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华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怎么样(华大思政教育如何)

关于华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评述华侨大学作为一所直属中央统战部领导的国立高等院校,其独特的办学使命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特殊的内涵与极高的要求。学校立足“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其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关乎国内学生的成长成才,更直接关系到对港澳台学生和海外华侨华人的凝聚与引领,是传播中华文化、增进国家认同、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的重要阵地。总体而言,华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体系健全、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特点。它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其教育内容既坚守主流价值,又充分考虑到侨校学生多元文化背景的特殊性,体现了高度的政治性、时代性和针对性。在教育方法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补充、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统一,特别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网络思政创新等方面形成了突出优势。当然,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和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华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持续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提质增效、如何更好地融通中外、如何精准服务不同学生群体需求等挑战,但其整体水平居于国内同类高校前列,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 定位与使命:立足侨校特色,服务国家战略

华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其首要特征在于其深刻而独特的定位。这一定位根植于学校的创建初衷与发展历程。学校并非一所普通的高等学府,而是国家为方便海外华侨青年回国深造、凝聚侨心侨力而设立的重要基地。这一根本属性决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超越一般性的知识传授与价值观灌输,承担起更为宏大的政治使命和统战功能。

其核心使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 强化国家认同与民族凝聚力: 对于来自港澳台和海外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他们深入了解祖国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成就,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对国家的认同感的关键途径。其目标不仅是培养合格公民,更是培养坚定的爱国者,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心灵契合。
  • 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连接海内外的桥梁,华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通过文化浸润、体验教学等方式,让不同背景的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理解其当代价值,从而提升文化自信,成为中华文化的自觉传播者。
  • 培养统一战线可靠人才: 学校肩负着为爱国统一战线培养后备力量的使命。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理解和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他们未来能在各自领域为维护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发挥作用。
  • 讲好中国故事,辨析国际舆论: 在全球化背景下,培养具备国际视野、能够客观理性地向世界说明中国、驳斥不实言论的人才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在中西文化碰撞中保持定力,成为沟通中外的友好使者。

这一高远定位,使得华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战略眼光,各项工作都紧密围绕服务国家大局和统战工作需要展开,形成了区别于其他高校的鲜明底色。


二、 体系建设:构建“大思政”格局,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华侨大学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性建设,致力于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协同配合的“大思政”工作格局,确保育人工作覆盖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

  • 坚强的组织领导体系: 学校党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将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定期研究部署,健全工作机制。建立了由学校党委、学院分党委(党总支)、基层党支部构成的三级联动工作体系,确保上级精神精准传导、基层情况及时反馈。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主阵地,发挥学科和专业支撑作用。
  • 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发力:
    • 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课)改革创新: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华侨大学持续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其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例如,推广专题式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学习,邀请党政领导、先进模范、知名校友进课堂,增强课堂吸引力。针对侨校特点,在教学内容中有机融入华侨华人史、港澳台国情、”一带一路”倡议等专题,使教学更具贴近性。
    • 课程思政全面渗透: 大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所有课程都承担育人功能,每一位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
  • 专职工作队伍与导师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是关键。学校配齐建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他们深入学生一线,开展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
    于此同时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首要责任人作用。定期开展队伍培训,提升其理论水平和实务能力。

这一立体化、网络化的体系建设,为华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机制支撑,避免了工作的碎片化和“两张皮”现象。


三、 内容特色:紧扣时代脉搏,凸显侨校元素

在教育内容上,华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非简单地照本宣科,而是紧密结合世情、国情、侨情,不断丰富和拓展内涵,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内容体系。

  • 核心理论教育常抓不懈: 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学生头脑,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筑牢信仰之基。
  • 国情侨情教育深度融入: 这是侨校思政教育的特色所在。学校开设有关华侨华人、港澳台问题的系列课程和讲座,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纪录片、参观华侨博物馆,让学生系统了解华侨华人的奋斗史、贡献史,理解中央对港澳台和侨务工作的大政方针,增强服务侨胞、建设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法治与安全教育重点突出: 鉴于学生构成的复杂性,学校将国家安全教育、法治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置于重要位置。帮助学生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遵守中国法律法规,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滋养: 将文化育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举办“中国文化节”、“国学讲堂”、传统技艺工作坊(如书法、国画、武术、南音等),组织学生赴历史文化名城开展研学实践,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这种既坚守根本又特色鲜明的教育内容,使得华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更容易被不同背景的学生所接受和内化。


四、 方法创新:注重知行合一,拓展育人载体

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华侨大学积极探索和创新教育方法与载体,努力实现从“说教”向“引导”、从“灌输”向“启发”的转变。

  • 实践育人品牌效应显著: 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是华侨大学思政教育的亮丽名片。学校精心组织学生参与“挑战杯”竞赛、“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海外华文教育志愿服务、国际学生交流活动等。特别是依托侨校优势,组织学生赴海外华文学校支教,或接待海外华裔青少年夏(冬)令营,让学生在服务中了解侨情、传播文化、锻炼能力、升华思想。
  • 网络思政阵地巩固壮大: 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大力推进“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运营好学校官方新媒体平台、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站、学工系统微信公众号等,制作推送贴近学生特点的网络文化产品,开展线上主题教育活动,回应学生关切,净化网络空间,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
  • 文化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通过建设校史馆、陈嘉庚纪念堂等文化设施,树立名人塑像,命名道路楼宇,举办高水平的学术讲座和文艺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包容多元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气息中受到熏陶。
  • 心理关怀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需求,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体系。
    于此同时呢,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完善奖助贷补体系,做好就业指导与服务,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充分就业,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从而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对教育的认同感。

这些创新方法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界限,使其更加生动、鲜活、接地气,显著提升了育人效果。


五、 挑战与展望:应对新形势,持续提升育人质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华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挑战,未来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用力:

  • 应对意识形态领域复杂斗争的挑战: 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各种思潮交流交锋更加频繁。境外敌对势力加强对高校的渗透和干扰,特别是在涉疆、涉藏、涉港、涉台等问题上散布错误言论。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明辨是非、坚定立场,是亟待加强的重要课题。
  • 提升对不同学生群体教育的精准性: 境内生、港澳台侨生和留学生之间,在成长环境、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上存在差异。如何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实施更加精准化、差异化的教育引导,避免“一刀切”,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提升教育效果的关键。
  • 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虽然思政课改革取得成效,但部分课堂仍存在吸引力不足、学生抬头率不高等问题。如何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增强课程的理论深度、情感温度和现实关照度,真正让思政课成为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仍需不断探索。
  • 促进思政工作与专业教育更深层次融合: “课程思政”建设虽已全面铺开,但如何自然贴切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实现“盐溶于水”的效果,而非“硬挂钩”“贴标签”,还需要广大专业教师进一步提升意识和能力,需要建立更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标准。

面向未来,华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将继续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深化改革、勇于创新。预计将更加注重:

  • 内涵式发展: 从注重覆盖面转向更加追求教育质量和实际效果。
  • 数字化转型: 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思政工作,实现精准分析和智能推送。
  • 国际化视野: 在坚定中国立场的同时,培养学生在跨文化语境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 协同化增效: 进一步打破部门壁垒,促进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整合,形成更大育人合力。

华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光荣事业。它扎根于特殊的校情,服务于宏大的目标,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也必将在应对新挑战、实现新发展的进程中,为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致力于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的杰出人才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其成功的实践,也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特别是具有特殊使命的高校如何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8442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464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