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重庆工信职业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重庆工信校训历史)

综合评述重庆工信职业学院的校训,是“厚德强能,砺志精工”这八个字。这简短而有力的表述,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宏大背景,紧密契合重庆市作为现代制造业重镇的产业需求,并精准反映了学院自身的办学定位与历史沿革。它既是学院对过往办学精神的高度凝练,也是对未来育人方向的庄严宣告。从历史维度看,校训的演变与学院从初创、发展到不断壮大的历程同频共振,其内涵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调整和地方经济战略的升级而不断丰富和深化。“厚德”与“砺志”侧重于对学生品格与精神风貌的塑造,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视修身立德的精神,强调了职业教育同样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能”与“精工”则直指职业教育的核心,凸显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追求技艺精湛的终极目标,体现了学院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助力制造业升级的使命担当。这八个字相互关联、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重庆工信职业学院独特的精神标识和价值追求,指引着一代代学子成长成才,也推动着学院在职业教育的大潮中破浪前行。

重庆工信职业学院校训的深刻内涵与历史脉络


一、 校训的文本解读与核心要义

重庆工信职业学院的校训“厚德强能,砺志精工”,是一个结构工整、意蕴深远的复合式表述。它由两组动宾结构的短语构成,前者“厚德强能”重在奠定基础与目标,后者“砺志精工”强调过程与方法,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勾勒出学院人才培养的完整图谱。

“厚德”居首,彰显了育人之本。这里的“德”,不仅指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公德,更涵盖了作为未来工匠和工程师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在工业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厚德”意味着要培养学生诚实守信、严谨负责、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品质,使其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厚德”是根基,确保学生所掌握的“能”用在正途,服务于社会进步。

“强能”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使命。它直接指向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学院的教育教学必须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使学生具备强大的岗位胜任力和职业发展潜力。“强能”不仅强调技能的熟练度,更注重能力的复合性、创新性和适应性,包括技术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中保持竞争力。

“砺志”关注的是学生精神世界的锻造。“砺”即磨砺、锻炼,意味着成才之路并非坦途,需要经历艰苦的磨练和意志的考验。“志”即志向、理想。学院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并培养其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坚毅品格,勇于面对学习和未来职场中的各种挑战,将困难视为成长的阶梯。

“精工”是对技能境界的极致追求,是“强能”的升华。它源于“工匠精神”的内涵,倡导对技术的专注、对质量的苛刻、对完美的执着。“精工”要求师生在教学、学习和实践中,秉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满足于“会做”,而要追求“做精”、“做优”,致力于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体现了学院致力于培养卓越技术技能人才的决心。

这八个字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 价值引领与技能培养相结合:“厚德”与“砺志”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而“强能”与“精工”则确保了学生具备安身立命的专业技能。二者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 过程与目标相统一:“砺志”是磨砺心志的过程,“精工”是达成技能精湛的目标;同时,“厚德”是持续修养的过程,“强能”是最终的能力目标。校训清晰地表明了成才需要经历艰苦的修炼过程。
  • 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厚德”、“砺志”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强能”、“精工”则充满了现代工业文明和职业教育的气息,体现了学院在继承中创新、在融合中发展的办学理念。


二、 校训诞生的历史背景与时代动因

任何一所高校的校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诞生与演变必然深深烙印着时代的风貌、地域的特色和学校自身发展的轨迹。重庆工信职业学院校训的形成,同样遵循这一规律。

(一) 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驱动

进入21世纪,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将其视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一系列重大政策和规划相继出台,如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明确职业教育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倡导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这些国家层面的战略导向,为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指明了发展方向,也直接影响了院校文化建设,包括校训的提炼。重庆工信职业学院的校训,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明确自身办学定位而凝练形成的。“强能”、“精工”等词汇,与国家强调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弘扬工匠精神的要求高度契合。

(二) 重庆区域经济与产业结构的深切呼唤

重庆作为中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西部地区的工业重镇,正在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产生了巨大而迫切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质量上,即需要大量具备良好职业素养、扎实专业知识、精湛操作技能以及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重庆工信职业学院作为一所扎根重庆、服务地方的市属高职院校,其人才培养必须紧密对接地方产业需求。校训中的“强能”与“精工”,正是对重庆制造业升级、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的直接回应,体现了学院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自觉意识。

(三) 学院自身办学传统与定位的凝练升华

重庆工信职业学院(其前身可能历经合并、更名等发展历程)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工科为主、注重实践教学的特色。其历史渊源可能与工业、信息化等领域的管理或教育机构相关,积累了在特定行业领域培养人才的经验。
随着学院的发展壮大和办学层次的清晰,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统摄全院师生意志、彰显办学特色、引领未来发展的精神旗帜。校训的制定过程,通常是一个集思广益、反复推敲的过程,会广泛征求师生、校友以及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最终确定的“厚德强能,砺志精工”,既是对学院历史办学传统的总结(例如可能延续了重视学生品德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做法),也是面向未来,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的更高要求。它标志着学院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式发展的转变,是学院身份认同和文化自觉的重要体现。


三、 校训的历史演变与内涵深化

校训并非一成不变,其表述和内涵会随着学校的发展阶段、社会环境的变迁而进行适当的调整或深化理解。重庆工信职业学院的校训也可能经历了一个从初步提出到广泛认同,再到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

(一) 初步确立与认同阶段

在校训确立之初,其主要功能在于标识身份、凝聚共识。学院会通过各种渠道,如新生入学教育、校园环境布置、宣传材料、重要典礼等,反复宣讲校训的含义,使其深入人心。这一阶段,师生对校训的理解可能更多地停留在字面意义上,侧重于对其基本要求的认知和记忆。学院也会将校训精神初步融入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中,例如在学生守则中强调“厚德”的要求,在教学管理中体现“强能”的目标。

