“行”不是浅尝辄止,而是坚持不懈、目标明确的实际行动。对于大学而言,“笃行”体现了重视实践教学、鼓励社会服务的办学思路。对于师范院校,它尤其强调教育实习、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调查研究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将教育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能力和育人成效,在实践中检验和深化理论认识。

“博学”与“笃行”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认知与实践循环。“博学”是“笃行”的前提和基础,为行动提供方向与智慧;“笃行”是“博学”的目的和检验,使知识具有真正的价值。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完美结合。

“为人师表” 是师范教育的灵魂所在,它语出《北齐书·王昕传》:“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意指在品德、学问上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这四个字将个体的修养从私人领域提升到公共示范的高度,对师范生和教师提出了极高的道德要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传道”居于首位,凸显了教师道德引领的核心作用。“为人师表”不仅要求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廉洁从教,关爱学生,言行雅正,更要求他们成为社会道德的楷模,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新疆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文化多元的地区,教师“为人师表”的意义更为深远,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民族团结的促进者、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和社会稳定的维护者。

因此,整个校训从“博学”的知识积累,到“笃行”的实践转化,最终落脚于“为人师表”的人格塑造与社会担当,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境界崇高的育人体系。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学校发展历程的契合

新疆师范大学校训的确立,与学校自身的创建背景、发展历程以及所处的地缘政治文化环境密不可分。学校成立于1978年12月,那是一个国家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序幕初启的时代,教育事业百废待兴,特别是边疆地区对高素质教师的需求极为迫切。

  • 响应时代召唤: 学校的诞生本身就是国家加强边疆建设、发展民族教育战略的重要举措。在这样一个起点上,确立一个既能体现普遍教育规律,又能契合边疆师范院校特殊使命的校训至关重要。“博学笃行”汲取了中华文明的千年智慧,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求学之道;“为人师表”则直指师范教育的本质,尤其在多民族地区,教师的榜样作用对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 扎根边疆沃土: 新疆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文化多样,但同时也面临着发展不平衡、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特殊任务。新疆师范大学自建校之日起,就肩负着为新疆基础教育培养骨干师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历史重任。校训中的“笃行”,内在地包含了鼓励师生深入新疆广袤大地,了解区情民情,将所学服务于边疆稳定发展的实践要求。“为人师表”则赋予了师生更高的政治责任和道德使命,要求他们成为爱国爱疆、担当奉献的表率。
  • 融合多元文化: 新疆是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多种文化在此交汇。校训所蕴含的开放包容(博学)、务实重行(笃行)、道德引领(为人师表)的精神,与新疆各民族文化中崇尚知识、重视实践、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相契合,有利于在学校内部乃至更广泛的社会范围内凝聚共识,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可以说,校训的形成过程,是学校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地域环境下,对自身办学定位、价值追求进行深刻思考和文化选择的结晶,它伴随着学校从初创到壮大,始终是凝聚人心、指引方向的精神内核。

校训在新时代的价值彰显与拓展

进入新时代,中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任务。在此背景下,新疆师范大学的校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 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新时代的教育,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校训“为人师表”正是“立德”在师范教育中的集中体现。它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既有扎实学识、又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学校通过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选树师德典型等方式,将“为人师表”的要求落到实处。
  • 应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求: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博学”的内涵也在深化。它不仅仅指知识量的积累,更强调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学校需要通过优化专业结构、推进跨学科教学、强化通识教育、营造浓厚学术氛围来拓展学生的“博学”基础。
    于此同时呢,“笃行”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设高水平实验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和志愿服务,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 助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 在新疆工作大局中,教育具有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地位。新疆师范大学的校训精神直接服务于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培养“博学”的人才,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倡导“笃行”,鼓励毕业生扎根基层,服务南疆和广大农村地区;强调“为人师表”,培养政治上可靠、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他们站在教育一线,是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弘扬主旋律、巩固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力量,对于引导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
  • 推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校训“博学”所蕴含的开放包容精神,鼓励学校在立足本土的同时,拥有国际视野,积极开展与中亚等周边国家的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在文明互鉴中提升办学水平,讲好中国故事的新疆篇章。

校训精神在办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新疆师范大学并非将校训仅停留在理念层面,而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办学举措,将其精神实质渗透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各个环节。

在人才培养方面:

  • 课程体系设置: 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体现“博学”要求。开设大量跨学科选修课和前沿讲座,拓宽学生知识面。
  • 实践教学强化: 建立完善的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与众多中小学、幼儿园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确保“笃行”环节落到实处。开展支教、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基层。
  • 师德养成教育: 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必修内容,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渗透、榜样宣传、仪式教育(如教师宣誓)等多种形式,浸润“为人师表”的理念。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 强调学高为师: 鼓励教师持续学习,开展科学研究,提升学术水平,以深厚的学识履行“博学”之责。
  • 注重身正为范: 严格执行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制度,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引导教师自觉践行“为人师表”,争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 精神文化浸润: 将校训置于校园醒目位置,通过校史馆、宣传栏、校园媒体等渠道广泛宣传其内涵,使其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认同和行为准则。
  • 活动载体丰富: 组织开展以校训精神为主题的学术节、艺术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师德演讲比赛等活动,使校训精神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生动体现。

在社会服务方面:

  • 教育援疆与帮扶: 积极承担自治区教师培训任务,尤其是南疆地区骨干教师培训,选派优秀师生赴基层支教,这是“笃行”与“为人师表”精神在社会层面的延伸。
  • 智库作用发挥: 依托相关研究机构,围绕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教育、社会稳定等重大议题开展研究,提供决策咨询,以“博学”服务于地方需求。

通过这些具体实践,校训从文字符号转化为了生动的教育场景和可感的师生行为,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规范行为、引领发展的作用。

校训对师生个体成长的指引作用

校训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对每一个在校师生和校友个体成长的深刻影响上。

对于学生而言:

  • “博学”引导他们珍惜大学时光,勤奋学习,不仅掌握专业知识,更要广泛阅读,关注社会,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 “笃行”激励他们勇于实践,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竞赛活动、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发现真问题、培养真能力,克服“眼高手低”的弊病,实现知行合一。
  • “为人师表”则从入学之初就为他们树立了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道德标杆。无论他们未来是否从事教师职业,这种对高尚品格的追求都将受益终身。它要求学生从日常言行做起,遵守校纪校规,诚实守信,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对于教师而言:

  • 校训是鞭策更是自律的准则。“博学”要求他们永葆学术好奇心,站在知识前沿,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
  • “笃行”要求他们不仅潜心学术,更要关心学生,认真对待每一堂课、每一次辅导,将教育理想付诸于日常的教书育人之中。
  • “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底线和高线。它时刻提醒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示范效应,必须以身作则,在道德情操、治学态度、生活作风等方面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无数新疆师范大学的毕业生,正是带着校训的烙印,奔赴天山南北,乃至全国各地,在各自的岗位上践行着“博学笃行,为人师表”的精神,为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着力量,这也正是校训生命力的最好证明。

新疆师范大学的校训“博学笃行,为人师表”,是其历经数十年发展积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深刻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和边疆师范院校的特殊使命,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谨、时代感强的有机整体。从对知识广博追求的“博学”,到对实践坚定履行的“笃行”,再到对师德崇高要求的“为人师表”,校训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师生的成长树立了标杆。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校训精神,对于新疆师范大学坚守师范教育本色,提升办学质量,更好地服务于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校训如同一盏明灯,将继续照亮新疆师范大学迈向更加辉煌未来的道路。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5149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4.45609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