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校史简介,什么历史与社会背景下建校的(山东工艺美院建校背景)

综合评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创立与发展,深深植根于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特定的历史与社会变革洪流之中。其诞生并非偶然,而是中国工艺美术教育从传统“师徒相授”模式向现代高等专业教育体系转型的关键节点,反映了国家在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中对于民族文化传承、艺术创新以及专业设计人才日益迫切的需求。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逐步恢复,社会深刻认识到工艺美术不仅是出口创汇的重要产业,更是承载民族精神与审美的重要文化载体。当时专业设计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了相关行业的提升与发展。在此背景下,山东省作为工艺美术大省,拥有悠久深厚的民间工艺传统,建立一所专门的高等工艺美术学府便成为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学院的建立,旨在系统化、科学化地培养既精通传统技艺又掌握现代设计理念的高级专门人才,以教育之力推动工艺美术事业的传承、创新与产业化升级。从最初的艰难初创到如今的蓬勃发展,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校史,实质上是一部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在特定地域和时代背景下探索、成长与壮大的缩影,彰显了教育回应社会需求、推动文化繁荣的积极力量。


一、时代召唤: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创立的历史与社会背景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经历了多年的社会动荡后,国家开始将部分注意力转向经济建设和文化事业的恢复与发展。工艺美术行业,作为中国传统的优势产业和重要的外汇来源,其振兴与发展被提上了日程。当时的人才培养体系却难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作坊式师徒传承虽然能保证技艺的精湛,但在生产规模、设计创新、理论研究和适应现代审美与市场需求方面存在局限。全国范围内,高等工艺美术教育机构寥寥无几,专业设计人才,尤其是兼具传统文化修养与现代设计思维的高层次人才极为稀缺。

山东省,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而闻名遐迩。从古朴厚重的黑陶,到绚丽多彩的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从巧夺天工的淄博陶瓷、琉璃,到精美细腻的鲁绣、抽纱;从威海锡镶到菏泽面塑,齐鲁大地上遍布着工艺美术的瑰宝。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产业基础,为工艺美术高等教育的诞生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于此同时呢,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山东的工业、轻工业发展也对产品造型、包装装潢、室内设计等方面的专业设计人才提出了现实需求。

正是在这种内部需求驱动与外部环境变化的共同作用下,创办一所高等工艺美术院校的构想逐渐清晰。其核心使命被确立为: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传统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现代设计的优秀成果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工艺美术设计、研究和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办学定位,清晰地指明了学院未来发展的方向——既要扎根传统,又要面向现代;既要注重艺术性,又要强调实用性。1973年,在山东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筹建工作正式启动,标志着山东乃至中国工艺美术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二、筚路蓝缕:学院的初创与早期探索(1970年代)

学院的创建之路充满了挑战。1973年,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前身——“山东省工艺美术学校”正式成立。建校之初,学校暂借位于济南市千佛山西麓的原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校舍办学,条件十分简陋。师资力量主要来自几个方面:一部分是来自美术院校的毕业生,他们带来了系统的艺术理论基础;一部分是来自工艺美术行业的技艺大师和资深设计师,他们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有一部分是从其他相关单位调入的教学管理干部。这种多元化的师资构成,初步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特色。

建校初期,专业设置紧密围绕社会急需和山东工艺美术的特色,主要开设了工艺绘画、染织美术、陶瓷美术、装潢设计等专业。教学上,一方面强调扎实的造型基本功训练,如素描、色彩、图案等;另一方面,高度重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校积极与省内外的工艺美术厂社、外贸单位建立联系,将课堂教学与实习、设计任务紧密挂钩,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设计项目中成长。这种“教学-实践-生产”一体化的模式,虽然源于当时的条件限制,却在客观上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学院办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物质条件艰苦,但初创时期的师生们展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奋斗精神。他们因陋就简,自己动手改善教学环境;深入民间,向老艺人请教学习传统技艺;积极探索,编写适合工艺美术教学的教材讲义。这一阶段的艰难探索,不仅为学院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锤炼了一种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学风,塑造了学院最初的精神品格。


三、稳步发展:改革开放中的成长与蜕变(1980年代-1990年代)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股春风也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随着国门打开,西方现代设计思潮涌入中国,对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理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和深刻影响。学院敏锐地把握住时代脉搏,开始对教学体系进行反思和改革。