(二) 与实践深度融合阶段

随着校训的推广,其精神开始逐步渗透到学院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内涵得到实践层面的深化。

  • 在德育工作中:“厚德”不再仅仅是道德说教,而是通过课程思政、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载体,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自觉行动。学院可能开展以“工匠精神”、“职业道德”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将“砺志”教育融入其中。
  • 在专业建设与教学中:“强能”和“精工”成为教学改革的指挥棒。学院会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入行业标准,共建实训基地,开展项目化教学、技能竞赛等,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对教师而言,“精工”也意味着自身要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精湛的实践指导能力。
  •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校训成为校园文化的灵魂。可能涌现出以校训命名的奖学金、技能大赛、学生社团或典型人物(如“精工之星”),使抽象的理念变得具体可感,营造出崇尚技能、追求卓越的良好氛围。

(三) 新时代背景下的内涵拓展

在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的新时代,特别是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新趋势下,校训的内涵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

  • “强能”的拓展:除了传统技能,更强调数字素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跨界整合能力、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等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能力。
  • “精工”的升华:“精”不再局限于传统手工艺的精细,更涵盖了智能化生产中的精准控制、工艺流程优化、质量管理体系的精通,以及对新技术、新工艺的持续探索和创新。
  • “厚德”与“砺志”的深化:在价值多元的时代,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生态环保观念以及面对挫折与挑战的心理韧性。

校训因而成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精神体系,能够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养分,保持其生命力和指导价值。


四、 校训对学院发展的全方位影响

校训作为学院精神文化的核心,对其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体现在办学实践、师生行为和社会声誉等多个层面。

(一) 引领办学理念与战略规划

“厚德强能,砺志精工”的校训,明确了学院“德能并重、志技双修”的育人观,决定了其走内涵式、特色化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学院的“十四五”发展规划或其他重要文件中,必然会体现校训的精神,将其作为制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改革举措的基本遵循。
例如,在专业设置上,会优先发展符合重庆支柱产业需求、能够体现“精工”特色的专业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会注重引进和培养既具备深厚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以保障“强能”目标的实现。

(二) 塑造师生共同价值追求与行为规范

校训通过持续的浸润和熏陶,内化为师生的价值认同和行动指南。

  • 对于教师:校训激励他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强能、精工),更要成为学生品德成长的引路人(厚德)和意志品质的锤炼者(砺志)。教师会自觉地将育人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注重言传身教。
  • 对于学生:校训为他们提供了清晰的成长坐标。他们明白,在大学期间,不仅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锤炼过硬技能,更要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和坚强意志的磨练。这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和就业观。
  • 形成校园风尚:在校训的引领下,校园内容易形成刻苦学习、钻研技能、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良好风气。追求技术精湛、崇尚道德模范成为一种校园时尚。

(三) 提升学院社会声誉与品牌形象

一个特色鲜明、内涵深刻的校训,是学院对外展示形象、传播品牌的重要载体。当“厚德强能,砺志精工”被广大校友、合作企业和社会公众所熟知和认同时,它就成为了学院的一张靓丽名片。它向外界传递出学院严谨治学、注重质量、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坚定承诺。毕业生以具备“厚德”的修养和“强能”的本领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学院的美誉度随之提升,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吸引更优质的生源和更广泛的校企合作资源。

(四) 凝聚校友力量与促进文化传承

校训是连接在校师生与广大校友的精神纽带。无论校友毕业多久、身处何方,校训都是他们共同的记忆和身份象征。校友们在各自岗位上践行着校训精神,他们的成就反过来又丰富了校训的内涵,为在校生树立了榜样。校训 thus 成为学院文化代代相传的重要载体,增强了学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 校训在育人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实践。重庆工信职业学院必然将“厚德强能,砺志精工”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体现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一)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设计

学院构建的课程体系,会充分体现“德能并重”的原则。除了专业技能课程(体现强能、精工),一定会开设足够学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素养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等(体现厚德、砺志)。在专业课程中,会融入职业道德、工程伦理、质量意识、环保理念等内容(实现德育与智育的融合)。实践教学环节占据重要比重,通过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等,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落实强能、精工)。

(二) 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

为达成“强能”和“精工”的目标,学院会积极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例如:

  • 广泛采用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让学生在解决真实或模拟的项目任务中学习知识、应用技能。
  • 加强校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邀请企业导师进课堂,让学生提前接触企业环境和文化。
  • 大力支持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在竞技中磨练技艺、追求卓越(体现砺志与精工)。

(三) 第二课堂与校园文化活动

第二课堂是践行校训的重要阵地。学院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 主题教育活动:如“诚信考试”宣誓、“劳动教育”实践、寻访优秀校友等,深化“厚德”教育。
  • 科技学术活动:如创新创业大赛、学术讲座、技术技能展示周等,激发学生钻研技术、勇于创新的热情(体现强能、精工)。
  • 文体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军训、拓展训练、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等,磨练意志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体现砺志与厚德)。

(四) 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

学院的学生评价体系会突破单一的学业成绩评价,构建综合素质量化考评体系,将学生的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引导学生在“德、能、志、技”各方面全面发展。设立诸如“道德风尚奖”、“技能竞赛奖”、“创新创业奖”等专项奖励,表彰在校训某一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树立先进典型。

重庆工信职业学院的校训“厚德强能,砺志精工”,是其历史积淀、现实定位与未来愿景的集中表达。它源于时代的需求,成于实践的锤炼,并随着学院的发展而不断焕发新的活力。这八个字不仅镌刻在校园的醒目位置,更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工信学院人的心中,指引着他们的言行,塑造着学院的品格,共同书写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职教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3733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4186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