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天津农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天津农院校训历史)

关于天津农学院校训的综合评述天津农学院的校训“敏学切问,躬勤耕稼”是一面凝聚了学校办学理念、精神传统与时代担当的精神旗帜。这八个字,言简意赅,意蕴深远,不仅是对中国古代经典智慧的传承与创新,更是对这所扎根于中国北方重要经济区域——天津的农业院校独特使命的精准概括。其历史脉络与学校自身的创建、发展历程紧密相连,深深植根于中国现代农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宏大背景之中。校训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它经历了从办学实践中的凝练、到文化传统的汲取、再到正式确立并深入人心的发展阶段。“敏学切问”源自儒家典籍《论语》,强调了勤奋敏捷地学习、恳切深入地探究的为学之道,体现了对知识和真理的不懈追求;“躬勤耕稼”则更具农业院校特色,突出了身体力行、勤勉实践、服务“三农”的务实精神。二者有机结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育人体系,即要求学生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创新能力,又要具备深厚的“三农”情怀和吃苦耐劳的实践品格。纵观天津农学院的发展史,校训精神如同一根红线,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方方面面,激励着一代代天农人将论文写在津沽大地上,为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因此,深入解读天津农学院的校训,不仅是理解其校园文化的钥匙,更是探寻中国地方农业院校发展路径与精神内核的一个重要窗口。

天津农学院校训的文本内涵与精神实质

天津农学院的校训“敏学切问,躬勤耕稼”虽然仅有八个字,但其内涵却极为丰富,每一部分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明确的时代要求,共同构成了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敏学切问:治学之本与创新之魂

“敏学切问”一词,可追溯至《论语·公冶长》中子贡评价孔子的话:“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以及《论语·子张》中子夏所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校训巧妙地将“敏学”与“切问”结合,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

“敏学”的核心在于“敏”字。它包含多重含义:

  • 敏捷与勤奋: 意指学习要反应迅速,勤奋不怠。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农业科技日新月异,要求学子必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能够快速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避免懈怠与僵化。
  • 敏锐与洞察: 意味着培养敏锐的学术嗅觉和深刻的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书本知识,更要善于发现农业生产、科研中存在的真实问题,洞察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 灵活与方法: 强调学习方法的灵活性。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懂得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交叉融合,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因此,“敏学”是对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全面要求,是成为一名优秀农业科技人才的基础。

“切问”的关键在于“切”字。它强调:

  • 恳切与深入: 意指提问、探究问题要恳切务实,深入本质。反对浮于表面、浅尝辄止的学风。在科研和实践中,要敢于质疑,勇于追问,不迷信权威,直至探寻到现象背后的科学规律。
  • 切近与实际: 意味着问题来源于实际,研究要贴近需求。对于农业院校而言,“切问”尤其要聚焦中国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需求和现实瓶颈问题,如粮食安全、种业振兴、乡村振兴、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 切磋与交流: 包含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学者之间相互切磋、讨论交流的含义。通过思想的碰撞,激发灵感,深化认识,营造开放、协作的学术氛围。

“切问”与“敏学”相辅相成,“敏学”为“切问”积累知识和能力,“切问”则为“敏学”指明方向和深度,共同构成了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

躬勤耕稼:实践之根与情怀之基

“躬勤耕稼”是校训中最具农业院校特色的部分,它直接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价值导向。

“躬”即亲身、亲自,强调的是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它要求师生不能仅仅满足于书本理论和实验室研究,必须走出象牙塔,深入田间地头、养殖场、农业企业一线,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丰富知识、提升技能。这个“躬”字,体现的是一种脚踏实地的作风和反对空谈的务实精神。

“勤”即勤劳、勤勉,指的是艰苦奋斗、不畏艰辛的品格。农业科研和生产往往周期长、环境艰苦,“勤”是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它要求天农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以勤补拙,以勤兴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耕稼”本义为耕耘种植,在这里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泛指一切农业领域的生产、科研、推广和服务活动。它明确了“躬”和“勤”的实践场域和服务对象,即广大的农村、农业和农民。将“耕稼”写入校训,旗帜鲜明地宣告了天津农学院立足农业、服务农民的初心和使命。

“躬勤耕稼”是对实践环节的极端重视,是对劳动精神的崇高礼赞,更是对深沉“三农”情怀的直接抒发。它告诫学子,真正的学问最终要落到大地上,要能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实质性贡献。

二者的辩证统一:完整的人格与成才之路

“敏学切问”与“躬勤耕稼”并非割裂的两部分,而是内在统
一、互为支撑的。“敏学切问”是“躬勤耕稼”的智慧源泉和理论指导,没有扎实的学识和创新的思维,实践就可能陷入盲目和经验主义;“躬勤耕稼”是“敏学切问”的价值归宿和检验标准,再高深的理论如果脱离了实践,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其价值也将大打折扣。

这一校训共同塑造了天津农学院所期望培养的人才形象:他们是既拥有现代科技知识、具备创新精神,又深谙国情农情、富有奉献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他们能“顶天”——追踪学科前沿,进行理论创新;也能“立地”——深入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这种人才观,深刻反映了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应用型高校在新时代的育人导向。

