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南通师专校训历史)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校训是“坚苦自立,忠实不欺”。这八个字不仅凝练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精神追求,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传承。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师范教育传统的学府,其校训的诞生与发展与近代中国教育救国、师范先行的历史背景紧密相连。校训中的“坚苦自立”强调在艰难环境中锤炼意志、独立自强,体现了张謇先生创办学校时对学子的人格期望;而“忠实不欺”则倡导诚信笃实、忠于职守的品德,反映了师范教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根本要求。这一校训不仅是对学校办学宗旨的概括,更是对一代代师范生精神品格的塑造与引领,其历史脉络贯穿了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萌芽、发展与变革,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坐落于江苏省南通市,是一所历史渊源深厚、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高等学府。其校训“坚苦自立,忠实不欺”源自学校创办人、著名实业家与教育家张謇的教育思想,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体现。这一校训不仅指引着师生的行为与追求,也深刻反映了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时代使命。

校训的文本内涵与精神实质

“坚苦自立,忠实不欺”这八个字,从语义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者侧重意志品质,后者侧重道德操守。“坚苦自立”倡导的是在艰苦环境中保持坚韧不拔的意志,依靠自身力量奋发图强。这与张謇先生强调“实业救国、教育救国”背景下对人才独立人格的要求高度契合。而“忠实不欺”则强调忠诚守信、不欺不诈的为人处世准则,特别契合师范生未来作为教育工作者所应具备的职业伦理与道德底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格教育体系,即通过艰苦磨练实现自我成长,并以真诚守信的态度对待他人与社会。

这一校训的精神实质深深植根于儒家文化传统,同时又融入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影响着学校的人才培养、学风建设以及文化传承。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张謇教育思想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校训直接源于张謇先生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张謇作为晚清民初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深信“教育为救国之本,师范为教育之母”。他于1902年创办通州民立师范学校(该校前身),是中国近代最早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之一,开创了中国师范教育的先河。在民族危难、社会动荡的年代,张謇认为,培养具有坚定意志、独立人格和崇高师德的新式教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乃至国家自强的关键。

“坚苦自立”反映了张謇对学子应对艰难时局的期望。他本人一生历经坎坷,却始终坚持以实干创造价值,以教育启迪民智。
因此,“自立”不仅指经济或学业上的独立,更包括思想上的自主与人格上的挺拔。而“忠实不欺”则源自中国传统伦理中“忠信”理念,张謇将其转化为对师范生职业道德的根本要求——教师若不能做到诚信忠实,则无法担当育人重任。这一思想在其多篇著作与演讲中反复强调,成为学校立校育人的根本准则。

校训与学校发展历程的关联

自学校创立以来,校训始终贯穿于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之中,成为凝聚师生认同、引领学校前进的重要精神力量。

  • 初创与探索时期(1902-1949):在这一阶段,学校肩负着培养新式教师、推动教育近代化的使命。校训成为学生日常行为与学习的准则,帮助他们面对社会动荡与资源匮乏的挑战,坚持学业、服务基层教育。
  • 调整与建设时期(1950-1977):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经历了多次改制与合并,但“坚苦自立,忠实不欺”的传统未曾中断。在计划经济与艰苦条件下,师生依然以此自勉,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建设之中。
  • 改革与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先后升格为南通师范专科学校、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办学规模与层次不断提升。校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如强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师德修养的结合,继续指导学校培育符合当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师资。

纵观百余年历程,校训如同一条精神纽带,连接着学校的过去与现在,体现出历久弥新的价值与生命力。

校训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体现

校训不仅镌刻在校园的显著位置,更深深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全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课程与教学安排:学校在通识教育、师德课程与专业教学中,反复强调“坚苦自立”与“忠实不欺”的理念。例如通过开设张謇教育思想专题课、校史校情教育,帮助学生理解校训的由来与意义。
  • 学生实践活动: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基层支教、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在艰苦环境中锻炼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践行“自立”与“不欺”的准则。
  • 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举办主题讲座、征文比赛、典型评选等活动,持续营造以校训为核心的文化氛围,塑造学风端正、人格健全的校园风气。

这些实践使得校训不再停留在文字层面,而是真正成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指引。

校训对师生成长与社会影响的现实意义

校训“坚苦自立,忠实不欺”对师生个体成长乃至社会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学生而言,它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尤其在面对学业压力、就业竞争与社会复杂环境时,能够以坚韧、诚信的态度迎接挑战。对教师而言,校训提醒其牢记育人初心,恪守师德规范,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从更广泛的社会角度看,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地方师范院校,长期以来为江苏省乃至全国输送了大量基础教育人才。这些毕业生在校训的熏陶下,多数人扎根基层、默默奉献,以实际行动体现“坚苦自立”的奋斗精神和“忠实不欺”的职业操守,推动了区域教育质量的提升与社会道德风尚的塑造。校训因而超越了一校之范围,成为地方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在当代社会快速变迁的背景下,校训所倡导的自立精神与诚信品格,恰恰回应了时代对人才的核心需求。面对信息爆炸与价值多元的挑战,能够坚守初心、不迷失方向,是个体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校训的文化传承与当代价值

“坚苦自立,忠实不欺”不仅属于历史,更属于现在与未来。在文化层面上,它是张謇教育思想与儒家伦理在近代的创造性转化,体现出中国传统与现代精神的结合。在当代价值方面,它持续为学校提供精神动力与发展方向。面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师范教育转型的挑战,校训提醒学校保持特色、坚守使命,不盲目追求规模而忽视质量,更不因外界变化而放弃根本原则。

同时,校训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坚苦自立”体现了个人层面“敬业”“自强”的要求,而“忠实不欺”则呼应了“诚信”“友善”的社会风尚。
因此,弘扬校训精神,既是对学校传统的尊重,亦是对时代主流价值的践行。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校训是一座精神丰碑,铭刻着历史的沧桑与时代的理想。它源于张�先生的教育宏愿,成长于学校百年的发展历程,融汇于每一位师生的心灵深处,并持续照耀着未来前进的道路。在新时代的征途中,这八个字仍将激励着南通师专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中国教育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7389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4.70032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