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苏州大学校训是什么,详细阐述(苏州大学校训详解)

综合评述苏州大学,作为一所植根于吴文化深厚沃土、跨越三个世纪风雨历程的著名高等学府,其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不仅是镌刻于校园醒目位置的文字标识,更是这所百年学府精神传统、价值追求与育人理念的高度凝练与灵魂所在。这短短十个字,源远流长,意蕴宏阔,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大学精神完美融合,构建了一套完整而深刻的价值坐标体系。它既是对个体内在修养与人格塑造的至高要求,也是对大学作为知识殿堂与社会灯塔所应承担使命的庄严宣告。“养正气”侧重于内在心性的涵养与道德力量的积蓄,强调个体在面对纷繁世界时应葆有的精神定力与价值操守;而“法完人”则着眼于历史纵深的借鉴与理想人格的追寻,激励师生以古往今来的贤哲为楷模,追求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卓越境界。深入解读苏州大学校训,不仅仅是理解其字面含义,更是要探寻其与学校历史文脉、办学实践、人才培养以及未来愿景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其如何在一代代苏大人身上注入独特的精神基因,并持续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与方向指引。
因此,对这一校训的详细阐述,实则是对苏州大学精神内核的一次系统性探索与呈现。苏州大学校训的详细阐述
一、 校训的文本溯源与字义解析

苏州大学的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其文字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内涵,对其进行细致的溯源与解析,是理解其精神实质的第一步。

“养天地正气”:此半句蕴含了中国古典哲学,尤其是儒家思想关于个人修养与宇宙观关系的精义。

  • “养”:意为培养、涵养、积蓄。这是一个动态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强调的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日积月累的功夫,需要自觉的努力和坚持。
  • “天地”:代表宇宙、自然,也象征着一种宏大、刚健、运行不息的法则与秩序。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天地”常被视为道德与正义的终极来源。
  • “正气”:这是核心概念。其最著名的出处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正气歌》,他在诗中歌颂了充塞于天地之间的、一种至大至刚、凛然不可侵犯的道德力量和气节。这种“正气”具体体现为浩然之气、坚贞的操守、崇高的理想、不屈的意志以及对真理和正义的执着追求。
    因此,“养天地正气”即是要求师生不断从宇宙自然和人类崇高的道德精神中汲取能量,培养一种光明磊落、刚正不阿、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恢弘气度。

“法古今完人”:此半句则侧重于历史借鉴与人格理想的树立。

  • “法”:意为效法、取法、以……为榜样。它指示了一种明确的学习路径和行为准则,即要向典范看齐。
  • “古今”:涵盖了从古到今的漫长历史跨度。这表明效法的对象不局限于某一时代,而是贯通历史长河,体现了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学习态度。
  • “完人”:指德行完美、才识卓越的理想人格。需要注意的是,“完人”并非指毫无瑕疵的“超人”,而是指在道德、学识、事功等方面达到高度和谐与统一的典范人物,是值得追求的人格境界。他们可以是历史上的圣贤、英雄、科学家、艺术家,也可以是身边的师德楷模、学术精英。“法古今完人”即是鼓励师生以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杰出人物为标杆,见贤思齐,不断提升自我,追求人格的完善与学识的精进。

这两句话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养天地正气”是内在的根基和动力,为“法古今完人”提供精神支撑和道德勇气;“法古今完人”是外在的目标和路径,为“养天地正气”指明具体方向和现实榜样。二者共同指向了苏州大学培养的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品质:既有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独立的人格,又有广博的学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 校训与苏州大学历史文脉的融合

苏州大学校训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学校悠久而辉煌的办学历史之中,与各个时期的精神传统一脉相承。

苏州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之一。东吴大学时期,虽然其办学具有西方教会背景,但也十分注重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强调“中西合璧”的教育理念。其校训“Unto a Full Grown Man”(译为“造就完美之人”)在精神内涵上就与“法古今完人”有相通之处,都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与人格完善。
于此同时呢,在民族危难之际,东吴大学的师生展现出的爱国精神和不屈气节,正是“养天地正气”的生动体现。

在后来的发展历程中,苏州大学先后融入了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等一批底蕴深厚的院校,这些院校大多具有重视人文教化、关注国计民生的传统。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进一步丰富了苏州大学的精神谱系,使其校训的内涵更加饱满。
例如,重视教育救国、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与“养天地正气”中的担当精神契合;追求学术真知、培育英才的使命,与“法古今完人”中的卓越追求一致。

