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吉首大学学校简介,校史概述(吉大校史简介)

吉首大学学校简介与校史概述综合评述吉首大学作为湖南省属综合性大学,坐落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武陵山片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等教育机构。学校自1958年建校以来,始终扎根民族地区,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吉首大学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政策紧密相连,从最初的师范专科院校逐步成长为涵盖多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在民族学、生态学、区域经济等领域形成突出优势。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办学定位使其成为连接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桥梁,为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吉首大学的办学历程体现了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的战略考量,展示了地方高校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吉首大学学校简介

吉首大学是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高校,坐落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并在张家界市设有校区。学校地处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腹地,是湖南省唯一一所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区腹地的综合性大学,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和办学使命。

学校占地面积近3000亩,校舍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融合了现代建筑与民族特色风格。图书馆藏书丰富,拥有纸质图书和电子资源总量可观,为教学科研提供了坚实基础。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先进,总值达到数亿元,建有多个省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科研平台。

学科专业体系完善,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学校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为引领,继续教育为补充的多层次办学格局。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3万人,其中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留学生教育不断发展。

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员工近1500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超过50%,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逐年提升。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培育和引进了包括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部级人才项目入选者在内的一批高水平师资。

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了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生在全国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毕业生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为武陵山片区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

科学研究特色鲜明,聚焦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区域经济规划与发展等领域形成显著优势。建有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承担了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高级别科研项目。

社会服务成效显著,充分发挥智囊团和人才库作用,深度参与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开展政策咨询、技术推广、文化保护等多方面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扩大,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换、教师互访、合作研究等项目,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秉承"以人名校、以业报国"的校训,弘扬"凤飞千仞、薪传八方"的精神,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社团活动活跃,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与创新成果丰硕。

校史概述创办背景与早期发展(1958-1977)

吉首大学的创建与发展与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政策密切相关。1950年代,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决定在湘西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高等教育机构。1958年4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吉首大学的前身——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师范专科学校正式成立。

建校初期,学校面临诸多困难:

  • 办学条件简陋,校舍设施不足
  • 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数量有限
  • 生源主要来自当地少数民族地区
  • 专业设置单一,以师范教育为主

1960年,学校更名为湘西师范专科学校,开始探索多科性办学路径。
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和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学校发展遭遇挫折,甚至一度停办。1970年代初期,学校恢复招生,但办学规模和发展速度受到限制。

这一时期,学校虽然条件艰苦,但为湘西地区培养了一批急需的教育人才,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教师们在困难条件下坚持教学科研,编写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开展了民族地区教育研究。

恢复发展与转型提升(1978-1999)

改革开放为学校发展带来新的机遇。1978年,国务院批准吉首大学为省属综合性大学,开始招收本科生,标志着学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学校逐步扩大办学规模,调整专业结构,从单一的师范教育向多科性大学转型。

1980年代,学校抓住高等教育发展机遇:

  • 增设非师范类专业,拓展学科领域
  •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
  • 改善办学条件,扩建校园设施
  • 开展科学研究,服务地方发展

1990年代,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提出"立足湘西、面向湖南、辐射全国"的发展战略。1997年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办学质量得到认可。同年开始与国内外高校开展合作交流,提升办学水平。

这一时期,学校在民族学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湘西动植物资源调查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出版了《湘西民族丛书》等一批有影响的学术成果,为学校特色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跨越发展与内涵建设(2000-2012)

进入新世纪,学校迎来快速发展期。2000年吉首卫生学校并入,2001年湘西民族教育学院并入,2002年武陵高等专科学校并入,通过资源整合,学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办学层次实现重大突破。

2006年,学校成为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高校,确立了在民族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012年,学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这一时期学校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 加强学科建设,培育优势特色学科
  • 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提升办学层次
  • 推进国际化办学,扩大对外交流
  •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在民族传统体育、民族艺术、生态保护等领域的特色进一步凸显,承担了一批国家级科研项目,获得多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张家界校区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拓展了办学空间。

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2013至今)

近年来,学校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改革创新。2018年庆祝建校60周年,总结办学经验,规划未来发展蓝图。学校入选湖南省"双一流"建设项目,多个学科被列为省级重点学科。

新时代学校发展呈现新特点:

  •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 加强一流专业和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推进科研创新,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
  •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学校在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中发挥重要作用,开展教育扶贫、科技扶贫、文化扶贫等工作,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吉首大学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稳步前进。

通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吉首大学从单一的师范专科学校成长为综合性大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逐步提升,办学特色日益凸显。学校始终坚持服务民族地区的办学宗旨,为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智力和技术支持。未来,吉首大学将继续发挥区位优势和办学特色,为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3690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125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