天津农学院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演进历程

校训的形成绝非空中楼阁,它与天津农学院的创建背景、发展历程以及所处的地域文化息息相关,是一个动态演进、逐步凝练并深化的过程。

时代背景:应运而生的农业教育需求

天津农学院的创建与发展,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紧密相连。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百业待兴,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现代化发展急需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天津市作为中国重要的直辖市和北方经济中心,其城郊型农业、沿海农业的特色鲜明,对农业科技和教育提出了迫切需求。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召唤下,天津农学院肩负着为地方培养高级农业专门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使命而成立。学校的初创者们深刻认识到,农业教育必须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培养的人才必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这种朴素的、注重实践的教育思想,为日后校训的凝练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初步凝练:办学实践中的精神积淀

在建校早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风和校风。教师们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经常带领学生到农村实习、开展科研攻关;学生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劳动锻炼,培养对农业的感情。这一时期,虽然可能还没有一个正式、统一的文字表述作为校训,但“勤奋学习、深入实践、服务农业”的精神内核已经在校园文化中悄然滋生并不断强化。学校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上紧密结合天津地区的农业资源特点和产业发展需要,如在水产养殖、园艺、动物科学等领域形成了特色,这些实践进一步巩固了注重应用、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这种源于实践的精神积淀,是校训文本最终诞生的肥沃土壤。

文化溯源:对传统智慧的汲取与升华

在总结自身办学特色和思考育人目标的过程中,学校的领导者和师生们自然而然地将目光投向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宝库。儒家思想中关于治学和修身的经典论述,因其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成为了重要的借鉴资源。

  • 对《论语》的借鉴: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等思想,直接启发了“敏学切问”的表述。这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也彰显了学校希望培养学生严谨学风和批判性思维的意图。
  • 对“耕读文化”的弘扬: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强调读书与劳动相结合。校训中的“躬勤耕稼”可以说是对这一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它将传统的“耕”赋予了现代农业科技的内涵,将“读”提升为系统的现代科学教育,使古老的“耕读”精神焕发出新的生机。

这种文化溯源,使得校训不仅有了坚实的实践基础,更具备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增强了其感召力和认同感。

正式确立与深入人心:成为共同的价值准则

经过长期的酝酿和讨论,“敏学切问,躬勤耕稼”最终被正式确立为天津农学院的校训。这一确立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全校范围内对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进行再认识、再升华的过程。校训确定后,学校通过多种途径使其深入人心:

  • 环境熏陶: 将校训镌刻于校园内的醒目位置,如校训石、主建筑墙面等,使其成为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
  • 仪式教育: 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等重要仪式上,反复宣讲校训的内涵和意义,使其成为凝聚人心、激励奋进的精神号角。
  • 融入教学: 在专业课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文化素质教育中,渗透校训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以此为标准要求自己。
  • 榜样引领: 宣传表彰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中践行校训精神的优秀师生和校友事迹,树立鲜活的学习榜样。

通过这些不懈的努力,校训从冰冷的文字,逐渐内化为全体天农人共同认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成为学校文化认同的核心标志。

校训精神在天津农学院发展中的具体体现与当代价值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其与实践的结合。回顾天津农学院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校训精神在各个方面得到了生动而具体的体现,并在新时代展现出巨大的价值。

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校训精神直接指导着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始终坚持“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育人理念。

  •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构建了完善的实验、实习、实训体系,建设了多个校内实践基地和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动手机会。这正是“躬勤耕稼”精神的具体落实。
  •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 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项目,支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早期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培养“敏学切问”的科研素养。
  •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开展科技支农、文化宣传、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了解国情、增长才干、砥砺品格。

这种培养模式造就了大批优秀毕业生,他们以“能吃苦、上手快、留得住、干得好”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成为天津乃至全国农业战线的骨干力量。

在科学研究中的导向

学校的科研工作紧密围绕国家和天津市的农业重大需求展开,体现了“切问”中“切近实际”的要求。

  • 聚焦区域特色产业: 针对天津的小站稻、蔬菜、水产、畜禽等优势特色产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集成示范,将论文写在津沽大地上。
  • 注重成果转化应用: 强调科研成果要能够落地生根,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许多教师长期奔波于实验室和田间地头,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直接送到农民手中,这正是“躬勤”精神的体现。
  • 面向未来农业挑战: 在智慧农业、生物育种、农业资源与环境等前沿领域积极布局,展现出“敏学”的敏锐性,瞄准未来农业发展制高点。

在社会服务中的践行

服务社会是农业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校训精神的自然延伸。天津农学院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战略。

  • 科技帮扶与对口支援: 组织专家团队深入贫困地区和经济薄弱村,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 建设农业科技平台: 建立现代农业试验示范站、科技小院等,使其成为新技术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的枢纽。
  • 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发挥智库作用,为地方政府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农业政策提供咨询建议。

这些服务活动,生动诠释了“躬勤耕稼”中所蕴含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担当。

在文化育人中的浸润

校训本身就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校通过建设校史馆、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创作文艺作品等方式,不断讲述校训故事,传播校训精神。它激励着学生树立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志向,培养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作风,塑造甘于奉献、服务人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文化浸润,对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实现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时代的价值彰显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天津农学院的校训精神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 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 校训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是开展课程思政和“三全育人”的宝贵资源。
  • 是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精神动力: 面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校训精神激励学校坚守特色、锐意创新,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 是激励学子投身强国伟业的时代号角: 它号召广大青年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到农业农村的广阔天地中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天津农学院的校训“敏学切问,躬勤耕稼”,源于历史,基于实践,成于文化,用于当下,指向未来。它不仅是八个汉字的组合,更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史诗、价值坐标和行动指南。它记录了天津农学院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凝聚了历代天农人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也昭示着学校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中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这面精神旗帜,将继续引领着天津农学院在建设高水平农业大学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0568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557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