因此,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可以看作是苏州大学跨越百年的办学精神的历史结晶。它既传承了东吴大学等前辈学校对完美人格和卓越学术的追求,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吴文化“崇文重教、精致典雅、经世致用”的精髓,还将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追求真理的爱国情怀纳入其中,从而形成了独具苏大特色的精神标识。


三、 校训所蕴含的多维教育理念

校训作为大学理念的集中表达,苏州大学的校训深刻揭示了其办学育人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


1.德育为先的全人教育观

校训将“养正气”置于“法完人”之前,凸显了道德品质的基础性地位。它表明,苏州大学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是人格的塑造和精神的熏陶。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这里的“德”,即是源于天地正气的崇高道德、家国情怀和健全人格;这里的“才”,则是通过效法古今完人所获得的广博学识、创新能力和实践本领。这种全人教育的理念,旨在避免培养仅有专业能力而缺乏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判断力的“单向度的人”。


2.贯通古今的开放学习观

“法古今完人”体现了一种开放、包容、具有历史纵深的学习态度。它要求学生和教师不仅要从当代的知识体系中汲取营养,更要向悠久灿烂的人类文明遗产学习,从历史先贤和时代楷模身上获得智慧与启迪。这种学习观鼓励批判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反对狭隘封闭的知识壁垒。它与苏州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注重人文与科学融合的办学特点高度契合,营造了一种鼓励跨学科交流、尊重多元文化的学术氛围。


3.追求卓越的理想主义情怀

无论是“天地正气”还是“古今完人”,都设定了一个极高的人生境界和学术标准。这体现了苏州大学一种内在的、永不满足的追求卓越的精神。它激励师生不满足于现状,不流于平庸,始终怀有对真理、对完美、对更高境界的向往和追求。这种理想主义情怀,是推动学术创新、攀登科学高峰、培养拔尖人才的内在驱动力。它让苏州大学在国内外高等教育竞争中,始终保持向上的姿态和旺盛的活力。


4.服务社会的实践导向

“养正气”与“法完人”的最终落脚点,并非独善其身,而是兼济天下。中国士大夫传统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脉络,在校训中依稀可见。苏州大学地处中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一直将服务区域和国家发展战略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校训所倡导的正气和完人品格,必然要求将所学所能奉献于社会,在解决现实问题、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个人价值。这使得苏州大学的育人过程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四、 校训在当代苏大的具体体现与实践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其能够融入学校的血脉,体现在办学实践的方方面面。在今天的苏州大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校训精神无处不在。

在人才培养方面,苏州大学通过一系列举措将校训精神内化于教育全过程。

  •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开设大量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哲学伦理、艺术鉴赏等领域的通识课程,旨在陶冶学生情操,培育人文素养,这正是“养正气”的途径。
  • 师德师风建设:强调教师不仅要做学问之师,更要做品行之师,以身作则,成为学生效法的“当代完人”榜样。评选师德标兵、举办师德讲座等活动常态化开展。
  • 校园文化活动:组织“读书节”、“学术讲座”、“名人访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邀请各界精英分享人生经验与学术心得,为学生树立学习标杆,实践“法完人”的理念。
  • 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这需要“正气”作为精神支撑(如诚信、坚韧),也需要以创新领域的“完人”为榜样。

在学术研究方面,校训引导着学校的学术价值观。

  • 崇尚学术诚信:强调科研工作者必须恪守学术道德,反对学术不端行为,这即是坚守学术领域的“正气”。
  • 鼓励原始创新:支持学者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勇于挑战权威,攀登科学高峰,体现了追求卓越、效法顶尖科学家的“完人”精神。
  • 注重交叉融合:打破学科界限,促进不同学术思想的碰撞,这种开放的态度与“法古今”所蕴含的包容精神一致。

在校园环境与社会服务方面,校训也留下了清晰的印记。

  • 人文景观建设:校园内建有诸如“正气亭”、“先贤廊”等文化景观,将校训精神物化于环境之中,使师生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
  • 服务地方发展:苏州大学积极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苏州乃至长三角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这正是大学“正气”担当的体现。
  • 校友楷模示范:从苏州大学走出了大批在各行各业取得杰出成就的校友,他们的奋斗故事和卓越贡献,成为在校师生“法完人”最鲜活、最贴近的教材。

苏州大学的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是一个内涵丰富、结构严谨、富有生命力的思想体系。它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在学校历史中沉淀成型,深刻指导着今天的办学实践,并面向未来展现出强大的引领力。这十个字,不仅是苏州大学的金字招牌,更是所有苏大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和价值灯塔,持续激励着一代代师生砥砺前行,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3918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612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