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广西师范大学的校名来历有什么渊源(校名渊源)

关于广西师范大学校名渊源的综合性评述广西师范大学,作为中国华南地区,特别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师范教育的一面旗帜,其校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鲜明的时代印记。探究其校名来历,绝非仅仅追溯一个称谓的变更,而是深入理解一所大学在近一个世纪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中,如何与国家命运、地方发展、教育使命紧密相连的缩影。“广西师范大学”这一名称,看似平实,却深刻蕴含了其地理归属、办学核心与学术追求。其渊源可追溯至1932年创建的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这是广西近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端,奠定了“师范”的基石。此后,学校历经广西大学师范专修科、广西师范学院等多个重要发展阶段,每一次名称的变更都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国家对高等教育布局的调整以及对师范人才培养的期望。直至1983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广西师范大学,这不仅是学校办学层次和综合实力的跃升,更标志着其从单一的师资培训向综合性师范大学的战略转型。
因此,“广西师范大学”校名的确立,是学校深厚师范传统与追求学术卓越相结合的必然结果,是其身份认同与未来愿景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对过去扎根八桂、育才兴教历史的总结,也是面向未来、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新起点。
下面呢将详细梳理这一名称背后的历史脉络与深刻内涵。


一、 肇始与奠基: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的创立与“师范”精神的源起

广西师范大学的校史源头,公认始于1932年10月12日在桂林雁山成立的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这一创举并非孤立事件,而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救亡图存、教育救国思潮在广西的具体实践。当时,主政广西的新桂系领导人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等人推行“建设广西,复兴中国”的政策,深感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为当务之急。而基础教育师资的极度匮乏,成为制约广西社会进步的瓶颈。在此背景下,创办一所专门培养中学师资的高等学府便提上了日程。

首任校长杨东莼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学者,他的办学思想深刻影响了学校的初创始基。他明确提出,学校要培养的不仅是具备专业知识的教育工作者,更是具有进步思想、能推动社会改革的中坚力量。
因此,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从诞生之初,就将“师范”二字赋予了超越单纯职业技能培训的深刻内涵。它意味着:

  • 使命担当:以教育为己任,肩负起开启民智、培养下一代、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崇高使命。
  • 进步精神:秉承开放、民主、科学的办学理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追求真理。
  • 实践导向: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乡村教育实践,为改变广西落后的教育面貌而奋斗。

这一时期,“广西”明确了其地域属性与服务面向,“省立”体现了其公立性质与政府支持,“师范专科”则清晰界定了其办学层次和核心任务——培养专科层次的师范人才。尽管名称中尚未出现“大学”二字,但其所确立的“师范”基因与精神传统,如同一条红线,贯穿了学校后续整个发展历程,为“广西师范大学”校名的最终确立提供了最根本的精神内核和历史合法性。


二、 融合与演进:并入广西大学体系与“师范”身份的延续

1936年,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并入国立广西大学,成为广西大学的文法学院(后曾改为法商学院)。这一变动是当时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的结果,旨在集中力量办好一所综合性大学。尽管作为独立实体的师范专科学校暂时消失了,但师范教育的火种并未熄灭,而是在广西大学这个更广阔的平台上以新的形式得以存续和发展。师范教育的相关专业和师资融入了文法学院等机构,继续为广西培养文史哲法等方面的教师和人才。

1941年10月,由于基础教育师资需求持续扩大,广西省政府决定在桂林恢复重建独立的师范院校,成立了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院,并于1942年4月获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改名为国立桂林师范学院。这次复办并升格为“国立”师范学院,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 “国立”称号的意义:跻身国立院校行列,意味着学校被纳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办学资源和声誉得到极大提升,也意味着其肩负的使命从服务广西一省扩展至为国家培养师资。
  • “师范学院”的定位:名称从“师范专科”变为“师范学院”,标志着办学层次的显著提高,旨在培养本科层次的中学师资,学术要求和课程体系更为完善和系统。

抗战时期,桂林成为著名的文化城,国立桂林师范学院汇聚了一批学术大师,如曾作忠、林砺儒、陈翰笙、谭丕模等,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空前提高。这一时期,学校的“师范”身份在更高的平台上得到了强化和升华。1947年2月,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奉命迁址南宁,并改名为国立南宁师范学院,继续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无论是“桂林”还是“南宁”的地域前缀如何变化,“师范学院”这一核心标识始终未变,彰显了其坚守师范教育阵地的决心。

