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校史简介,什么历史与社会背景下建校的(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校史背景)

综合评述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作为桂西南地区高等教育的璀璨明珠,其诞生与发展深深植根于中国近现代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与特定的区域社会需求之中。学院的前身可追溯至1939年创建的广西省立龙州师范学校,这一时期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族危亡之际,国民政府为保存教育火种、培养战时急需的基层师资与建设人才,在边疆地区兴办学校。龙州地处祖国南疆,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在此建校,不仅肩负起启迪民智、推行国民教育的使命,更蕴含着巩固边疆、促进民族团结的深远意义。学校的建立,是当时“教育救国”思潮在广西边疆地区的具体实践,反映了在国家危难时期,教育被视为唤醒民众、培养国力、服务抗战的重要途径。此后,学校虽几经迁址、更名,历经广西省龙州师范学校、南宁专区龙州师范学校、南宁地区第二师范学校等不同发展阶段,但其为民族地区培养师资的初心始终未改。每一次变迁都深刻烙印着时代发展的轨迹,从抗战时期的艰难创业,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构建,再到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新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学校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频共振。进入21世纪,为适应广西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特别是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学校迎来了历史性飞跃,于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这一升格不仅是学校办学层次的根本性提升,更是国家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强边疆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
因此,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校史,是一部从战火中诞生、在建设中成长、于改革中跨越的奋斗史诗,它生动诠释了一所边疆高校如何顺应历史潮流,回应社会呼唤,为促进桂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传承地方文化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校史沿革与社会背景探析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这所屹立于祖国南疆桂西南地区的本科院校,其发展历程犹如一幅绵延八十余载的壮丽画卷,深刻反映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沧桑巨变。从1939年抗战烽火中诞生的广西省立龙州师范学校,到2009年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校每一次名称的更迭、每一次办学层次的提升,都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与国家的命运、区域的战略以及时代的需求紧密相连。探寻其校史,不仅是对一所高校成长轨迹的梳理,更是对特定历史时期与社会背景下,教育如何服务于国家建设、民族发展与区域进步这一宏大命题的深刻解读。


一、 肇始之源:抗战烽火中的教育火种(1939-1949)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大片国土相继沦陷,中国的文教事业遭受空前劫难。为保存中华民族的教育精华,培养战时及战后建设所需的人才,国民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教育内迁政策,同时在战略后方和边疆地区积极兴办新式学校。正是在这一宏大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下,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源头——广西省立龙州师范学校应运而生。

龙州,作为中国南疆的重要边陲城镇,不仅是军事要塞,更是汉、壮、瑶等多民族交汇融合之地。选择在此地创办师范学校,具有多重深意:

  • 服务抗战,培养师资: 战时教育的一大重心是推行国民教育,普及文化知识,以唤醒民众、支持抗战。而师资的匮乏成为制约教育推广的瓶颈。创办师范学校,旨在快速培养一批能够投身基层教育事业的教师,为抗战建国奠定文化基础。
  • 启迪民智,稳固边疆: 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关乎国家整体安全。通过兴办教育,传播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边疆各族民众的文化素质,有助于增强国家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防。
  • 顺应区域发展需求: 即便在战乱时期,广西地方政府也认识到发展本地教育对于长远建设的重要性。在龙州设立省立师范,是完善广西地方教育体系,特别是加强边疆地区教育力量的重要举措。

建校之初,条件极为艰苦,师生们在战火的威胁下坚持教学,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在民族危难时的坚守与担当。这一时期,学校虽规模有限,但初步确立了为地方培养师资的办学方向,为日后发展播下了珍贵的种子。抗战胜利后,学校继续办学,但在解放战争时期,社会环境依然动荡,办学事业在艰难中维系。


二、 曲折前行:新中国建设与师范教育的调整(1949-1978)

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纪元。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将其视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提高全民素质的关键。在这一新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下,学校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教育事业面临改造和重建的任务。政府对旧有教育体系进行了全面接管和改造,使之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学校在此期间先后更名为广西省龙州师范学校、南宁专区龙州师范学校等,隶属关系随行政区划的调整而变动。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 纳入国家计划轨道: 学校的办学被纳入国家统一的教育发展规划之中,招生、分配、课程设置等都体现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特点,旨在为新中国,特别是为广西的民族地区和基层单位培养急需的师资力量。
  • 突出政治导向: 教育内容强调与政治思想教育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 适应基层教育需求: 办学目标更加明确地指向服务于小学教育,强调师范生的实践技能和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的志向。

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学校在探索中有所发展,但随后到来的“文化大革命”给全国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冲击,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受到破坏,发展陷入停滞甚至倒退。尽管如此,许多教职工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以各种方式坚持教育工作,体现了对教育事业的忠诚。这一时期,学校的历程充满了曲折与艰辛,但也磨练了师生们的意志,为后来的恢复与发展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三、 恢复振兴:改革开放与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发展(1978-2009)

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教育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春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共识,教育被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一根本性的历史与社会背景转变,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改革开放初期,拨乱反正,学校迅速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并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和不断壮大的阶段。这一时期,学校名称先后经历了南宁地区第二师范学校、南宁师范专科学校(1982年成立,与师范学校并存或衔接)等变化,办学层次开始向高等教育迈进。其主要特征体现在:

  • 办学层次的提升: 从中等师范教育向高等师范专科教育过渡,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适应了国家对更高学历层次师资的需求,也反映了基础教育对教师素质要求的提高。
  • 专业设置的拓展: 在坚持以师范教育为主的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逐步增设了一些非师范类专业,开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办学功能趋于多元化。
  • 教学改革的深化: 学校积极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规范教学管理,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长足进步,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服务面向的明确: 学校始终牢牢扎根桂西南,明确将服务边疆民族地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使命。

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快速迈进,以及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对边疆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广西作为西部省份和少数民族自治区,急需加强本地高校建设,以培养更多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人才。在这一时代召唤下,学校升格本科的条件日益成熟。


四、 跨越发展:升格本科与特色办学的新纪元(2009年至今)

2009年3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南宁师范专科学校正式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这一历史性跨越,是学校八十多年办学积淀的必然结果,更是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与区域发展战略共同作用的产物。此时的历史与社会背景呈现出新的特点:

  •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内涵式发展: 国家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鼓励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学校升格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
  • 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家战略支持: 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为学校升格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广西及桂西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迫切需要本地本科院校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 明确办学定位: 学校确立了“立足桂西南、服务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的办学定位,坚持以教师教育为基础,积极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在巩固传统师范教育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工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等应用学科,构建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
  • 强化内涵建设: 加大师资引进与培养力度,加强教学科研平台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工作开始注重服务地方,在校企合作、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进展。
  • 凸显民族特色: 作为民族院校,学校注重挖掘和传承壮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开设相关课程和研究方向,在促进民族团结、保护地方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
  • 改善办学条件: 崇左新校区的建设与投入使用,使学校的硬件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师生提供了更加优良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如今,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在区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本科院校。它继续秉承“扎根基层、服务边疆”的优良传统,为广西,特别是桂西南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力量。其未来的发展,必将与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同向同行,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1430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3596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