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毕节工院校训历史)

综合评述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其精神风貌与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是引领学院师生砥砺前行、奋发有为的内在精神动力。校训不仅是一所学校的标识,更是其历史积淀、办学理念和文化传承的精髓所在。对于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这样一所扎根于乌蒙山区、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职业院校而言,其校训的确立与演变,必然与地方工业发展需求、职业教育改革浪潮以及学院自身的成长轨迹紧密相连。它往往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融入了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并深深烙上了毕节这片红色热土的印记。深入探究其校训的具体内容、深刻内涵以及背后的历史渊源,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这所学院的立校之本、强校之基,更能洞见其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文化育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校训的历史,某种程度上就是学院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创业史,是其面向未来、矢志不渝的宣言书。
因此,全面而细致地阐述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及其历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训的深刻内涵与时代解读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学院办学灵魂的凝练表达,是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如同灯塔,指引着学院的发展方向;如同基石,奠定了学院的校园文化。要全面理解其校训,必须从其具体表述、多维内涵以及在学院各项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入手,进行层层剖析。


一、校训的核心表述与字面释义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为“厚德强技,砺志笃行”。这八个字简洁有力,意蕴深远,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明确了育人目标和实践路径。

“厚德”一词,源远流长,出自《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本意是指大地宽厚,能够承载万物。引申到教育领域,“厚德”强调将品德修养置于首位,要求师生不断加强道德修养,拥有宽广的胸怀和仁爱的精神,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情操纯洁的人。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这尤其重要,它意味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高超的技能,更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成为受社会尊敬、可信赖的劳动者。

“强技”则直接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技”即技术、技能。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产业迭代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强技”要求学院聚焦于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和强化,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练就过硬的实操本领,具备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所在领域的技术能手或行业骨干。这是职业院校学生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直接贡献。

“砺志”意为磨砺意志、树立远大志向。“砺”有磨刀石之意,引申为磨练、锻炼。它鼓励师生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在逆境中锤炼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同时要树立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相契合的个人理想和职业抱负,不甘平庸,追求卓越。

“笃行”源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有忠实、专注、切实之意。“笃行”意指要切实地实践,专心致志地行动。它强调将所学的知识、所立的志向付诸实践,脚踏实地,知行合一,追求实效。对于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职业教育来说,“笃行”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最终环节,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必经之路。


二、校训的深层内涵与价值导向

“厚德强技,砺志笃行”这八字校训,并非四个词语的简单并列,而是一个逻辑严密、相互支撑的价值体系,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哲学和管理智慧。

它体现了“德技并修”的全面育人观。校训将“厚德”置于“强技”之前,深刻揭示了“德”是“技”的统帅和灵魂,“技”是“德”的载体和体现。学院培养的人才是完整的“人”,而非单纯的“工具”。一个技术精湛但品德有亏的人,不仅无法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甚至可能带来危害。
因此,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确保培养出的学生既是技术上的能手,也是道德上的楷模。

它构建了“知行合一”的实践方法论。“砺志”属于“知”的范畴,是内在的驱动和目标设定;“笃行”属于“行”的范畴,是外在的行动和目标实现。校训将二者紧密结合,强调志向引领行动,行动成就志向。它反对空谈,崇尚实干,鼓励师生将个人理想融入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将蓝图变为现实。这一理念与职业教育强调动手能力、岗位适应性的要求高度契合。

再次,它彰显了“服务区域”的办学定位。毕节市作为川滇黔交界处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着迫切需求。“强技”和“笃行”直接回应了这一需求,明确了学院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使命。校训精神引导学院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模式紧密对接毕节市乃至贵州省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本土人才。

它寄托了“师生共进”的发展愿景。校训不仅是针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全体教职员工的鞭策。教师需要“厚德”以为人师表,需要“强技”以授业解惑,需要“砺志”以追求学术,需要“笃行”以潜心育人。校训为全院师生提供了共同的价值坐标和行为规范,有助于凝聚人心,形成发展合力,推动学院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


三、校训在学院建设与发展中的具体体现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厚德强技,砺志笃行”的校训精神融入办学治校的各个环节,使其成为学院文化的核心和师生行动的自觉。

