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西北师范大学有哪几个校区,何时创办(西北师大校区与创办时间)

关于西北师范大学校区与创办历史的综合评述西北师范大学,作为中国西北地区教师教育的摇篮和重要的人文社科重镇,其发展历程与空间布局紧密相连,共同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高等教育画卷。该校肇始于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这一源头奠定了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历史地位。其后,历经风雨,数次迁徙,最终在祖国的大西北扎下深根。目前,西北师范大学主要拥有两个功能定位清晰、相辅相成的校区:校本部(也称为西北师范大学本部或主校区)新校区。校本部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是学校办学历史最悠久、文化积淀最深厚的核心区域,承载了学校西迁兰州后数十年的主要教学、科研和管理职能,校园内古朴的建筑与参天的树木无言地述说着岁月的故事。新校区,通常指位于兰州市安宁区桃林路的校区,是学校为适应新世纪高等教育规模化、现代化发展需求而重点建设的全新校园,其建成和投入使用极大地拓展了学校的办学空间,优化了资源配置,标志着学校进入了双校区协同发展的新阶段。这两个校区共同构成了西北师范大学现今的物理空间主体,它们不仅在时空上衔接了学校的过去与未来,更在功能上实现了传统优势与创新活力的有机融合,是学校迈向更高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石。西北师范大学的校区沿革与创办历程
一、 溯源:京师奠基与西迁创业(1902-1958)

要深入理解西北师范大学的校区现状,必须回溯其跨越世纪的创办与发展历程。西北师范大学的历史源头,可以清晰地追溯到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这一创举是在清末“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背景下,中国近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发端之一,与北京师范大学同根同源,其创立旨在培养新式学堂的师资,开启民智,挽救民族危亡。师范馆的设立,为中国近代教育体系注入了专业的师资培养力量,地位举足轻重。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师范馆也随之演变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于1923年更名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这一时期,学校是中国师范教育的最高学府,汇聚了一大批学术大师,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和教育传统。

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格局。1937年,北平(今北京)沦陷,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等院校内迁至陕西,共同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不久,因战事吃紧,又南迁至汉中城固县,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原北平师范大学的主体成为西北联大学下的师范学院。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改组,师范学院独立设置,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这是“西北师范学院”这一名称的首次正式出现,标志着学校与西北大地开始了不解之缘。李蒸先生担任首任院长,在城固艰苦的办学条件下,师生们秉持“公诚勤朴”的精神,坚持教学与研究,为西北地区培养了急需的教育人才。

抗战胜利后,内迁高校纷纷准备复员。1945年,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部分师生返回北平,参与复建北平师范学院(今北京师范大学)。但鉴于国家发展西北教育的战略需要,经教育部决定,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永久留设兰州。自1944年起,学校就开始在兰州筹建新校舍。经过数年艰辛努力,至1950年代初期,学校全部迁至兰州市安宁区现校本部所在地。这次西迁,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从此,这所源自京师的学府将其命运与广袤的西北地区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支撑西北教育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1958年,以前一年下放甘肃省管理的西北师范学院为基础,成立了兰州艺术学院,部分系科划出,而师范教育的主体则继续发展,并于同年更名为甘肃师范大学。这一名称沿用了二十余年。


二、 校本部:历史积淀与学术核心

校本部,坐落于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安宁东路967号,是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最悠久、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校区。它不仅是学校行政管理的中枢,也是主要文科、部分理科基础学科以及继续教育、教师培训等职能的核心承载地。


1.地理位置与空间特色:

校本部地处兰州市安宁区,该区域是兰州市重要的文教区,高校云集,学术氛围浓厚。校区占地面积广大,校园规划整齐,绿树成荫,环境幽雅。由于建设年代较早,校园内保留了大量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这些建筑虽然历经风雨,但风貌依旧,与后来新建的现代化教学楼、图书馆等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景观,直观地展现了学校的历史变迁。


2.功能定位与学术氛围:

