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吉林工商学院校训是什么,详细阐述(吉林工商校训详解)

关于吉林工商学院校训的综合评述吉林工商学院的校训“博学善思,厚德笃行”,是一个内涵丰富、结构严谨、意蕴深远的理念体系,它不仅是对学院办学历史与精神传统的凝练,更是对全体师生立身处世、治学求知的根本指引与时代要求。这八字校训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高等教育的使命有机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神标识。“博学”与“善思”侧重于治学层面,强调了知识的广博积累与独立思考能力的辩证统一,指引师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既要广泛涉猎,建立宽厚的知识基础,又要勇于质疑、善于分析,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飞跃。“厚德”与“笃行”则侧重于修身与实践层面,将高尚品德的塑造置于人才培养的首位,明确了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同时强调将所学所思付诸坚实的行动,知行合一,服务社会。校训的四个组成部分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育人逻辑链:以“博学”为基础,以“善思”为方法,以“厚德”为根本,最终落脚于“笃行”这一实践目标。它不仅是悬挂于校园的箴言,更是渗透在学院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校园文化等各个环节的价值导向,激励着一代代吉林工商学院人砥砺前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扎实学识、创新精神、高尚品格和实干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深入解读和践行这一校训,对于理解学院的办学理念、文化基因和发展方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吉林工商学院校训的深度阐释


一、 校训的溯源与确立:植根历史,面向未来

吉林工商学院作为一所吉林省属公办本科院校,其发展历程融合了多所院校的办学传统与特色。校训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学院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对自身文化积淀、教育理念和社会责任进行深刻反思与凝练的成果。它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如《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及儒家思想中对“德”的推崇,同时又紧密结合了当代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校训的表述简洁而有力,“博学善思,厚德笃行”八个字,既是对历史文脉的继承,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宣言。它标志着学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内涵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清晰定位。这一校训的诞生,反映了学院领导集体和师生员工的价值共识,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步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 “博学”的内涵解析:基石之广与视野之阔

博学,是治学的基石,是成才的起点。在知识爆炸、学科交叉融合日益加剧的今天,“博学”被赋予了更为深刻和紧迫的时代意义。

  • 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并重: “博学”首先要求师生拥有广阔的知识视野。它鼓励学生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形成深厚的专业功底,还要积极涉猎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艺术审美等多个领域,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跨学科、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这种广博的学识是产生创新思维、应对复杂多变世界的基础。对于教师而言,“博学”意味着要不断追踪学术前沿,更新知识储备,具备宽广的学术胸怀,能够在教学中旁征博引,启迪学生思维。
  • 终身学习的理念: “博学”不仅仅是在校期间的任务,更是一种应贯穿始终的终身学习态度。它倡导的是一种对知识永不停歇的渴求和对未知领域持续探索的热情。学院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建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举办各类学术讲座、丰富图书馆藏等方式,为师生实现“博学”创造有利条件,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 国际视野的培育: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博学”也包含着对世界不同文化、先进技术和国际规则的理解与掌握。学院鼓励师生具备国际视野,关注全球性问题,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使“博学”的疆域拓展至全球。


三、 “善思”的维度探求:批判之锋与创新之魂

如果说“博学”是知识的输入与积累,那么“善思”则是知识的内部加工与升华。它是连接“学”与“行”的关键桥梁,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

  • 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善思”的核心在于不盲从、不轻信,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它要求师生在面对海量信息时,能够进行分析、评估、质疑和反思,辨别真伪,洞察本质。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应致力于改变单向灌输的模式,大力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勇于挑战权威,在思辨中成长。
  • 逻辑思维与系统思维的训练: “善思”意味着思考要有条理,符合逻辑,同时能够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看待问题,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严谨的学术训练、课程论文、项目研究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系统分析能力,使其思考更为周密、深刻。
  • 创新意识的激发: “善思”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新。在博学的基础上,通过善于思考,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找到新方法、创造新成果。吉林工商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强调将“善思”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习实践、学科竞赛、创业活动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厚德”的价值根基:立身之本与和谐之基