在专业建设上,学院在巩固原有特色专业的同时,积极拓展新的专业领域。顺应社会对现代设计的需求,陆续增设了工业造型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家具设计等新兴专业,使学院的学科结构从较为单一的工艺美术,向涵盖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在内的更广阔的设计艺术领域拓展。这一转变,是学院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关键一步。

在人才培养层次上实现了跃升。198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授予学士学位的院校之一,标志着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得到了国家的正式认可。1990年代,学院又积极筹备并成功开展了研究生教育,培养更高层次的专门人才,进一步提升了学院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在教学改革方面,学院在坚持重视实践教学传统的同时,大力加强理论教学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增加了中外工艺美术史、设计概论、美学、市场营销等理论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理论思维能力,使其成为“学者型艺术家”或“专家型设计师”。
于此同时呢,对外交流活动日益活跃,学院开始聘请国外专家来校讲学,选派教师出国进修,并举办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和作品展览,开阔了师生的国际视野。

这一时期,学院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的新校区规划建设提上日程,办学空间得到极大拓展,教学、科研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通过几十年的积累,学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即以“天工开物,匠心独运”为校训,强调工艺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世纪跨越:迈向综合性设计艺术大学(21世纪以来)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速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2001年,学院在济南市长清大学城开工建设新校区,并于数年后实现整体搬迁。现代化的校园、先进的教学设施、优美的人文环境,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保障。

在学科建设上,学院确立了“以设计学为主导、美术学为基础、相关学科为支撑”的学科发展定位。设计学学科获得了长足进步,成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学院成功申报并设立了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办学层次进一步完善。本科专业数量大幅增加,覆盖了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建筑学、风景园林、艺术史论等几乎所有的设计艺术门类,发展成为一所学科专业体系完整的综合性设计艺术院校。

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创作与社会服务。依托“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统手工艺研究基地”等国家级平台,学院在非遗保护与研究设计创新与产业发展城市公共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师生作品在国内外重要展览和赛事中屡获大奖,承担了大量服务于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设计项目,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山东馆、第十一届全运会等视觉形象设计工作,彰显了学院的学术实力和社会贡献度。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学院通过引进和培养,汇聚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造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国际合作与交流向纵深发展,与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生交换、教师互访和合作办学项目。

在办学特色方面,学院始终坚持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活化作为立校之本。通过建立民艺博物馆、开设传统工艺课程、组织非遗传承人进课堂、开展民间工艺田野调查等方式,将深厚的齐鲁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融入教学和科研全过程,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文化标识。


五、薪火相传:办学特色与文化精神

回顾近五十年的发展历程,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逐渐凝练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文化精神,这些是其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 植根传统,服务现代的办学导向:学院始终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齐鲁工艺美术文化作为核心使命。在教学和研究中,注重对传统工艺的挖掘、整理、研究和创新性转化,使古老技艺焕发新的生机。
    于此同时呢,紧密对接现代产业和生活方式的需求,致力于用设计解决现实问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 艺工融合,实践驱动的教学模式:“动手能力强”是山工艺毕业生的普遍标签。学院继承和发扬了建校初期形成的重视实践的传统,构建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工作室制、项目制教学、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设计与制作的贯通,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突出的实践能力。
  • 开放包容,协同创新的发展路径:学院秉持开放办学的理念,积极拓展国际视野,吸收世界先进设计教育经验。
    于此同时呢,注重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与政府、企业、行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搭建了多个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良性互动。
  •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匠心文化:“匠心独运”的校训精神深入人心,体现在教学、创作、管理的方方面面。学院倡导对技艺的刻苦钻研,对作品的精益求精,对创新的不懈追求,营造了尊重手艺、崇尚创造、严谨治学的校园文化氛围。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校史,是一代代山工艺人秉承初心、砥砺前行的奋斗史。从最初响应时代呼唤而创立,到在改革开放中成长壮大,再到新世纪迈向高水平大学,它的每一步发展都与中国社会变迁和设计教育变革息息相关。面向未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将继续坚守育人初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致力于培养更多优秀的设计艺术人才,为促进文化繁荣、服务社会民生、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其以设计力量传承文化、赋能产业、美化生活的使命,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1602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8893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