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校训是什么,详细阐述(宁夏大学新华学院校训)

关于宁夏大学新华学院校训的详细阐述宁夏大学新华学院作为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办学特色的独立学院,其校训不仅是学院精神的凝练表达,更是其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文化传承的核心体现。校训作为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对内凝聚师生共识,引领学风教风;对外展示学校形象,传递价值追求。深入解读宁夏大学新华学院的校训,对于理解学院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以及未来方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超越了简单的文字符号,转化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渗透在学院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激励着一代又新华学子砥砺前行,成为他们成长成才路上的重要精神坐标和价值指引。宁夏大学新华学院校训的核心内容宁夏大学新华学院的校训是“博学笃行,臻于至善”。这八个字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既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精髓,又紧密结合了现代高等教育的核心要求,精准地概括了学院对全体师生在求知问道和人格修养上的最高期望。“博学”一词,首要强调学识的广博与深厚。它要求师生不仅要深入钻研本专业的知识,形成精深的专业素养,更要具备广阔的知识视野和跨学科的学习能力。在知识爆炸、学科交叉融合日益加剧的当今时代,“博学”意味着要打破专业壁垒,兼容并蓄,广泛涉猎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多领域的知识,构建起多元、立体的知识体系。对于学院而言,这是打造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的复合型人才。“笃行”则是“博学”的实践延伸和最终落脚点。“笃”意为坚定、踏实、一心一意;“行”即实践、行动、身体力行。它强调的是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道德准则坚定不移地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提升能力、创造价值。“笃行”反对空谈和纸上谈兵,倡导一种脚踏实地、勤勉务实的人生态度和学习作风。对于学生,它要求将课堂所学应用于社会实践、科研创新和日常行为中;对于教师,它要求将教书育人的职责落到实处,潜心治学,悉心教导。“臻于至善”语出《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境界。“臻”是达到、趋于的意思,“至善”通常理解为最完美的境界。这四个字体现的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永不自满的精神状态。它告诫师生,无论在学术研究、品德修养还是事业追求上,都不应满足于现状,而应不断超越自我,努力达到所能企及的最高、最完美的境界。这是一种动态的、持续的过程,激励着新华学院的每一个成员始终保持向上的动力和创新的活力。这八个字共同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的有机整体:“博学”是积累与输入,是成才的基础;“笃行”是转化与输出,是成才的关键;而“臻于至善”则是贯穿始终的精神引领和最终的价值目标,为“博学”与“笃行”提供了方向和动力。它们共同回答了“学什么”、“如何学”、“为何学”的根本问题。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博学笃行,臻于至善”这一校训,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具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博学”与“笃行”的观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为儒家思想所推崇。《论语》中记载了孔子诸多关于学习与实践的论述,如“学而不思则罏,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了学与思的结合,而学习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行”。后世儒家更是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求知和修身的重要步骤,“博学”和“笃行”成为其中首尾呼应、不可或缺的两个核心环节。

“臻于至善”或“止于至善”的理念,则直接源自儒家经典《礼记·大学》。“至善”被视为道德修养和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它并非一个轻易可以到达的终点,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无限接近的理想状态。这种追求完美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最高道德境界和理想人格的不懈追寻。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选择这一富含传统智慧的语句作为校训,体现了学院对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度自觉。它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以一种“古今今用”的方式,将古老的哲学智慧与现代大学的教育使命相结合。在学院的文化语境中:

  • “博学”被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它不仅是博览群书,更包括对科学前沿的探索、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以及对全球视野的培养。
  • “笃行”则强调创新实践、服务社会、勇于担当的时代精神,鼓励学生投身于国家和区域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去。
  • “臻于至善”代表着学院对办学质量、学术水平和育人成果永不松懈的最高标准追求,体现了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内在驱动力。
因此,这一校训完美地融合了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是学院文化自信的集中彰显。校训与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的融合校训是办学理念的浓缩,而办学理念则具体指导着学院的各项实践。宁夏大学新华学院的校训与它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相连,浑然一体。学院的办学理念强调应用型、地方性、特色化,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理念在校训中得到了充分的呼应:

“博学”是成为高素质人才的知识根基。应用型人才并非只懂技术的“工匠”,而是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学院通过通识教育课程、专业交叉选修等途径,着力构建学生的“博学”基础。

“笃行”则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通过实验室教学、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创造“笃行”的条件,确保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锤炼真本领。

“臻于至善”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设定了高质量的标准。它激励学院不断优化专业设置、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师资水平,同时也要求学生不满足于掌握技能,更要追求技术的精湛、服务的优质和创新的突破,力求在各自的领域做到最好。

在育人目标上,学院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校训对此进行了完美的诠释:
  • “博学”与“笃行”共同促进了学生“才”的增长,即知识与能力的双重提升。
  • “臻于至善”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德”的修养过程,它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进取心、卓越心和敬业精神。
  • 校训作为一个整体,引导着学生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最终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可以说,校训就像一根红线,贯穿于学院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其办学灵魂的具体化身。校训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成长中的体现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其被广泛认同和实践。宁夏大学新华学院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让校训精神“活”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融”入每一位师生的心田。在物质文化层面,校训被醒目地镌刻在校园的标志性建筑上,如教学楼、图书馆或文化石,使其成为一道永恒的风景线,时刻提醒和警示着过往的师生。学院的宣传册、官方网站、录取通知书等各类载体上,校训也总是处于突出位置,成为学院视觉识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度文化层面,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教学管理、评价体系都在潜移默化中体现着校训的要求。
例如,奖励学术成果和创新实践,表彰品德高尚和追求卓越的师生,这些都是对“博学笃行,臻于至善”的直接激励。在行为文化层面,校训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得以生动展现:
  • 各类学术讲座、读书报告会、知识竞赛等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博学”氛围。
  • 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等项目,则为学生提供了“笃行”的广阔舞台。
  • 评选学习标兵、实践能手、道德模范等活动,树立了“臻于至善”的榜样,形成了争先创优的良好风气。
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而言,校训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教化功能。它:
  • 为新生入学提供了第一堂深刻的思想教育课,帮助他们树立大学阶段的学习目标和人生方向。
  • 在四年的学习生涯中,是学生面对困难挫折时的精神动力,激励他们刻苦钻研(博学)、勇于实践(笃行)、永不放弃(追求至善)。
  • 在学生毕业离校之际,校训则转化为一份沉甸甸的人生信条,伴随他们走向社会,在各行各业中继续践行新华精神,成为他们独特的身份标识和精神烙印。
结论“博学笃行,臻于至善”这八字校训,是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办学历史与文化积淀的结晶,是其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的高度概括。它源于传统,却面向现代与未来;它言简意赅,却意蕴深远。这则校训不仅指引着学院的发展战略和办学实践,更深刻地塑造着一代代新华学子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将继续高擎这一精神旗帜,不断深化其内涵,将其融入血液、付诸行动,为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5442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057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