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哈尔滨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哈尔滨校训历史)

关于哈尔滨学院校训的综合评述哈尔滨学院,作为一所植根于北国冰城哈尔滨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其校训“厚德重教 为人师表 勤勉致知 务实求真”不仅是镌刻于校园一隅的十六字箴言,更是学校自肇建以来近百年办学精神、育人理念与文化底蕴的高度凝练与集中体现。这则校训深刻融合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与现代高等教育的价值追求,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指引着一代代哈院师生的人生航向与学术追求。追溯其历史渊源,校训的诞生与演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与哈尔滨学院曲折而光辉的发展历程紧密交织。它汲取了学校前身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师范教育阶段的宝贵精神财富,反映了从早期培养师资到新时期培养多样化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变迁。其中,“厚德重教”与“为人师表”承袭了师范教育的优良传统,强调道德修养与教育使命;“勤勉致知”与“务实求真”则彰显了现代大学对知识探索、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崇尚。这十六个字,如同一面历史的镜子,映照出学校在时代洪流中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地方发展的不变初心,也如同一盏明灯,持续照亮着学校迈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前行之路。理解其内涵与历史,对于深刻把握哈尔滨学院的灵魂所在具有重要意义。

哈尔滨学院校训的文本内涵与深层解读

哈尔滨学院的校训“厚德重教 为人师表 勤勉致知 务实求真”由四个短语组成,结构严谨,意蕴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


一、厚德重教:立德树人的根本基石

“厚德”源自《周易》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指深厚的道德修养是承载万事万物的基础。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厚德”是育人之首,强调将思想道德建设置于首位,要求师生不断完善品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它体现了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告诫师生为学先为人,只有具备宽广的胸怀和优良的品格,方能担当大任。

“重教”则直接点明了教育的重要性,尤其凸显了哈尔滨学院历史上以师范教育为主的渊源。它既指尊重教育规律、重视教育事业,也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崇尚教书育人的天职,学生应尊师重道。二字相连,“厚德”是“重教”的前提和保障,没有高尚的师德,教育便失去了灵魂;“重教”是“厚德”的实践与延伸,通过教育的过程使德行得以传播和升华。这一短语奠定了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的价值基础。


二、为人师表:行为世范的职业操守

“为人师表”是中国传统对教师角色的经典定义,意指在品德、学问、行为等方面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这一要求虽然直接源于师范教育传统,但其精神已融入哈尔滨学院各类人才的培养目标之中。它不仅仅是对未来教师的要求,更是对全体师生的一种普遍性期许。

  • 品德上的楷模:要求师生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成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践行者和引领者。
  • 学问上的表率:鼓励师生严谨治学,追求真知,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以深厚的学识赢得尊重。
  • 行为上的规范:强调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举止文明,遵纪守法,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

“为人师表”与“厚德重教”一脉相承,是“厚德”在具体职业和行为层面的外在表现,强调了教育的示范性和影响力。


三、勤勉致知:探索真理的治学态度

“勤勉”意为勤奋努力,不懈怠;“致知”出自《大学》“格物致知”,即通过探究事物原理来获取知识。这四个字集中体现了治学的基本态度和方法。在大学这样一个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中心,“勤勉”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它要求师生珍惜时光,刻苦钻研,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面对学习和科研中的挑战。

“致知”则指明了“勤勉”的方向——不是为了功利而学,而是为了追求真理、增长智慧。它倡导的是一种主动的、深入的、系统的学习与研究精神,鼓励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在应用型办学定位下,“致知”不仅包括书本知识的掌握,更强调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解决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导向。


四、务实求真:经世致用的价值追求

“务实”即讲究实际,实事求是,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它反对空谈和形式主义,强调行动和实践的重要性。对于一所立足地方、服务区域发展的应用型大学而言,“务实”精神尤为重要,它要求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都要紧密结合社会实际需求。

“求真”意为追求真理、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是科学精神的核心理念,要求师生在学术研究中保持客观、严谨的态度,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务实”与“求真”相辅相成:“务实”是“求真”的落脚点,追求真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服务社会;“求真”是“务实”的科学基础,确保实践行动建立在客观规律之上,避免盲目性。二者共同构成了学校办学和师生成长的实践论与方法论。