“德者,本也。”厚德在校训中居于核心地位,凸显了学院“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它将人格的塑造、品德的修养视为教育的第一要义。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厚德”在当代首先体现为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认同和自觉践行。学院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
  •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与个人美德的统一: “厚德”包含丰富的层次。在社会层面,要遵守社会公德,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好公民;在职业领域,要恪守职业道德,尤其是对于财经、管理类学科为主的学生,诚信、廉洁、责任意识至关重要;在个人层面,要修养个人美德,培养善良、宽容、坚韧、自律等优良品质。
  • 人文情怀与生态道德的涵养: “厚德”还意味着要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理解多元文化。
    于此同时呢,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也包含对自然的敬畏与保护,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培养生态道德。这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五、 “笃行”的实践导向:知行合一与服务社会

笃行是校训的落脚点,强调坚定不移的实践行动。“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所有的学问、思考和品德,最终都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实现其价值。

  • 知行合一的哲学体现: “笃行”是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的现代延续。它反对空谈,崇尚实干,要求师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锤炼品格。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确保学以致用。
  • 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笃”字含有忠实、专心、坚定之意。“笃行”意味着行动要专心一意、坚持不懈,不畏艰难险阻。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笃行”所倡导的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决心。这对于学生未来走向社会、成就事业至关重要。
  • 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笃行”的最高层次是将个人所学所能奉献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吉林工商学院立足吉林,面向全国,其人才培养目标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校训引导师生关注现实问题,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志愿服务、技术推广等活动,在贡献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体现了大学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


六、 校训的内在逻辑与整体性:四位一体的有机体系

“博学善思,厚德笃行”并非四个词语的简单并列,而是一个逻辑严密、相互支撑、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博学”与“善思”构成治学的双翼。“博学”为“善思”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背景,没有广博的知识,思考容易流于空泛;而“善思”则为“博学”注入灵魂,使知识得以消化、整合和创新,避免成为知识的储存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智慧的提升。

“厚德”与“笃行”构成修身的双轮。“厚德”为“笃行”指明方向,确保行动符合道义,有益于社会;而“笃行”则是“厚德”的外化体现和检验标准,品德的高下终究要在实际行动中展现。德与行相互促进,共同致力于人格的完善。

更为重要的是,前半部分的“博学善思”(智育)与后半部分的“厚德笃行”(德育、实践)又构成了更深层次的统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卓越的才智需要高尚的品德来引领,否则可能危害社会;而高尚的品德也需要坚实的才学来支撑,否则难以真正服务社会。校训完美地诠释了“立德树人”中“德”与“才”的辩证关系,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因此,校训的整体逻辑可以理解为:以“博学”积累知识基础,以“善思”掌握科学方法,以“厚德”塑造价值灵魂,最终通过“笃行”实现知识、能力与品德的社会价值转化。这是一个从内化到外化、从认识到实践、从个人修养到社会贡献的完整过程。


七、 校训的文化载体与践行路径:融入血脉,见于行动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其被广泛认知、深刻理解和自觉践行。吉林工商学院通过多种载体和路径,使校训精神融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 环境载体: 将校训醒目地镌刻在校园的标志性建筑、文化石、宣传栏等场所,使其成为一道永恒的风景线,潜移默化地浸润师生心灵。
  • 制度载体: 将校训精神融入学校的章程、发展规划、规章制度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学生的综合评价、教师的考核评聘中,体现对“博学、善思、厚德、笃行”相关素质的要求。
  • 活动载体: 围绕校训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如读书节、学术报告会、辩论赛、道德模范评选、社会实践表彰、创新创业大赛等,让师生在参与中体验和感悟校训的真谛。
  • 榜样示范: 大力宣传和表彰在学术研究、道德品质、社会实践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师生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生动诠释校训内涵,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 课程与教学渗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结合专业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校训与专业学习、未来职业发展的关系,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八、 校训的时代意义与未来展望:历久弥新,引领发展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吉林工商学院的校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时代价值。

面对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浪潮,社会更需要具有广博知识、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博学善思”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面对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社会更需要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厚德笃行”的呼唤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对于吉林工商学院而言,校训是引领学院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的精神旗帜。它指引着学院在未来的办学道路上,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校训将激励全体师生员工凝心聚力,将学院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区域知名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吉林全面振兴乃至国家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校训,作为一所大学的灵魂,其意义不仅在于它说了什么,更在于它被怎样理解和践行。吉林工商学院的“博学善思,厚德笃行”这八字箴言,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焕发新的光彩,继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成为他们人生旅途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行动指南。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3533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296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