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郑州校训及历史)

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植根中原、面向全国的职业技术院校,其校训“厚德强技,知行合一”不仅是学校办学宗旨的高度凝练,也是其育人理念的核心体现。这则校训深刻融合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职业教育精神,既强调道德修养的根基性作用,又突出技术技能的实践价值,同时倡导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从历史维度看,校训的形成与学校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反映了在不同时期社会对技术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学校自身的定位调整。它既汲取了古代儒家文化中“厚德载物”“知行合一”的思想精华,又契合了当代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改革方向,成为指引师生成长、塑造校园文化的重要精神旗帜。校训的历史虽未必悠久,但其内涵却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持续为学校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校训的正式表述与核心内涵

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厚德强技,知行合一”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完整表达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价值追求。这八个字可分为三个层次理解:

  • 厚德:源自《周易》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强调道德修养的根基性。在职业教育语境下,“厚德”不仅指个人品德的锤炼,更包括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学校旨在培养既具备专业技能,又拥有良好职业操守和社会公德的技术人才。
  • 强技:突出职业教育的核心——技术技能。它要求师生专注于专业技能的提升与创新,掌握扎实的实践本领,以适应现代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强技”体现了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强调技术的实用性与先进性。
  • 知行合一:这一概念可追溯至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心学主张,强调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在校训中,它警示师生避免理论与实际脱节,要求将所学知识、技术原理迅速转化为实践行动,并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形成良性循环。

整体而言,校训将“做人”与“做事”、“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哲学。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形成背景

校训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与学校的发展阶段、教育政策的演变以及区域经济需求密切相关。学校前身可追溯至改革开放初期成立的各类职业技术培训班或中等专业学校,彼时办学重点在于快速培养一线技术工人,对校训的文化提炼尚未成熟。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层次提升促使学校重新审视自身的文化定位与精神传承。

在这一过程中,学校领导层与教职工结合办学传统、教育目标及时代要求,逐步凝练出“厚德强技,知行合一”的校训。这一表述既吸收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如儒家重视德行、明清实学强调实践),又呼应了现代职业教育倡导的“工匠精神”和“产教融合”理念。
于此同时呢,校训也契合了河南省作为制造业大省对技术人才“德技兼备”的迫切需求,显示出强烈的地域适应性。

校训在正式确定前后,曾经过校内广泛讨论与专家论证,最终成为全校共识。它不仅被写入学校章程、宣传材料,也逐步渗透到教学管理、学生活动的各个环节,从一句口号内化为师生的行为准则。

校训与办学理念的融合

校训是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与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总体发展战略高度一致。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而校训恰好从精神层面支撑了这一方向。

“厚德”对应育人初心。学校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课程思政、企业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品质。
例如,在实训课程中融入安全规范、团队协作要求,使学生提前适应职业环境中的道德约束。

“强技”体现专业特色。学校聚焦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现代服务等领域,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推行“1+X”证书制度,鼓励学生掌握多项实用技能。教师团队中“双师型”比例高,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发展同步。

“知行合一”指导教学模式。学校倡导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等模式,推动课堂与车间、实验室与工作室的衔接。学生通过参加技能竞赛、企业实习等实践活动,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者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实践为要”的育人体系,使校训不再只是文字符号,而是驱动学校发展的核心引擎。

校训在校园文化中的体现

校训的精神已深度融合到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师生日常行为与集体认同的一部分。

  • 视觉环境呈现:校训被醒目地镌刻在校门、文化石、教学楼大厅等标志性场所,并通过宣传栏、校园网、官方社交媒体等渠道反复呈现,强化师生记忆。
  • 典礼仪式强化: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技能文化节等重大活动中,校训是必提内容。新生入学时往往通过诵读校训、讲解校史等方式接受启蒙教育,毕业生则带着校训的嘱托步入社会。
  • 榜样人物示范:学校评选“师德标兵”“技能大师”“优秀学生”时,将校训作为重要标准。那些技术精湛、品德高尚的师生案例被广泛宣传,为校训注入鲜活的人格化载体。
  • 学生活动渗透: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创新竞赛等均围绕校训展开。
    例如,电子协会开展家电维修服务,践行“强技”与“知行合一”;青年志愿者团队深入社区,体现“厚德”担当。

通过这些多元化的文化载体,校训得以持续传播并深入人心,形成了具有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训对师生发展的实际影响

校训对教师教学与学生成长产生了切实而深远的影响。对教师而言,校训是职业行为的标尺。专业课教师注重将价值观教育融入技能传授,实训指导教师强调规范操作与创新意识并重。一批教师主动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将真实项目带入课堂,以身作则实践“知行合一”。

对学生而言,校训是成长成才的指南。在它的指引下,学生不仅关注技能等级证书的考取,也重视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许多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现代学徒制”项目,在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的双重指导下快速成长。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他们因“上手快、留得住、素质好”受到用人单位欢迎,这正体现了校训的实际成效。

此外,校训还促进了校友文化的形成。校友们虽分布各地,但普遍认同校训传递的价值理念,并通过返校交流、捐赠设备、提供实习岗位等方式反哺母校,形成了良好的育人循环。

校训的时代发展与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进步与产业转型升级,校训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与发展。面对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兴起,“强技”的重点从传统操作技能转向数字技能与跨界能力;“厚德”则需应对科技伦理、数据安全等新挑战;“知行合一”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有了新的实现形式。

学校近年来通过建设智慧校园、开设新兴专业、深化国际合作等方式,推动校训与时代同频共振。
例如,在实训中心引入工业级设备,模拟真实生产环境;开设创新创业课程,鼓励学生将创意转化为产品;加强国际交流,拓展师生全球视野。

展望未来,校训仍将是学校发展的精神灯塔。它将继续引导学校坚守职业教育初心,同时灵活适应技术变革与社会需求,培养更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其开放性与实践性,它必将随着学校的发展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1106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516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