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的校史简介,什么历史与社会背景下建校的(河北民族师院校史背景)

综合评述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作为一所植根于燕赵大地、面向民族地区的高等师范学府,其发展历程与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的脉络紧密相连,深刻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变革对民族地区师资培养的迫切需求。学院的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初清末“新政”时期兴办新式学堂的浪潮,其前身热河速成法政学堂的设立,正是清廷在内外交困下试图通过改革教育以图强自救的产物。这一诞生背景决定了学校从初创之日起,便承载了开启民智、服务地方的社会使命。在其后的百余年岁月中,学校历经民国时期的初步发展、抗日战争时期的艰难迁徙、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造调整,直至改革开放以来的蓬勃发展,名称与隶属关系几经变更,但培育人才、服务社会的初心未曾改变。特别是其长期致力于民族地区的师资培养工作,为促进河北乃至周边民族聚居区的教育发展、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校史不仅是一所高校的成长记录,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北方地区,特别是热河-承德区域近现代教育发展史与民族教育进步的生动缩影,展现了教育机构在时代洪流中坚守与适应的韧性。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校史详述
一、 清末新政与初创奠基(1907-1911)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的办学源头,通常追溯至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成立的热河速成法政学堂。这一创举的发生,离不开晚清那个风雨飘摇、变革图存的时代大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一系列重创后,民族危机空前深重。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王朝为维护统治,被迫启动了一场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多方面的“清末新政”。其中,教育改革是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便是废除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1905年),仿效西方及日本近代学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兴办新式学堂。

热河地区,作为清朝重要的陪都(承德避暑山庄所在地)和连接京畿与蒙古高原的战略要冲,其地位特殊。相较于内地,该地区教育基础相对薄弱,新式人才极为匮乏。为了给推行新政培养急需的法政、师范等专门人才,热河都统廷杰奏请清廷批准,在承德创办了这所热河速成法政学堂。学堂的“速成”性质,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急切需求,旨在通过短期、高效的培训,快速补充地方治理与教育领域的新生力量。

初创时期的热河速成法政学堂,尽管规模有限,学制较短,但其意义非凡:

  • 开创先河:它是热河地区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打破了该地区以传统书院、私塾为主的教育格局,引入了法学、政治学、教育学等现代学科内容。
  • 培养人才:为热河及周边地区培养了最早一批具有近代知识和视野的官吏和师资,为当地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型提供了初步的人才支撑。
  • 奠定基业:虽然其后的发展道路曲折,但此次创校行为,为后来学校在此地点的延续与发展埋下了最初的种子,确立了服务地方、培养实用人才的办学方向。

可以说,热河速成法政学堂的诞生,是晚清帝国在最后岁月里力图自救的产物,是近代教育思潮向边疆民族地区渗透的结果,它开启了承德乃至热河地区现代教育事业的先声。


二、 民国时期的演变与发展(1912-1937)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民国政府延续并深化了教育改革,壬子癸丑学制的颁布,进一步确立了近代学校体系。热河速成法政学堂也随之进入了其民国时期的演变阶段。

民国初年,学堂根据新的教育法规进行了调整。1915年,学校改称为热河公立师范学校,这一名称的变更标志着其办学重心更加明确地转向了师资培养,以适应民国初年兴办新式中小学对教师的巨大需求。此后,学校又历经数次更名,如热河省立师范学校、热河省立承德师范学校等,隶属关系亦随热河特别区、热河省的建置变化而调整。

这一时期,学校在动荡的时局中艰难发展:

  • 规模扩大:相比清末初创时期,学校的办学规模有所扩大,课程设置日趋规范,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师范教育体系。
  • 影响力提升:作为热河省的最高学府之一,学校为全省培养了大量中小学教师,许多毕业生成为推动热河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影响力辐射至河北北部、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等广大区域。
  • 民族教育特色初显:热河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地,学校在招生和教学中,客观上承担了为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培养师资的任务,虽未明确以“民族”命名,但已初步具备了服务民族地区的功能。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政局不稳的大环境也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困难。经费拮据、师资流动、社会动荡等因素时常困扰着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但即便如此,学校的火种得以保存,文脉得以延续,为后续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基础。


三、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动荡坚守(1937-1949)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热河省的战略位置日益凸显。1933年,日军进攻热河,承德沦陷,学校被迫停办或辗转流离,进入了其历史上最为艰难困苦的时期。在日伪统治下,原有的教育体系遭到破坏,学校教育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正常的教学和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八路军挺进华北敌后,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热河部分地区也成为抗日游击区。在此期间,一些爱国师生以不同形式参与抗日救亡运动,或奔赴抗日根据地,体现了教育者的民族气节。原有的学校教育在战火中几乎陷入停滞。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形势并未立即稳定。1945年至1948年,承德地区处于国共双方激烈争夺的状态。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冀热辽解放区政权曾尝试恢复和发展教育事业,对原有的师范学校进行接管和改造,旨在为解放区培养急需的干部和教师。这一时期的办学条件极其艰苦,常常是游击式、流动式的,但其坚持办学的精神,为新中国建立后学校的迅速恢复奠定了基础。

