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怎么样(大理农林职院思政)

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扎根滇西、以培养农林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等职业院校,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地域特色和行业特质。学院始终将思想政治工作视为生命线,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致力于培养既精通专业技能又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总体来看,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科学系统,工作体制机制较为健全,课程主渠道作用发挥明显,实践育人特色突出,校园文化氛围浓郁,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三全育人”格局。学院不仅注重通过思政课程进行理论灌输和价值引领,更强调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学、实习实训、校园活动及社会服务之中,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深度融合。尤其是在结合云南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建设实践以及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方面,学院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有效提升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健全的工作体制机制与顶层设计

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将其摆在学院事业发展的核心位置进行统筹规划。学院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协同联动、全员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党委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事项、重点任务和难点问题,确保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和持续深入推进。

在制度保障方面,学院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细化并融入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师资队伍建设、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实现了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和长效化。
例如,在教师职称评审、评优评先中,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并将育人成效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强化思想品德和实践能力的权重,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

此外,学院高度重视工作队伍的建设,着力打造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这包括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充满活力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以及广泛动员的专业课教师、管理干部乃至优秀学生骨干,共同构成了全员育人的强大合力,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主渠道作用突出的思政课程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主渠道。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开齐开足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升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们不仅讲授教材体系中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更注重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国家发展的伟大成就、特别是与农林行业密切相关的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等鲜活案例融入课堂,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专业、贴近学生,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教学方法上,学院积极推动教学模式创新,摒弃单一的理论灌输,广泛采用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在线课程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课堂辩论、主题演讲、情景模拟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成为常态,使思政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学院通过常态化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学术交流、培训研修等活动,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努力打造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质思政“金课”。

深度融合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学院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刻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功能,推动所有课程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职责,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各专业教研室组织教师深入梳理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找准思政教育的融入点和切入点。例如:

  • 在农学、林业技术、园艺技术等专业课程中,重点融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大国“三农”情怀、种子安全和粮食安全战略意识、科学家精神(如袁隆平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 在动物医学、畜牧兽医等专业课程中,强调生命教育、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关爱自然的人文精神。
  • 在食品检验、环境工程技术等专业课程中,强化法治教育、诚信教育、质量意识和公共安全意识。

通过将价值引导置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学院还定期开展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评选、教学竞赛和交流展示活动,推广先进经验,营造了全员研究课程思政、践行课程思政的浓厚氛围。

特色鲜明的实践育人体系

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地处滇西的区位优势和农林院校的学科优势,构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管理规范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锻炼能力、砥砺品格。

一是强化专业实习实训中的劳动教育。学院将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在农场、林场、养殖基地、实验室等进行的各类实习实训,不仅是技能锤炼的过程,更是培养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品质的过程。通过亲身参与生产劳动,学生深刻体会到劳动创造价值的意义,增强了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是深入开展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院组织学生广泛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民族地区、贫困山村,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展科技支农、环保宣传、乡村规划、教育帮扶等志愿服务,在服务奉献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了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三是依托红色资源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理及周边地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祥云县的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等。学院将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学习、开展主题党日、团日活动,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

四是紧扣国家战略开展主题教育。围绕“乡村振兴”这一时代课题,学院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开展社会调研,了解乡村发展现状,思考如何将个人所学服务于农业农村现代化,从而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树立扎根基层、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浓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堂,具有重要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着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学院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主题征文、演讲比赛、文化艺术节、职业技能大赛、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情操,提升人文素养。这些活动大多围绕重要节日、纪念日和重大事件展开,赋予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内涵。

学院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运营好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生产传播贴近学生特点的网络文化产品,开展网络主题教育活动,有效引导校园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巩固壮大网络空间的主流思想舆论。

此外,学院还注重环境育人,通过校园景观设计、宣传栏、标语等,营造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于此同时呢,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支持理论学习型社团发展,发挥其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的积极作用。

精准细致的日常思想引导与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面向全体,也要关注个体。学院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服务体系,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深入学生一线,通过谈心谈话、走访宿舍、参与活动等方式,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生活状况和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特别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就业困难、心理困扰等特殊学生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增强归属感和获得感。

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学院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普测和常态化咨询活动,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团体辅导,培养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学院还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就业指导服务全过程,加强职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鼓励他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有效地将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课程教学与文化熏陶、普遍要求与个别关怀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这项工作为培养一批批德才兼备、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新型人才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也为同类院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展望未来,学院仍需在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持续探索创新,进一步增强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不断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做出更大贡献。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0098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307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