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仅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更开创了华人海外侨胞独资兴办高等学府的先河。
因此,1921年4月6日这个建校日,不仅标志着一所高等学府的物理存在之始,更象征着一种崇高的爱国精神、一种坚定的教育理想和一份对民族未来的沉重责任感的正式启航。它从诞生之初,就承载着“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宏大使命,其建校史本身就是一部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壮丽史诗。理解1921年,是理解厦门大学百年辉煌历程的起点,也是把握其精神内核与文化基因的关键。
一、 历史经纬:1921年建校的深刻背景与筹备历程
要透彻理解厦门大学为何在1921年诞生,必须回溯到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中国并未立刻走向富强,反而陷入了军阀混战、列强环伺的更深重危机之中。有识之士普遍认识到,国家的根本出路在于培养人才,在于发展新式教育。陈嘉庚先生作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和深具远见的爱国者,对此有着尤为清醒和迫切的认识。他基于在新加坡的实业经营和对其家乡福建教育状况的深切体察,深感福建高等教育之匮乏,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地方乃至国家发展的瓶颈。
陈嘉庚先生的兴学动机,绝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长期深思熟虑的系统性规划。早在1919年5月,他就在上海召集闽籍人士开会,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宣布了创办厦门大学的计划,并当场认捐开办费100万元银元,经常费300万元银元(分12年付清)。这一掷地有声的承诺,震动了当时的教育界。陈嘉庚先生为何选择厦门?这与其天然的地理优势和历史底蕴密不可分。厦门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通商口岸,是著名的侨乡,与海外联系密切,信息灵通,且气候宜人,风景秀丽,被认为是兴办教育的理想之地。
建校的筹备工作紧张而有序地展开:
- 选址定基:校址最终选定在厦门岛南端的演武场一带,此地背山面海,视野开阔,相传为民族英雄郑成功练兵的旧址,其地脉中蕴含的豪迈之气与办学初衷相契合。
- 延聘校长:陈嘉庚先生深知校长为一校之魂,经过多方物色和诚挚邀请,著名教育家、时任北洋政府教育部参事的邓萃英先生应允出任首任校长。尽管邓萃英先生后来因故很快离职,但初期的组织架构得以建立。
- 规划设计:陈嘉庚先生亲自参与了校园的早期规划,对校舍的布局、建筑的风格提出了具体要求,奠定了厦大校园中西合璧、“穿西装、戴斗笠”的独特建筑美学基础。
- 组建师资:面向全国招揽优秀师资,初步设立了师范(含文、理科)部和商学部,为开学做好了学科准备。
这一切紧锣密鼓的筹备,最终指向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1921年4月6日,厦门大学在暂借的集美学校即温楼举行了开校式,首批新生入学。这一天,被正式确定为厦门大学的建校纪念日。
因此,1921年并非一个孤立的年份,它是陈嘉庚先生教育救国理想从蓝图变为现实的结晶,是近代中国民间力量倾力兴办高等教育的里程碑。
二、 奠基立业:创校初期的艰难探索与“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校训的确立
厦门大学在1921年创立后,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创业维艰的初期岁月。首任校长邓萃英辞职后,陈嘉庚先生力邀知名学者、物理学博士林文庆教授接任校长。林文庆校长不负重托,主持校政长达16年,为厦门大学的早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当之无愧的“厦大奠基人”。
在林文庆校长的带领下,厦门大学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关键性进展:
- 明确办学宗旨与校训:林文庆校长秉承陈嘉庚先生的办学精神,提出了“研究高深学问,养成专门人才,阐扬世界文化”的宏旨。他将校训定为“自强不息,止于至善”。这八个字,精辟地概括了厦大人应有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自强不息”源自《周易》,强调奋发向上、永不停歇的奋斗精神;“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意指追求达到完美无瑕的最高境界。这一校训从此成为一代代厦大人的精神灯塔和行为圭臬。
- 完善学科体系:创校之初,学校规模虽小,但格局宏大。陆续增设了工学、新闻、法学等学系,吸引了众多著名学者前来任教,如文学家鲁迅、语言学家林语堂、哲学家张颐、生物学家秉志等,一时间群星璀璨,声名鹊起。到1920年代末30年代初,厦门大学已发展成为设有文、理、法、商、教育五个学院,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大学,被誉为“南方之强”。
- 建设美丽校园:在陈嘉庚先生的亲自关怀和资助下,演武场上的校舍拔地而起。群贤、集美、映雪、囊萤、同安等一栋栋独具特色的楼宇相继建成,不仅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更塑造了厦大独特的校园风貌,为其赢得了“中国最美大学”之一的声誉。
- 应对经费困境:1930年代,受世界经济危机冲击,陈嘉庚的企业面临巨大困难,但他“变卖大厦,维持厦大”的誓言感人至深。即使在其商业帝国濒临破产之际,他仍然想方设法确保厦大的办学经费,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成为厦大精神遗产中最宝贵的一部分。
这一时期,厦门大学在艰难困苦中玉汝于成,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以其高水平的办学质量和独特的精神气质,在中国高等教育界赢得了尊重和地位,牢固确立了其作为中国近代重要高等学府的地位。
三、 烽火薪传:抗战内迁中的坚守与学术火种的延续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厦门地处东南沿海前沿,直接暴露在日军的威胁之下。为了保存这所来之不易的高等学府,避免遭受毁灭性打击,厦门大学被迫内迁。这一决定,是厦大建校史上的一次重大考验,也彰显了其在民族危难面前的坚韧与担当。
1937年12月,厦大师生员工开始分批迁往闽西长江县山区。在校长萨本栋博士的卓越领导下,全校师生克服了重重难以想象的困难:
- 艰苦的办学条件:长江地处偏僻,物资匮乏,校舍分散在当地的祠堂、庙宇和民房中,教学和生活条件极其简陋。师生们住草房、点油灯,但教学科研活动从未中断。萨本栋校长身先士卒,不仅承担繁重的行政管理和教学任务,还亲自为学生讲授微积分等课程,甚至动手修理实验设备,其鞠躬尽瘁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全校师生。
- 坚持高水平办学:尽管环境恶劣,厦大依然保持着严格的学术标准。许多知名教授坚守岗位,潜心学术,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当时的厦大以其扎实的学风和优异的成绩,吸引了众多沦陷区的青年学子前来求学,规模反而有所扩大,成为战时东南半壁最重要的高等学府之一,与西南联大等遥相呼应,共同支撑起战时中国高等教育的脊梁。
