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同济大学的校名来历有什么渊源(同济校名渊源)

同济大学作为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其校名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文化意蕴。“同济”二字,字面意为“同舟共济”,源自《孙子兵法》中的“同舟共济,患实共之”,体现了团结协作、共渡难关的精神内核。这一名称的诞生与20世纪初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密切相关,它不仅承载了中西医学交流的初始使命,更映射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教育救国的理想。校名的演变历经德文时期、中日协商、国立化等多个阶段,每一时期都与中国社会变革紧密相连,从“同济”到“德意志大学”再回归“同济”,背后是民族意识觉醒与国际合作精神的交织。最终,“同济”二字超越地理符号,成为学术包容、文化融合与爱国担当的象征,持续激励着学人为社会进步而协力前行。


一、 “同济”词源的文化与历史背景

“同济”一词,源自中国古代典籍,其核心思想是“同舟共济”。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孙子·九地篇》:“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意指即使彼此敌对的双方,在面临共同危机时也需携手合作。后经历史演变,“同舟共济”逐渐固化成为成语,形容团结互助、共克时艰的精神。这一价值观深植于中华文化传统,强调集体主义与协作共赢,为后来用作校名奠定了文化基础。

20世纪初,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变革时期,西方科技与文化大量传入,教育现代化成为救国图存的重要途径。德国医学博士埃里希·宝隆(Erich Paulun)于1907年在上海创建了“德文医学堂”(Deutsche Medizinschule für Chinesen),旨在培养中国现代医学人才。当时,宝隆与中方合作者共同推崇“同舟共济”的理念,认为医学与教育是无国界的人类事业,需中外人士携手推进。1908年,学堂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其中“同济”直接取自这一成语,寓意中德双方在医学教育上的合作与互助。
这不仅是一个名称的选择,更是一种办学精神的宣言——通过知识传播与文化交融,实现共同发展。

此外,“同济”在中文语境中兼具音韵美感与哲学深度。“同”代表协同、共享,“济”则有助益、渡越之意,联合起来超越了字面意义,传递了普世的人文关怀。这一名称从一开始就避免了狭隘的地域或国别色彩,为学校日后发展成为综合性大学埋下了伏笔。


二、 建校初期的命名与德国渊源

同济大学的起源与德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907年,埃里希·宝隆在上海白克路(今凤阳路)创办了“德文医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德式医学教育机构。宝隆曾担任德国海军军医,在华期间目睹了医疗资源的匮乏,决心兴办医学教育。学堂建立之初,得到德国政府、工商界及医学协会的支持,设备、教材和师资多来自德国。

1908年,应发展需要,学堂正式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Tongji Deutsche Medizinschule)。“同济”二字为中文名称,“德文”则标注其教育语言与文化渊源。更名过程中,宝隆与中方董事朱葆
三、虞洽卿等协商,最终选定“同济”,强调学校是中德合作的产物。这一名称也反映了当时德国对华文化政策的意图——通过教育输出扩大影响力,同时促进中国现代化。

1912年,学堂增设工科,更名为“同济医工学堂”(Tongji Medizin- und Ingenieurschule),学科范围扩大,但“同济”作为名称核心得以保留。在此期间,学校完全沿袭德国教育模式,课程设置、教学语言及管理方式均具德式特色。教师多为德国人,学生则主要接受德文训练,毕业后赴德深造者众多。“同济”因而成为中德教育合作的典范,其名称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逐渐树立声望。

这一时期的命名突出“医工并举”与“德语教学”,体现了务实与创新的办学方向。尽管背景是殖民时代的国际关系,但“同济”精神超越了政治,专注于知识与技术的传播,为中国培养了大量工程与医学人才。


三、 从“同济”到“国立同济大学”的演变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对德宣战,同济医工学堂被法租界当局接管,德籍教师被迫离华,学校面临存续危机。此时,华人师生与社会各界奋力争取,最终由教育部接手督办。1917年3月,学堂更名为“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2年试行大学制,1923年正式定名为“同济大学”(Tongji University)。

这一阶段,“同济”名称的保留极具象征意义。尽管德国影响式微,但学校师生及管理者认为,“同济”精神已内化为学术传统与身份认同,不应因政治变迁而废弃。1924年,校董会成立,蔡元培、胡庶华等教育家参与校务,进一步强化了“同济”作为综合性大学的定位。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推行教育国有化政策,同济大学被纳入国立体系,并于同年8月正式更名为“国立同济大学”(National Tongji University)。

“国立”前缀标志着学校成为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但“同济”作为核心名称始终未变。这期间,学校学科扩展至理、文、法等多领域,但医工优势依然突出。抗战爆发后,学校西迁至浙江、江西、云南、四川等地,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办学,“同舟共济”精神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师生同心协力,在流亡中维系教育命脉,为国家保存学术力量。

1946年迁回上海后,“国立同济大学”已成为中国最具实力的大学之一。名称的演变不仅记录了机构升级,更折射出中国近代教育从依赖外资到自主发展的历程,“同济”二字从而成为民族自强与国际合作的双重见证。


四、 战后重建与校名定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等学校经历全面调整。1950年,“国立”前缀被废除,学校正式定名为“同济大学”,隶属教育部。这一变更去除了政治符号,回归“同济”的本源价值,强调其人民性与普及性。随后,在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中,同济大学的医学、理科、文科等院系被调出,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师大等校,同时并入交大、浙大等多校土建相关学科,转型为以土木建筑为主的工科大学。

这次调整虽改变了学科结构,但校名得以保留。“同济”不再局限于医工渊源,而是与城市建设、工程技术紧密关联,形成了新的特色。改革开放后,学校逐步恢复医学、文科等学科,向综合性大学回归。1980年代,与德国恢复传统合作,成立德语系及中德学院,延续了国际交流基因。

1996年,上海城市建设学院与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并入,进一步强化了土木、规划学科优势。2000年,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医学院重新建立,学科布局更趋完善。Throughout these changes, “Tongji” as the name remained constant, symbolizing continuity and adaptability.

进入21世纪,同济大学已成为中国“双一流”建设高校,校名中的“同济”精神被赋予新时代内涵:从土木工程到可持续发展,从对德合作到全球网络,它始终代表着开放协同、创新担当的价值取向。


五、 校名中的精神传承与象征意义

“同济”二字超越了单纯的标识功能,成为学校精神的核心载体。它体现文化融合:源自德国合作,却根植中华文化,展现跨文明对话的活力。它象征学术共同体理念:师生、校友间形成“同舟共济”的纽带,尤其在抗战西迁、抗震救灾(如汶川重建)等事件中,同济人屡次践行这一精神。第三,它代表教育使命:大学与社会共济,通过知识服务国家发展——从建国初的城市建设到如今的生态智能科技,同济始终瞄准社会需求。

此外,校名在国际化中保持认同。德语译名“Tongji Universität”直接音译,避免意译偏差,使全球合作伙伴易于理解其历史独特性。中文“同济”则在品牌传播中强化了亲和力与凝聚力。

同济大学校名的渊源,是一部微缩的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它从合作办学出发,历经民族化、国有化、调整与复兴,始终以“同舟共济”为内核,不断适应时代变迁。这一名称不仅是历史的馈赠,更是未来的承诺——持续推动知识创新与社会进步。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7662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6283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