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大连大学的校名来历有什么渊源(大连大学校名渊源)

大连大学作为一所坐落于北方海滨名城的高等学府,其校名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深深植根于大连这座城市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沧桑巨变与高等教育发展的曲折历程之中。“大连”这一地名的深厚历史底蕴与“大学”所承载的育人使命相结合,使得校名本身就成为了一部浓缩的地方史与教育史。它的渊源跨越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从殖民时期的短暂萌芽,到解放后的初步探索与中断,再到改革开放时期的恢复与重建,每一次变迁都紧密呼应着国家与城市的命运转折。理解大连大学校名的来历,不仅是追溯一个名称的演变,更是解读这座城市如何从近代的屈辱与磨难中走出,并在新时代赋予“大学”以新的内涵与期望的宏大叙事。这其中,既包含了殖民历史的特殊印记,也闪耀着民族自主办学的光辉,更体现了地方政府与人民对发展高等教育的坚定决心与长远规划。

殖民时期的雏形与“大连”地名的起源

要探究大连大学校名的渊源,首先必须理解“大连”这一地名的由来。大连地区的近代历史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程紧密相连。在1899年,沙俄通过《旅大租地条约》强租旅大地区后,开始在此兴建港口与城市,并将其命名为“达里尼”(Дальний,意为“遥远的”)。这一名称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标志着该地区被纳入沙俄的远东战略体系。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取代沙俄占领此地,并将“达里尼”音译为汉语“大连”,自此,“大连”作为一个正式的地名登上了历史舞台。日本殖民当局在此设立了关东州厅,进行了长达四十年的殖民统治与开发。

正是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出现了最早以“大连”命名的高等教育机构雏形。1922年,日本殖民者创办了“南满洲工业专门学校”,其后在1926年,又设立了“大连高等商业学校”。这些学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地带来了现代教育的元素,但其根本目的是为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培养所需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并非为中国民众服务的高等学府。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间,并未出现直接命名为“大连大学”的机构。“大连”作为这一区域的核心地理标识,已经与“高等教育”的概念产生了初步的、 albeit 被扭曲的关联。这段历史为“大连大学”校名提供了一层深刻的历史背景——它从一开始就与中华民族寻求教育主权、摆脱殖民影响的奋斗历程密不可分。

解放初期的首次创立与中断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大连地区获得解放。这是中国人民首次真正意义上自主掌控这座城市命运的开端。新生的地方政权深知教育对于建设新国家的重要性,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恢复与发展迫在眉睫。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1949年4月,由中共大连地方组织主导,合并了当时大连地区多所已有的专科学校,创建了解放后第一所冠以“大连大学”名称的综合性高等学府。这是“大连大学”校名在历史上的首次正式亮相,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初创时期的大连大学是一所学科门类相对齐全的大学,其下设的学院包括:

  • 工学院:由原大连工业专科学校等合并而来,是学校的骨干力量。
  • 医学院:为地区培养急需的医疗卫生人才。
  • 俄文专修科:适应当时与苏联交流合作的需要。

这一时期的“大连大学”校名,充满了新时代的朝气与民族自豪感。它彻底洗刷了殖民时期教育为外人服务的屈辱,标志着中国人民开始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属于自己的大学,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这所大学的命运却颇为短暂。建国初期,国家面临百废待兴的局面,为了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对专门人才的急切需求,全国高等教育系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这次调整的方针是学习苏联模式,重点发展独立的专门学院,削弱综合性大学。于是,在1950年7月,成立仅一年多的“大连大学”被撤销建制,其下属各学院被独立拆分出去:

  • 工学院独立为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
  • 医学院独立为大连医学院(现大连医科大学)。
  • 俄文专修科并入其他院校。

这次拆分使得“大连大学”的校名在此后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淡出了历史舞台。但这次短暂的创立,为其校史留下了光辉的起点,并为未来校名的恢复埋下了伏笔。