- 服务抗战需要:厦大紧密结合战时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开展应用研究。
例如,理工学院为军方提供技术支持,商学院研究战时经济等,体现了大学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感。
长达八年的内迁办学,是厦门大学校史上最为悲壮而光辉的篇章之一。它不仅在炮火中完整地保存了学校的实力,更在极端条件下磨砺了“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使“南方之强”的内涵得到了升华。这段经历,深深融入了厦大的文化血脉,成为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 新生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转型与跨越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厦门大学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1950年,应陈嘉庚先生意愿,中央政府批准私立厦门大学改为国立厦门大学,学校进入了在国家支持下发展的新阶段。
在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中,厦门大学虽有分合,但其作为国家重点大学的地位得以确认和加强。这次调整中,厦大的航空系、海洋系、工学院、企管系等一批学科被调出,支援组建了其他高校(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于此同时呢,厦大保留了文、理学科主干,并被确定为综合性大学,特别是在经济学、化学、海洋学、生物学、历史学等领域形成了优势和特色。
此后数十年,尽管经历了各种风雨,厦门大学始终坚守学术阵地,不断发展壮大。改革开放以来,厦大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 学科建设的飞跃:学校逐步恢复了法学、新闻传播学、管理学等学科,并新建了大量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形成了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管理科学、艺术科学、医学等学科的完备体系。
- 办学格局的拓展:1980年代,利用地处经济特区和毗邻台湾的区位优势,厦大在国际化办学和对台交流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进入21世纪,为适应发展需要,厦门大学建设了漳州校区和翔安校区,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办学格局,极大拓展了办学空间。
- 入选国家战略:厦门大学先后入选“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以及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A类),其综合实力和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提升。
这一时期,厦门大学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实现了从一所著名大学向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历史性跨越。
五、 世纪新章:迈向世界一流的当代步伐与嘉庚精神的传承
进入21世纪,尤其是站在建校百年的新起点上,厦门大学正以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姿态,向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稳步迈进。1921年所奠定的精神基石,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当代厦门大学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 强化优势学科,追求卓越:学校持续加强化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等优势学科的建设,一批学科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于此同时呢,大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布局新的学科增长点。 - 深化对外开放,促进交流:依托“海丝”核心区、经济特区和对台前沿的独特区位优势,厦门大学大力推进国际化战略,与全球众多顶尖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马来西亚分校的创办,开创了中国知名大学海外设立分校的先河,是嘉庚精神在新时代的国际延伸。对台交流与合作更是厦大的传统优势和特色所在。
- 传承嘉庚精神,立德树人:“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的嘉庚精神,被确立为厦门大学的“四种精神”之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 服务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厦门大学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科技创新、决策咨询、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智库和引擎作用。
从1921年到今天,厦门大学走过了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那一年播下的种子,已经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每年的4月6日,厦大师生和全球校友都会以各种方式庆祝校庆,缅怀校主陈嘉庚先生的丰功伟绩,重温“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建校时间1921年,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历史记录,它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动力,激励着今天的厦大人继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厦大力量。这所由华侨领袖倾资创办的大学,其百年发展史,正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立足本土到放眼世界的一个生动缩影。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72371.html
- 重庆科技职业学院办理入学有什么攻略没(重庆职院入学攻略)
- 滨州职业学院开设有哪些奖学和助学金(滨职奖助学金)
-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能否保研,原因是什么(亳职院保研原因)
- 重庆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一届招收多少人,最近几年("近年重应院招生人数")
- 吉林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一般什么时候开学(吉林城职院几时开学)
- 福建中医药大学是双一流大学吗?(福建中医药双一流?)