这十六字校训从道德根基(厚德)、行为示范(师表)、治学路径(勤勉)到价值归宿(求真),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全面规定了哈尔滨学院师生的精神标识和行为规范。

哈尔滨学院校训的历史溯源与演进历程

校训的形成绝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哈尔滨学院曲折而丰富的发展历史之中,是其办学传统在不同时代的积淀、提炼与升华。


一、历史渊源:师范教育的基因传承(1934-2000)

哈尔滨学院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34年成立的北满特别区师范学校,其后历经哈尔滨市师范学校、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哈尔滨大学(注:非现在的哈尔滨大学)、哈尔滨师范学校等多个发展阶段。在长达数十年的师范教育办学历程中,学校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

  • “德”与“表”的强调:师范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人民教师。
    因此,对师德修养(厚德)和行为示范(为人师表)的重视,很早就成为学校育人工作的核心。老一辈教育工作者身体力行,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理念融入日常教学和管理中,为日后校训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 “勤”与“实”的作风:在艰苦的办学条件下,师生们养成了勤奋刻苦、朴实无华的工作和学习作风。这种重视实践、讲求实效的“务实”精神,以及刻苦钻研的“勤勉”态度,成为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这一时期,虽然可能没有明确提出系统化的校训文本,但“厚德、师表、勤勉、务实”等核心理念已经通过校风、教风、学风的形式深入人心,成为学校隐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正式确立:升本融合与精神凝练(2000年及以后)

2000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原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哈尔滨大学、哈尔滨市教育学院、哈尔滨市成人教育学院、哈尔滨师范学校合并组建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哈尔滨学院。这一历史性跨越,标志着学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合校升本不仅是教育资源的整合,更是校园文化的融合与重塑。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学校迫切需要一面能够凝聚人心、彰显特色、指引未来的精神旗帜。于是,系统总结和提炼校训的工作被提上日程。在广泛征求师生校友意见、深入研讨学校历史传统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厚德重教 为人师表 勤勉致知 务实求真”这十六字作为正式校训。

这一校训的确定过程具有深远意义:

  • 继承性:它充分尊重和吸纳了学校悠久的师范教育传统,将“厚德”、“师表”等核心价值保留下来,确保了学校文脉的延续性。
  • 发展性:它适应了学校向多科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需要,加入了“勤勉致知”、“务实求真”等更具普遍性和时代性的要求,拓宽了校训的适用范围和精神内涵。
  • 整合性:它将来自不同前身院校的文化元素有机融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为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的价值公约数,有力地促进了新学校的文化整合与身份认同。

自此,这则校训正式成为哈尔滨学院的法定精神标识,被镌刻在校园醒目位置,写入学校章程,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内化于师生之心,外化于师生之行。


三、当代践行:校训精神的生动体现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践行。在当代,哈尔滨学院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办学实践,使校训精神得以生动体现和不断发展。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始终坚持德育为先,将“厚德”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的全过程。
于此同时呢,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和动手能力,体现了“勤勉致知”与“务实求真”的结合。即使是非师范专业,也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准职业人”的素养,这可以看作是“为人师表”精神在更广泛领域的延伸。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注重师德师风建设,要求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以实际行动诠释“为人师表”的内涵。鼓励教师开展应用性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正是“务实求真”精神在科研领域的体现。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通过校史教育、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要仪式,反复宣讲校训精神。组织评选师德标兵、优秀学生等活动,树立践行校训的榜样。校园内的景观设计、楼宇命名等也往往蕴含校训元素,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此外,学校立足哈尔滨,面向黑龙江,积极为地方基础教育、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这种服务地方的办学导向,正是校训中“重教”与“务实”精神的宏观体现。

哈尔滨学院的校训,源于历史,成于融合,用于当下,指向未来。它如同一颗生生不息的文化种子,在这片北疆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十六个字,不仅记录着一所大学走过的风雨历程,更凝聚着其面向未来的坚定信念与崇高理想。它将继续作为哈尔滨学院的灵魂灯塔,指引着全体哈院人在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征程上,不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理解、认同并践行校训,对于每一位哈院人而言,都是一门永恒的必修课,是连接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的精神纽带。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5968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2.87136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