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呼伦贝尔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校训及其历史)

综合评述呼伦贝尔学院的校训“凝思砺志,德行天下”,不仅是镌刻于校园一隅的八个汉字,更是这所扎根于中国北疆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学府精神血脉与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这则校训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形成与确立,与学院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以及所肩负的时代使命紧密相连。它深刻反映了学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内涵式发展的浪潮中,对人才培养本质的深刻思考与坚定承诺。“凝思砺志”侧重于内在修养的锤炼,强调独立思考、专注探索与坚韧不拔意志品质的培养,这是成就学业与事业的基石;而“德行天下”则着眼于外在实践的担当,突出道德情操、社会责任与家国情怀的塑造,指明了知识运用的价值导向。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从内到外、由知到行的完整育人体系。追溯其历史,这则校训并非一蹴而就,它是学院在数十年办学实践中,不断汲取地域文化养分、总结办学经验、回应社会需求的结晶,尤其与呼伦贝尔草原文化中开放包容、坚韧不拔的精神特质,以及国家对于边疆地区人才培养的特殊期望密不可分。
因此,深入解读“凝思砺志,德行天下”的内涵与历史,对于理解呼伦贝尔学院的办学特色、文化基因及其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角色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呼伦贝尔学院校训的深刻内涵解读

校训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其精神风貌、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精炼表达。呼伦贝尔学院的校训“凝思砺志,德行天下”,言简意赅,意蕴深远,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


一、“凝思砺志”的内在修为

“凝思砺志”四个字,着重强调了治学与成才过程中内在精神世界的构建与磨练。

  • “凝思”的境界:“凝思”意指集中精神、深入思考。它要求师生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能够沉潜下来,排除干扰,专注于学术领域的深耕细作。
    这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更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倡导的是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人云亦云,不浅尝辄止,而是通过持续的、专注的思考,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对于身处信息洪流中的当代大学生而言,“凝思”是抵御浮躁、追求真知的必备品质。
  • “砺志”的坚韧:“砺志”即磨练意志,树立远大志向。成才之路绝非坦途,必然伴随着各种困难与挑战。“砺志”要求师生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决心。它鼓励学生在面对学术难题、生活困境乃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波折时,能够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将个人志向与国家、民族的发展需要相结合,树立服务社会、贡献边疆的崇高理想,是“砺志”的更高层次要求。

“凝思”与“砺志”相辅相成。“凝思”为“砺志”提供方向和深度,使志向建立在理性思考和扎实学识的基础之上;而“砺志”则为“凝思”注入动力和韧性,确保思考能够持续深入,不致半途而废。二者共同构筑了学子们扎实的学识根基和强大的心理素质。


二、“德行天下”的外在担当

“德行天下”则将视野从个人内在修养投向了广阔的社会实践,突出了道德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根本性地位。

  • “德行”的根基:“德”是立人之本。校训将“德行”置于首位,表明学院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它要求师生不仅要追求学术卓越,更要注重道德品质的修养,恪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包括诚信友善、尊师重道、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诸多方面。在多元文化交融的呼伦贝尔地区,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的道德规范,维护民族团结,更是“德行”的重要体现。
  • “天下”的胸怀:“天下”一词,展现了一种宏大的格局与宽广的胸怀。它既指代我们身处的这个国家与社会,也蕴含着为更广阔的人类福祉贡献力量的理想。对于呼伦贝尔学院的学子而言,“天下”首先意味着要立足呼伦贝尔,服务内蒙古,胸怀祖国。他们将所学知识和良好德行应用于建设北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中。
    于此同时呢,“天下”也鼓励师生具备国际视野,关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立志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德行”是“天下”的通行证。只有以德为先,才能确保知识的运用有利于社会,才能使个人的才华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真正实现“行于天下”的价值。


三、内与外的辩证统一

“凝思砺志”与“德行天下”并非割裂的两部分,而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体现了“内修”与“外行”的辩证关系。