-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是否有双学位,为什么(汕职院双学位原因)
- 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就读的真实感觉如何("重庆运输职院就读体验")
- 襄阳科技职业学院是985还是211("襄阳科技职院属985?")
- 仰恩大学的院校代码和邮编是多少(仰恩大学邮编代码)
-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就读期间挂科了怎么办呢?(挂科应对方法)
- 西安理工大学高科学院的学费和住宿费明细(西理工高科学费住宿费)
- 上海大学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东华大学
- 华东理工大学
- 上海财经大学
- 新疆大学
- 黔东南理工职业学院
- 北京林业大学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北京化工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科技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北京体育大学
- 中央音乐学院
- 北京工业大学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中央财经大学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中国传媒大学
- 北京邮电大学
- 中国政法大学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华北电力大学
- 河海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农业大学
- 南京师范大学
- 中国药科大学
- 南京理工大学
- 广西大学
- 南昌大学
- 安徽大学
- 合肥工业大学
- 内蒙古大学
- 东北农业大学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东北林业大学
- 大连海事大学
- 天津医科大学
- 河北工业大学
- 华南师范大学
- 暨南大学
- 延边大学
- 电子科技大学
- 西南财经大学
- 西南交通大学
- 西藏大学
- 江南大学
- 云南大学
- 太原理工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
- 华中农业大学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辽宁大学
- 海南大学
- 石河子大学
- 福州大学
- 苏州大学
- 青海大学
- 长安大学
- 西北大学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陕西师范大学
- 贵州大学
- 郑州大学
- 西南大学
- 宁夏大学
- 东北师范大学
- 湖南师范大学
- 四川农业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同济大学
- 复旦大学
- 兰州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中国农业大学
- 清华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
- 中央民族大学
- 北京大学
- 南京大学
- 东南大学
- 厦门大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
- 天津大学
- 南开大学
- 中山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
- 四川大学
- 浙江大学
- 武汉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东北大学
- 山东大学
- 西北工业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重庆大学
- 吉林大学
- 湖南大学
- 国防科技大学
- 中南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
展开全部

- 西藏大学
- 西北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北工业大学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长安大学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陕西师范大学
- 兰州大学
- 青海大学
- 宁夏大学
- 新疆大学
- 石河子大学
- 厦门大学
- 福州大学
- 南昌大学
- 山东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
- 郑州大学
- 河南大学
- 武汉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
- 华中农业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湘潭大学
- 湖南大学
- 中南大学
- 湖南师范大学
- 中山大学
- 暨南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
- 华南农业大学
- 广州医科大学
- 广州中医药大学
- 华南师范大学
- 南方科技大学
- 广西大学
- 海南大学
- 重庆大学
- 西南大学
- 四川大学
- 西南交通大学
- 西南石油大学
- 成都理工大学
- 四川农业大学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西南财经大学
- 贵州大学
- 北京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
- 清华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工业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
- 北京科技大学
- 北京化工大学
- 北京邮电大学
- 中国农业大学
- 北京林业大学
- 北京协和医学院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首都师范大学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中国传媒大学
- 中央财经大学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外交学院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 北京体育大学
- 中央音乐学院
- 中国音乐学院
- 中央美术学院
- 中央戏剧学院
- 中央民族大学
- 中国政法大学
- 华北电力大学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南开大学
- 天津大学
- 天津工业大学
- 天津医科大学
- 天津中医药大学
- 河北工业大学
- 山西大学
- 太原理工大学
- 内蒙古大学
- 辽宁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
- 东北大学
- 大连海事大学
- 吉林大学
- 延边大学
- 东北师范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东北农业大学
- 东北林业大学
- 复旦大学
- 同济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华东理工大学
- 东华大学
- 上海海洋大学
- 上海中医药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上海财经大学
- 上海体育大学
- 上海音乐学院
- 上海大学
- 上海科技大学
- 南京大学
- 苏州大学
- 东南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理工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
- 南京邮电大学
- 河海大学
- 江南大学
- 南京林业大学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南京农业大学
- 南京医科大学
- 南京中医药大学
- 中国药科大学
- 南京师范大学
- 浙江大学
- 中国美术学院
- 宁波大学
- 安徽大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合肥工业大学
- 国防科技大学
- 云南大学
展开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