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铜陵学院校训是什么,详细阐述(铜陵学院校训详解)

铜陵学院的校训“明德尚能,博学日新”是对其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的高度凝练,它不仅是一所高校的精神旗帜,更是其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这八个字,内涵丰富,意蕴深远,深刻体现了中国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其中,“明德”是根基,强调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道德修养置于人才培养的首位;“尚能”是导向,突出了应用型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视;“博学”是路径,指明了通过广泛学习和知识积累以成就事业的方法;“日新”是目标,彰显了不断追求进步、勇于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这四者相互关联、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育人体系,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人理想,又紧密结合了当代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精准地反映了铜陵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定位与特色。深入解读这一校训,对于理解学校的文化基因、指引学子成长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铜陵学院校训的深刻内涵:明德尚能,博学日新

矗立于长江之畔的铜陵学院,自创立以来,始终秉承着独特的办学理念,砥砺前行。其校训“明德尚能,博学日新”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学子的求学之路与人生航向。这八个字并非简单的口号堆砌,而是一个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价值系统,它从德行、能力、学识与创新四个维度,勾勒出了一所现代化大学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与教育使命。


一、 “明德”之基:立身之本与价值塑造

“明德”源自《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数千年来教育传统的核心。对于铜陵学院而言,“明德”被置于校训之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强调的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彰显人内在的光明德性,在于培养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

在大学的语境下,“明德”具有多层次的含义:

  • 个人层面:它要求学生要修养个人的品德,恪守诚信、仁爱、孝悌、廉耻等基本道德规范。在大学这个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学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学会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成败得失,从而奠定一生发展的坚实人格基础。
  • 学术层面:“明德”也体现在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上。它要求师生在追求真理、探索学问的过程中,必须坚守学术操守,反对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这是一种对知识的敬畏之心,也是对学术共同体责任的担当。
  • 社会层面:更高层次的“明德”,是培养学生具备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明白,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将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奉献社会、服务人民,才是“明德”的最终归宿。铜陵学院扎根于铜陵这座工矿城市,其培养的人才许多都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这正是“明德”精神在社会实践中的生动体现。

因此,“明德”是铜陵学院育人体系的基石。它回答的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首要问题,确保所培养的人才首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 “尚能”之要:应用导向与能力锻造

作为一所定位清晰的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铜陵学院的校训中“尚能”二字,精准地体现了其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尚”即推崇、注重,“能”即能力、技能。“尚能”就是崇尚能力,强调实践,注重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这一理念深刻反映了当代高等教育,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仅仅拥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动手能力的毕业生已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铜陵学院审时度势,将“尚能”提升到校训的高度,是其顺应时代潮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尚能”的具体实践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 课程体系设置:学校在理论教学之外,大幅增加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构建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三元结合的课程体系。许多专业课程都采用了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 “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学校着力打造既具备扎实理论功底又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能型”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横向课题研究,同时将企业一线的专家、工程师请进课堂,传授最新的行业知识和技术技能。
  • 校企合作与平台建设:铜陵学院与众多本地及周边地区的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产业学院、实验室等。这些平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生产环境和项目实战机会,使他们能够在毕业前就熟悉行业流程,掌握岗位技能,有效缩短了从校园到职场的适应期。
  • 创新创业教育:“尚能”不仅包括专业技能,也涵盖创新创业能力。学校通过设立创新创业学院、举办各类竞赛、孵化创业项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潜能,培养他们敢于冒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可以说,“尚能”是铜陵学院区别于研究型大学、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它确保了毕业生不仅“知”,而且“行”,能够真正成为社会所需、企业欢迎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 “博学”之径:知识积累与视野开拓

“博学”一词,源于《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求学问道的基础阶段。它意指广泛地学习,汲取各方面的知识,拥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信息爆炸、知识更新速度飞快的今天,“博学”的重要性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愈发凸显。

铜陵学院倡导“博学”,旨在引导学生打破专业壁垒,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学校通过开设丰富多样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涵盖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艺术审美等多个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避免因过度专业化而导致的知识面狭窄和思维僵化。一个优秀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技能,更要有宽广的视野和跨学科思考的能力,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面前游刃有余。
  • 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博学”更是一种学习态度和方法的指引。大学阶段所学的知识可能很快过时,因此,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铜陵学院通过图书馆资源建设、学术讲座、鼓励阅读等方式,营造浓厚的书香校园氛围,让学生养成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习惯,为未来的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 跨文化交流与全球视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博学”也包含了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内涵。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海外访学、交换生项目等机会,帮助他们开阔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沟通能力,使其在未来能够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

“博学”是达到“明德”与“尚能”的必经之路。没有广博的知识积累,德行难以真正深厚和坚定;没有宽阔的视野,能力的提升也会遇到瓶颈。它为“日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坚实的基础。


四、 “日新”之志:创新精神与追求卓越

“日新”语出《大学》引述的商汤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一种动态的、不断进取的精神状态,意味着要不断革新,不断超越,追求达到更高的境界。将“日新”作为校训的收官之词,体现了铜陵学院不满足于现状、始终追求卓越的远大志向。

对于一所大学和一个个体而言,“日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意义:

  • 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响应:当前,创新已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切需要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铜陵学院将“日新”写入校训,正是对国家这一重大战略的积极响应,表明其致力于培养能够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的创新者。
  • 学术与技术的持续突破:在学术研究和技术开发领域,“日新”要求师生不能墨守成规,要敢于质疑权威,勇于探索未知。学校鼓励教师开展应用型科研,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实际技术难题,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教学,让学生站在知识和技术的前沿。
  • 个人成长的永恒动力:对学生来说,“日新”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它告诫学子,在大学的收获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人生新阶段的起点。无论是知识技能还是道德修养,都需要持续地更新、迭代和完善。要保持好奇心,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挑战自我,实现人生的一次次跨越。
  • 校园文化的活力源泉:一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校园文化是“日新”得以实现的土壤。铜陵学院通过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学术科技竞赛、文化艺术节等,营造活跃的校园创新氛围,让创新的思维在校园里自由涌动,让每一天的校园都有新的气象。

“日新”是校训的最终落脚点和最高要求。它赋予了“明德”、“尚能”、“博学”以动态发展的属性,意味着道德的修炼没有止境,能力的提升没有尽头,知识的探索永无止境。它号召全体铜院人要以永不满足的精神,共创学校和个人更加美好的未来。

铜陵学院的校训“明德尚能,博学日新”,四个词组,八个汉字,构成了一个严密而开放的逻辑体系。“明德”是灵魂,确立了价值的方向;“尚能”是特色,凸显了办学的路径;“博学”是基础,提供了丰厚的养分;“日新”是目标,彰显了永恒的追求。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核心使命。这一校训深深融入铜陵学院的办学实践之中,体现在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校园文化、管理服务的每一个细节里。它不仅是镌刻在校园某处的铭文,更是内化于每一位师生心中的精神基因和行为标尺,持续引领着铜陵学院在高等教育的大潮中乘风破浪,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8676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3405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