改革开放与校名的恢复重建

时间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转折。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高层次人才提出了巨大需求,原有的高等教育格局已难以满足需要。大连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工业和旅游城市,拥有一所综合性的市属大学成为城市发展的内在迫切需求。与此同时,上世纪80年代,中国各地兴起了一股创办地方性大学的热潮,旨在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直接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在此背景下,大连市委、市政府做出了恢复重建“大连大学”的战略决策。这一次的重建,并非简单地恢复一个历史名称,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建一所全新的、服务于地方现代化的综合性大学。1983年,重建工作正式启动。其基本路径是整合利用大连市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将几所市属的专科院校进行合并升格。具体而言,主要合并了以下学校:

  • 大连师范专科学校:为新大学提供了师范教育的基础。
  • 大连医学专科学校:奠定了医学学科的基础。
  • 大连工学院分校(部分):注入了工学教育的血脉。

1987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新的“大连大学”正式成立。这次校名的恢复,深刻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

  • 它回应了城市发展的需求,校名中的“大连”明确了其服务地方、依托地方的办学定位。
  • “大学”的称谓,彰显了城市决策者对其建成一所多科性、综合性高等学府的期望与定位,区别于之前的专科院校。
  • 它巧妙地衔接了1949年那所短暂存在的大学的历史,赋予了新校名以历史传承感,使其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有其历史渊源。

因此,1987年恢复的“大连大学”校名,是改革开放产物,是城市发展雄心与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相结合的标志。

迁址与融合:校名内涵的深化

新成立的大连大学在初期面临着许多新建地方高校的共同挑战:校区分散、资源整合困难、办学实力有待提升。校名虽然恢复了,但要真正让“大学”之名实至名归,还需要硬件和软件上的巨大投入。为此,大连市政府做出了一个对学校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决策:集中财力物力,在金州区(当时为大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附近)建设一个统一的新校区。

1995年,大连大学完成了整体迁入占地宽广、设施崭新的新校区的壮举。这次迁址不仅仅是地理空间的转移,更是学校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

  • 它彻底解决了原先多校区办学、管理不便的难题,为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学校的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理空间。
  • 崭新的校园设施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提升了学校的形象,增强了师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 它向外界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大连市政府决心办好这所大学,大连大学这个校名所代表的实体,正在变得日益强大和成熟。

此后,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学科建设与人才引进,大连大学逐步从一所多科性的教学型学院,向着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迈进。其学科覆盖了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医、管理、艺术等十大学科门类,“大学”的综合性和包容性在其学科体系中得到了真正体现。校名中的“大连”与“大学”这两个词,也因此被赋予了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它既是一所扎根于大连、服务大连的大学,也是一所追求学术卓越、育人为本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文化符号与精神标识

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大连大学”早已超越了一个单纯机构名称的范畴,演化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对于在校师生和广大校友而言,这个校名承载的是青春的记忆、求学的历程和深厚的情感归属。它代表着一种“连大人”共同的身份认同。

从更宏观的层面看,这个校名也是大连城市文化名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所优秀的大学往往是城市软实力的象征。大连大学的存在,提升了大连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的科教文化品位,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为城市注入了青春的活力与创新的动力。校名中的“大连”二字,将学校的命运与城市的命运紧密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大学的发展得益于城市的支持,而大学的进步又反过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技术支撑和文化引领。

此外,校名的历史演变本身也成为了一种教育资源。从1949年的创立到1987年的恢复,这段曲折的历史教育着每一位连大学子:大学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强盛和社会的稳定。它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历史责任感以及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

大连大学校名的渊源是一部跨越了殖民时期、解放初期、改革开放至今的漫长历史叙事。它从殖民历史的阴影中走来,在新中国的朝阳中首次诞生,又在改革开放的春潮中涅槃重生。其名称不仅是一个地理标识与办学层次的结合,更凝聚了民族独立的自豪、地方发展的渴望以及对高等教育不懈追求的坚定信念。每一次校名的出现与变迁,都是时代浪潮在大连这片土地上的深刻回响。如今,当人们提及“大连大学”,所指的已不仅仅是一所高等院校,它更是一个承载着历史记忆、彰显着城市精神、寄托着未来期望的文化符号。它的故事,仍将随着这座城市和国家的发展而继续书写下去。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5634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9748s