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体系进行了大规模调整。1950年,国立南宁师范学院再次并入广西大学,设立师范学院。这次回归,使师范教育在综合性大学的环境中获得了多学科的支持,有利于培养知识面更广的师资。
随着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广西大学被撤销,其下属的师范学院、文教学院等部分系科独立组建为广西师范学院,并于1953年10月迁回桂林王城办学。这一调整确立了学校作为广西独立设置的高等师范院校的核心地位,“广西师范学院”这一校名沿用了长达三十年之久。


三、 定型与升华:更名广西师范大学与综合化发展的新纪元

“广西师范学院”校名使用的三十年(1953-1983),是学校夯实基础、扩大规模、深刻影响广西教育事业的关键时期。它成为广西中学教师培养的绝对主力,被誉为“广西教师教育的摇篮”。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社会和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单一的、以培养中学教师为目标的“学院”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多层次、多类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难以满足学校自身追求学术卓越、提升综合实力的内在冲动。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学校在继续保持师范教育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师范专业,科研实力显著增强,研究生教育开始起步。学校的学科结构、师资队伍、办学规模均已远超传统“师范学院”的范畴。在此背景下,申请更名为“大学”成为水到渠成之事。“大学”与“学院”虽同属高等学校,但在社会认知、学术地位、发展空间上存在差异。“大学”通常意味着更全面的学科覆盖、更强的科研能力、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更广泛的社会服务功能。

1983年5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广西师范学院正式更名为广西师范大学。这次更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 办学层次的飞跃:标志着学校从一所主要从事本科教学的师范学院,向教学与研究并重的综合性师范大学转型,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 学科发展的需要:为学校拓展非师范专业、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加强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名正言顺的平台和更广阔的空间。
  • 社会声誉的提升:“大学”的称号有助于提升学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吸引更优质的生源和师资,增强竞争力。
  • 师范内涵的深化:更名并非放弃或削弱师范特色,相反,是在更高层次上加强和升华师范教育。综合性大学的学科背景能为师范生提供更宽广的知识视野和更扎实的学术基础,使“师范”底蕴更为厚实。

从此,“广西师范大学”这一名称正式定型,并沿用至今。它精准地概括了学校的三个核心特征:地理上立足广西,服务区域发展;性质上属于综合性大学,追求学术卓越;传统上突出师范,坚守育人初心。三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


四、 传承与弘扬:王城校区与校名背后的文化象征

谈及广西师范大学校名的渊源,不能不提其独特的校园文化地标——王城校区。王城校区坐落于桂林市中心的明代靖江王府遗址,这里是广西历史上政治、文化教育的中心,文脉绵长。校园内有千年古穴太平岩、宋代古南门、清代贡院遗址“三元及第”、“状元及第”等石刻,历史文化底蕴极其深厚。

学校自1953年迁入王城办学,使得现代大学精神与古代科举文化、王府气象实现了奇妙的融合。这为“广西师范大学”的校名注入了一层独特的文化色彩:

  • 历史文脉的承接:在王城办学,象征着学校承接了广西千年的科举文脉与尊师重教的传统,将现代师范教育植根于深厚的历史土壤之中。
  • 育人圣地的隐喻:古代的贡院是选拔人才之地,今天的大学是培养人才之所。在王城校区, “师范”的使命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乐事,有了空间上的呼应和象征意义上的升华。
  • 独特身份的标识:“一所坐落在5A级景区里的大学”,王城校区成为广西师范大学最引人注目的文化名片,使其校名在众多高校中显得别具一格,充满了人文气息和历史厚重感。

因此,“广西师范大学”校名不仅是一个行政称谓,也因其与靖江王城这一特殊空间的结合,而被赋予了文化传承与象征的意义,进一步丰富了其内涵。


五、 结语:校名渊源所昭示的精神与未来

回顾广西师范大学校名的演变历程,从“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到“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再到“广西师范学院”,最终定格于“广西师范大学”,每一次名称变更都是一次办学历程的深刻总结和一次发展阶段的郑重宣告。这条名称演变链,清晰地勾勒出学校从无到有、由专而综、不断壮大的历史轨迹。

“广西”界定了其生存与发展的土壤,体现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责任;“师范”凝练了其最核心的办学特色与传承不息的使命担当,是立校之本、强校之基;“大学”则展现了其海纳百川的学术胸襟与追求卓越的宏大愿景,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

校名的渊源告诉我们,广西师范大学的identity(身份认同)深深植根于为国家、为广西培养优秀师资的初心使命,成长于与中国高等教育同频共振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并将在新时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征程中,继续书写“师范”二字新的辉煌篇章。其校名背后的故事,是一代代师大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发展的一个精彩缩影。理解这份渊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这所大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0984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638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