  • 在教育教学中: 学院构建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课程体系。在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深入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德育元素,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技能培养方面,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基地,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切实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
  • 在学生管理中: 学院通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主题班会、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反复宣讲和阐释校训内涵。设立奖学金、评优评先等制度,表彰在品德、技能、志愿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广大学生践行校训精神。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砺志”,明确发展目标。
  •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将校训置于校园醒目位置,如主建筑、宣传栏、官方网站、录取通知书等,使其无处不在,深入人心。开展以校训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活动、艺术创作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建设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环境,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使“强技”“笃行”成为校园风尚。
  •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 学院注重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要求教师恪守职业道德,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于此同时呢,鼓励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参与技术研发,提升自身的“强技”水平,成为“双师型”教师。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体现“砺志笃行”的要求。
  • 在社会服务中: 学院主动对接地方企业,开展技术培训、技能鉴定、技术咨询等服务,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将“笃行”落到实处。组织师生开展志愿服务、支教支农等活动,在服务社会中“厚德”,彰显学院的社会责任担当。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演进脉络

一所学校的校训并非凭空产生,其形成与确立往往经历了长期的酝酿、讨论和提炼过程,深深植根于学校的发展历史、地域文化以及时代背景之中。追溯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训的历史,就是回顾学院创业维艰、开拓奋进的历程。


一、办学根基与历史积淀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立,是毕节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必然结果。学院是在整合了原有毕节地区若干所具有行业背景的中等职业学校资源的基础上组建而成。这些前身学校大多创办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各地工业化进程加快,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急剧增长。

这些早期的职业学校,虽然办学条件相对艰苦,但都秉持着为地方培养实用人才的朴素信念。在其办学实践中,已经孕育了类似“厚德强技,砺志笃行”的精神雏形。
例如,工科类学校自然强调技能训练和动手能力(强技、笃行),而所有学校都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厚德),并鼓励学生通过学习技术改变命运、服务家乡(砺志)。这种源于实践的价值取向,为日后学院校训的正式提出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历史底蕴。

此外,毕节地区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艰苦创业的传统。红军长征途中在此留下了宝贵的革命精神,当地人民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战天斗地、摆脱贫困的奋斗历程,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片土地上的教育机构,塑造了其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文化基因,这在校训的“砺志”一词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升格组建与校训确立

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决策深入推进,以及毕节试验区建设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整合资源、创办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被提上日程。经过紧张的筹备,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正式获准成立,这标志着毕节工业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高职学院的成立,不仅是办学层次的提升,更是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的系统重塑。作为一所新组建的高校,迫切需要确立一个能够凝聚共识、指引方向的校训。这个过程通常是集思广益的结果:

  • 可能成立了专门的校训征集工作小组,面向全院师生、校友乃至社会各界广泛征集方案。
  • 可能组织专家学者对征集到的方案进行反复研讨、论证,结合学院的办学定位、特色和发展愿景进行筛选和提炼。
  • 最终,“厚德强技,砺志笃行”这一表述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简洁易记的形式以及全面的价值覆盖,从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经学院决策机构(如党委会、院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后,正式确定为学院的校训。

校训的确立时间,大致应在学院成立之初或成立后不久,旨在从创办伊始就树立起鲜明的文化旗帜。它的诞生,是学院对自身历史传统的总结与升华,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与承诺。


三、与时俱进与内涵丰富

校训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其内涵并非一成不变。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调整、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学院自身发展的需要,校训“厚德强技,砺志笃行”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例如,当国家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时,学院会更加深入地阐释和践行“厚德”的要求,探索更具实效的德育途径。当“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等概念提出,产业升级对技能人才提出更高要求时,“强技”的内涵就从掌握单一技能向具备复合型、创新型技能转变,学院随之调整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时代潮流时,“砺志”和“笃行”便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鼓励学生敢想敢干,勇于实践。

同时,学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可能会围绕校训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使其持续焕发活力。
例如,在迎接重要评估、庆祝校庆、开展重大改革时,都会重新强调和解读校训精神,使其成为推动学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厚德强技,砺志笃行”,是其历史传承、办学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结晶。它从学院的办学实践中孕育,在升格组建时正式确立,并在未来的发展征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八字校训,如同一条精神纽带,连接着学院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激励着一代代工职院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将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水平一流的职业技术大学,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懈奋斗。其历史,是学院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这所年轻院校精神气质的关键所在。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9146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7757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