  • 由内而外的升华:个人的成长是一个由内而外不断升华的过程。“凝思砺志”是内在的积累与准备,是“厚积”的阶段;而“德行天下”则是内在修养的外化与实践,是“薄发”的体现。没有扎实的“凝思砺志”,“德行天下”可能流于空谈,缺乏真才实学支撑;而没有“德行天下”的价值导向,“凝思砺志”则可能迷失方向,甚至可能因才智误用而产生负面效应。
  • 知行合一的实践:校训完美地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思想。“知”体现在通过“凝思”获得真知,通过“砺志”明确方向;“行”则体现在以“德行”为准绳,将所学所志付诸实践,影响“天下”。校训激励师生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在服务国家与人民的伟大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因此,“凝思砺志,德行天下”共同勾勒出呼伦贝尔学院所期望培养的人才形象:他们是勤于思考、意志坚定的探索者,同时也是品德高尚、勇于担当的实践者。这一校训为全体师生提供了共同的价值标尺和行为指南。

呼伦贝尔学院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演进

任何一所大学的校训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其背后必然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和时代背景。呼伦贝尔学院校训“凝思砺志,德行天下”的确立,是学院办学历史、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国家教育方针相互作用的成果。


一、办学历史的积淀与提炼

呼伦贝尔学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叶成立的多所地方院校。在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学院历经了合并、升格、转型等重要阶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可能没有形成统一的、正式的校训文字,但一些核心的办学理念和精神特质早已在实践中孕育萌芽。

  • 艰苦创业时期的精神烙印:学院早期建设者们在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条件下,凭借着一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为边疆地区的高等教育开辟了道路。这种不畏艰难、立志图强的精神,为后来“砺志”这一理念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养分。
  • 师范教育传统的传承:学院具有深厚的师范教育背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精神,强调教师既要学识渊博,更要品德高尚。这一传统深刻地影响了学院的育人观,强调“德”与“才”的并重,这直接为“德行天下”的理念奠定了基础。
  • 合并融合中的文化整合:在多次院校合并过程中,不同来源的校园文化需要融合升华。确立一个能够凝聚共识、指引未来的共同校训,成为学院内涵发展的内在需求。通过对办学传统和精神的总结提炼,“凝思砺志,德行天下”应运而生,它汲取了各个历史阶段的精华,成为学院新的精神旗帜。


二、地域文化的深刻浸润

呼伦贝尔学院坐落于美丽的呼伦贝尔草原,这里是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家园。独特的地域文化为校训注入了鲜明的特色。

  • 草原文化的博大与坚韧:广袤的草原孕育了开放、包容、豪迈的文化性格,同时也磨练了生活于此的人们坚韧不拔、勇于面对挑战的意志品质。这种文化特质与“砺志”中所倡导的坚韧毅力高度契合。草原的辽阔也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们“天下”般的胸怀。
  • 民族团结的伦理要求:在多民族共生的环境中,和睦相处、互相尊重、共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必须具备更高的道德素养和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德行”在此背景下,具有了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特定内涵,成为“行于天下”的基本前提。
  • 生态文明的现代启示:呼伦贝尔拥有极其珍贵的生态环境,保护这片绿水青山是所有人的共同责任。这促使学院在人才培养中更加注重生态道德和环境责任教育。“德行天下”的理念自然也包含了以良好的德行守护人类共同家园的意蕴。


三、时代发展与国家战略的呼应

校训的最终确立和广泛宣导,与进入新世纪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国家对边疆地区的战略定位密切相关。

  • 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内在要求:随着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高校越来越重视特色凝练和文化建设。校训作为大学文化的核心,其制定和阐释受到空前重视。呼伦贝尔学院需要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形成具有自身特色、能够引领发展的精神标识。“凝思砺志,德行天下”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的。
  •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国家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校训中“德行天下”的突出强调,正是学院积极响应这一根本任务,将德育置于首位的有力体现。它明确宣告了学院培养的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服务边疆地区发展的使命担当:作为北疆地区的重要高校,呼伦贝尔学院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特殊使命。校训激励学子们“凝思砺志”,掌握建设家乡的过硬本领,同时要求他们“德行天下”,扎根边疆、奉献基层,将个人成长融入区域和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之中。这使得校训具有了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使命感。

呼伦贝尔学院的校训“凝思砺志,德行天下”,是其办学历史、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交融的结晶。它既传承了过去的宝贵精神财富,又立足于当下的现实需求,更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八个字,如同灯塔,指引着一代代呼伦贝尔学院人前行的道路,也塑造着这所北疆高校独特的文化气质与精神风貌。它不仅是对师生的谆谆教诲,也是学院向社会的庄重承诺,彰显了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特别是在促进边疆繁荣稳定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2398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482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