1948年11月,承德获得解放。人民政府立即着手恢复社会秩序和经济建设,教育事业被摆在重要位置。原有的省立承德师范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并开始按照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进行改造和重建,学校的历史翻开了全新的一页。这一时期学校的历程,是整个中华民族苦难与抗争的缩影,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和教育机构在民族存亡关头的不屈与坚守。


四、 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造与初步发展(1949-1977)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教育被视为巩固政权、建设国家的重要工具,受到了空前重视。国家对旧有学校进行了全面接管和改造,确立了教育为工农兵服务、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方针。

承德师范学校在新中国成立后,获得了稳定的发展环境。人民政府对学校进行了整顿,清除了旧的教育思想和内容,引入了苏联的教育模式,强调教育的计划性与专业性,旨在为迅速发展的中小学教育培养又红又专的师资。

在这一阶段,学校经历了以下重要变化:

  • 体制调整:学校明确隶属于河北省教育厅(期间因行政区划调整曾有变化),纳入国家统一的教育计划管理体系。
  • 层次提升:1958年,在全国“大跃进”的背景下,教育领域也出现了盲目扩张的现象。承德师范学校曾一度尝试升格为承德师范专科学校,举办专科层次的教师培训,但不久后因国民经济调整而恢复为中师建制。这次短暂的升格尝试反映了当时对高层次师资的渴望。
  • 民族使命强化:由于承德地区是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重要聚居区,且毗邻内蒙古自治区,学校在培养师资时,更加注重面向民族地区,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促进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一特色为其日后定名为“民族师范学院”埋下了伏笔。
  • “文革”冲击: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给全国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破坏,承德师范学校亦未能幸免。正常教学秩序中断,教师队伍受到冲击,学校发展陷入停滞甚至倒退。

尽管有“文革”的十年浩劫,但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学校在曲折中前行,基本确立了为河北省北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定位,积累了社会主义师范教育的初步经验。


五、 改革开放以来的振兴与跨越(1978-2009)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教育事业迎来了恢复、发展和改革的春天。拨乱反正后,承德师范学校的教学秩序迅速恢复,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1982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承德师范专科学校,正式成为一所全日制高等师范专科院校。这标志着学校的办学层次发生了质的飞跃,从中等师范教育迈入了高等教育行列。升格后,学校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校园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1992年,为适应基础教育对学历层次提升的需求,以及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经国家教委批准,承德师范专科学校与筹建中的承德地区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了承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这次合并与更名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 突出民族特色:“民族”二字正式纳入校名,明确了学校作为河北省唯一一所民族类高等师范院校的地位和使命,凸显了其服务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教育的办学特色。
  • 功能拓展:合并教育学院,增强了学校在职教师资培训、继续教育等方面的功能,形成了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办学格局。
  • 实力增强:资源的整合使学校的学科专业、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国家对于西部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大力支持,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学校积极申办本科层次教育,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升格为本科院校积蓄力量。


六、 升本更名与新时期的内涵建设(2010年至今)

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承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正式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这是学校百年发展史上又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学校正式跻身本科高等教育行列,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迈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

升格本科以来,学校进入了以内涵发展为核心的新时期,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 明确办学定位:学校确立了“立足承德,服务河北,面向全国,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教育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强调“民族性、应用型、地方性”的办学特色。
  •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积极构建以教师教育为主体,以满族非遗文化研究为特色,文、理、工、管、法、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增设了大量本科专业,尤其注重发展与区域经济文化产业紧密相关的应用型专业。
  • 深化民族教育研究:依托地处满族文化发祥地和聚集区的优势,学校加强了对满族等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语言、艺术的研究,建立了相关的科研平台和基地,如满族非遗馆、满语研究中心等,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并将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
  • 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投入,扩建新校区,改善教学、科研、生活设施,建设数字化校园,为师生提供了更加优良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 推进转型发展:积极响应国家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号召,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 扩大开放交流: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提升学校的开放办学水平和影响力。

如今,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有着深厚历史底蕴、鲜明办学特色、一定区域影响力的本科师范院校。它承载着百余年的办学传统,立足于新时代的要求,继续为河北省乃至全国的民族教育、文化传承与区域发展贡献着力量。其从清末的一所“速成”学堂,历经民国、抗战、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洗礼与锤炼,成长为今天的本科师范学院,这一历程本身就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特别是民族师范教育发展的一个生动案例。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坚守育人初心,砥砺前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书写新的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9150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267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