  • 行政与管理中心:学校的主要党政机关、各职能部门均设在校本部,是全校运行决策的核心。
  • 人文社科重镇:校本部集中了学校众多传统优势人文社科学院,如文学院、历史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这里学术传统深厚,大师辈出,是学校人文精神传承和思想火花碰撞的主要阵地。
  • 基础理学基地: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等基础理科学院也扎根于此,与人文社科相互滋养,形成了良好的基础学科生态。
  • 文化地标聚集:校本部拥有学校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如图书馆(藏有大量古籍和珍贵文献)、博物馆、校史馆等,是新生入学教育、校友返校追忆和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校本部的校园文化沉稳而厚重,行走其间,能深切感受到历史的沉淀与学术的庄严。它就像是西北师范大学的“根”与“魂”,维系着学校的传统和精神。


三、 新校区:现代化拓展与创新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和招生规模的扩大,原有的校本部办学空间已日趋紧张。为了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升办学硬件水平,优化育人环境,西北师范大学审时度势,做出了建设新校区的战略决策。

新校区(通常指位于兰州市安宁区桃林路的校区)的规划与建设,是学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它的建成投入使用,标志着西北师范大学进入了双校区协同运行、资源优化配置的新时代。


1.建设背景与定位:

新校区的建设主要是为了解决校本部空间不足、设施老化等问题,并顺应高等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的趋势。其定位是建设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美、充满现代气息的现代化大学园区,主要承载规模较大的本科生培养、新兴交叉学科、实验要求高的工科、以及国际教育等功能。


2.设施与环境:

  • 现代化教学科研设施:新校区建有宽敞明亮的教学楼、装备先进的实验楼、大型体育场馆、标准化的学生公寓和食堂。图书馆分馆藏书丰富,信息化程度高,为师生提供了优越的学习和研究条件。
  • 规划科学布局合理:新校区的规划更注重功能分区和流线设计,教学区、实验区、生活区、运动区相对独立又联系便捷,整体环境开阔、整洁、充满活力。
  • 新兴学科集聚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对实验场地要求高的学院,以及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等更多设置在新校区,有利于资源的集中利用和学科交叉融合。

新校区的校园氛围更加活泼、开放和现代,体现了学校面向未来、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它是西北师范大学面向21世纪发展的“翼”与“引擎”,为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 双校区协同运行与未来展望

拥有两个主要校区后,如何实现高效、协同的运行管理,成为西北师范大学面临的重要课题。学校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双校区管理模式。


1.协同管理模式:

  • 职能分工明确:校本部作为行政和传统优势学科中心,新校区作为本科生培养和新兴学科基地,功能互补,避免了重复建设和资源内耗。
  • 资源互通共享:两个校区的图书馆资源、网络资源、大型仪器设备等逐步实现互通共享,师生可以便捷地跨校区使用。
  • 交通联络保障:学校通常安排有定时的校车往返于两个校区之间,方便教师授课、学生选课以及行政人员办公,确保了两个校区之间的紧密联系。
  • 文化一体建设:尽管空间分离,但学校注重整体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统一的学术活动、文化活动、品牌形象宣传等,强化“一个西北师大”的认同感。


2.发展挑战与机遇:

双校区运行也带来一些挑战,如管理成本的增加、跨校区交流的不便、文化融合等。但更重要的是,它为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办学空间的实质性拓展为扩大招生规模、引进高水平人才、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提供了物理基础;功能的优化布局有助于学科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传统学科的焕新与新兴学科的成长;现代化的新校区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

展望未来,西北师范大学将继续深化双校区战略,进一步完善两个校区的功能布局和基础设施,加强智慧校园建设,提升跨校区管理和服务的效率与品质。校本部将更加侧重于高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创新,突出其“厚”与“重”的特色;新校区则将更加聚焦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和国际合作交流,彰显其“新”与“活”的优势。两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驱动西北师范大学这所百年学府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稳步前行,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西北地区的教育文化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西北师范大学从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一粒种子,历经战火西迁,在黄河之滨生根发芽,最终枝繁叶茂,形成今日双校区并立的格局。其创办与发展史,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变迁的一个缩影,更是一代代师大人艰苦奋斗、扎根西北、教育报国的生动写照。校本部与新校区,不仅是地理上的坐标,更是时间上的刻度,记录着过去,承载着现在,也昭示着未来。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4546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304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